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紮特是奧地利作曲家,是古典樂派最典型作曲家,與海頓、貝多芬並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三大作曲家,1756年生於薩爾茨堡。莫紮特出生在一位宮廷樂師的家庭。3歲起顯露音樂才能,4歲跟父親學習鋼琴,5歲作曲,6歲又隨父親學小提琴,8歲創作了一批奏鳴曲和交響曲,11歲寫了第1部歌劇。繁重的創作、演出和貧困的生活損害了他的健康,35歲就過早地離開了人世,但是他不朽的音樂作品成為世界音樂寶庫的珍貴遺產。
莫紮特6歲就在父親的帶領下到慕尼黑、維也納、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試驗性的巡回演出,獲得成功。後來他們先後到德國、比利時、法國、英國、荷蘭、意大利等國作為期10年的旅行演出。這些旅行演出對莫紮特的藝術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他有機會接觸到歐洲當代最先進的音樂藝術——意大利歌劇、法國歌劇、德國的器樂,又結識了那個時代的作曲家,跟他們學習作曲技術,這使他以後能夠成為他那個時代在創作上風格最為廣泛的一位作曲家。少年莫紮特在旅行演出中一方麵熏染了貴族上流社會的風尚禮儀和華麗的藝術風格,另方麵因處於市民音樂家的低下地位,也養成了清高自傲、蔑視權貴的性格。而帶有商業性質的繁重的演出任務,又摧殘了他的健康。這一時期,莫紮特在倫敦出版了6首哈普西科德和小提琴(或長笛)的奏鳴曲,寫作了3首交響曲和歌劇《虛偽的善意》、《巴斯蒂安與巴斯蒂娜》、《本都國王米特裏達特》、《盧齊奧·西拉》等作品。這一時期的作品已經顯示莫紮特創作體裁的廣泛性和他對歌劇創作的興趣。
成人的莫紮特,對自己卑微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滿。為了爭取人身與創作的自由,他經過激烈的鬥爭,終於在1777年9月獲得大主教的同意,又跟母親進行了兩年的旅行演出。為了另謀職位,以便永遠離開薩爾茨堡,他先後在慕尼黑和曼海姆教學、演出,進一步加深了對不平等製度的認識和體會。
後來莫紮特因為無法忍受大主教的淩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辭職,到維也納謀生。他是奧地利曆史上第一個有勇氣和決心擺脫宮廷和教會,維護個人尊嚴的作曲家。但是以後他雖然名義上是一位自由作曲家,實際上仍然無力抗爭封建社會對他的壓迫。生活的磨難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維也納的10年,成為他創作中最重要的10年。
1789年4月,貧困中的莫紮特,由他的學生卡爾·利希諾夫斯基公爵帶領,到柏林德累斯頓,萊比錫等地演出。雖然轟動一時,卻未能解脫他的經濟困境。次年9月寫了最後一部歌劇《魔笛》,並在重病中寫作大型宗教音樂作品《追思曲》,未能全部完成,便與世長辭了。死後被葬在維也納貧民公墓的一個不知名的地方。
莫紮特的短暫一生寫出了大量的音樂作品,體裁形式涉及到各個領域,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傑作。莫紮特的主要創作領域是歌劇。他一生的36年中,有25年在從事歌劇創作,共寫了20餘部。莫紮特最有代表性的交響曲有7部,是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響曲創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貢獻在於重視各樂章之間以及樂章中的主題之間的對比性。協奏曲是除歌劇以外,莫紮特在音樂創作上貢獻最為突出的體裁之一。他一生寫了50餘部各種獨奏樂器與樂隊的協奏曲。這些作品在巴羅克協奏曲的基礎上,確立了18世紀古典主義協奏曲的結構原則。由於莫紮特的這些成就,使協奏曲不再片麵表現技巧,而使之具有與交響曲同樣深刻的意義。莫紮特成為近代協奏曲形式的創始人。宗教音樂在莫紮特的作品中占有很大部分。其中以他臨終前創作的《追思曲》最有代表性。這部作品注入了作者對整個人生的深刻感受,表現了他作為市民音樂家一生所遭受到剝削、屈辱冷遇、貧困的痛苦和他對光明歡樂始終不渝的追求與向往。
莫紮特還寫了大量的嬉遊曲小夜曲、舞曲等。在這些風俗性的作品中,莫紮特采用了民間音樂的因素,反映了他和民間音樂的聯係,它們大都具有輕鬆活潑的特點。總的說來,莫紮特的創作成就遍及各個音樂領域。它們反映了18世紀末,處在被壓迫地位的德奧知識分子擺脫封建專製主義的羈絆,對美好社會和光明、正義人的尊嚴的追求。他的音樂風格具有誠摯、細膩、通俗優雅、輕靈、流麗的特征,大都充滿了樂觀主義的情緒,反映了上升時期的德奧資產階級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在維也納後期的創作中,也出現了悲劇性、戲劇性的風格,對社會矛盾的反映更趨深刻。
莫紮特一生的生活充滿了矛盾,一麵是輝煌的音樂成就,一麵是窮困潦倒的生活,他在創作著一部部傳世之作的同時,又在極力忍受著貧困的煎熬。在他去世的時候,他的家裏甚至找不到一根木棍取暖,病倒在床的妻子無力起來為他送葬。但是,他的音樂,卻被人們稱為“永恒的陽光”,因為他即使在表現痛苦和悲傷的時候,也讓人感覺到天真純潔的微笑,也流露著優美機智的旋律,也充盈著自然純美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