第一節數學成績總是不及格的數學大師(1 / 2)

他是十九世紀人類社會最偉大的代數幾何學家,曾任法蘭西學院、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巴黎大學教授。他是法蘭西科學院院士,在函數論、高等代數、微分方程等方麵都有重要發現。他在1858年利用橢圓函數首先得出五次方程的解,1873年證明了自然對數的底e的超越性。在現代數學各分支中以他姓氏命名的概念很多,如“埃爾米特二次型”、“埃爾米特算子”等。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在數學領域卓有建樹的偉大的數學家,大學入學考試卻考了五次,而且每一次落榜的原因都是因為數學成績不及格。更有趣的是,好不容易考上大學以後,他每個學期的考試都不過關,以至後來幾乎畢不了業,還是因為數學這一科總是不及格。大學畢業的時候,學校看他其它各門的成績都不錯,就網開一麵,麵前允許他畢業了。但是,他大學畢業以後考不上任何研究所,因為他的數學成績太差了!

這個人是法國數學家埃爾米特。奇怪的是他卻對於數學一往情深,數學是他一生的至愛,但是數學考試卻是他一生的噩夢。埃爾米特1822年出生在法國的東北一個叫洛林的地方。他從小就是個問題學生,上課時老愛找老師辯論,尤其是一些基本的問題。他尤其痛恨考試,他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學問像大海,考試像魚鉤,老師老要把魚掛在魚鉤上,教魚怎麼能在大海中學會自由、平衡的遊泳?”老師看他考不好,就用木條打他的腳,他恨死了刻板的考試,又寫道:“達到教育的目的是用頭腦,又不是用腳,打腳有什麼用?打腳可以使人頭腦更聰明嗎?”他的數學考得特別差,主要原因是他的數學特別好;他講的話更讓數學老師抓狂,他說:“數學課本是一灘臭水,是一堆垃圾。數學成績好的人,都是一些二流頭腦的人,因為他們隻懂搬垃圾。”

他自命為一流的科學狂人,花許多時間去看數學大師,如牛頓、高斯的原著,他認為在那裏才能找到“數學的美,是回到基本點的辯論,那裏才能飲到數學興奮的源頭。”埃爾米特的表現讓父母憂心,父母希望他能把書念好,再多的錢也願意付出,就把他送到巴黎的路易大帝中學。因為奇異的數學天份,他無法把自己塞入數學教育的窠臼。但是為了順父母的意,又必須每天麵對那些細微繁瑣的計算,以致痛苦得不得了。巴黎綜合工科技術學院入學考每年舉行兩次,他從18歲開始參加,考到第5次才以最後一名的成績勉強通過。其間他幾乎要放棄時,遇到一位數學老師李察。李察老師對他說:“我相信你是自拉格朗日以來的第二位數學天才。”拉格朗日被稱為數學界的貝多芬,他所作的求根近似解被譽為“數學之詩”。但是老師也告訴他,僅僅有天份還不夠:“你需要有上帝的恩典,與完成學業的堅持,才不會被你認為垃圾的傳統教育犧牲掉。”因此他一次又一次地落榜,卻仍繼續堅持應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