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節他一生都在嘲笑貴族(1 / 2)

不論是研究歐洲哲學思想史還是歐洲文學,你都不可能繞過他。如果是研究歐洲戲劇史,你就更不可無視他的存在,因為他一生創作了50多部戲劇,其影響幾乎與英國的莎士比亞齊名。

在法國波瀾壯闊的啟蒙運動中,為了避免封建專製勢力的迫害,他曾先後以一百多個筆名發表反封建作品,其中,“伏爾泰”是人們最熟悉的一個筆名。他的作品以尖刻的語言和諷刺的筆調而聞名。他說:“笑,可以戰勝一切。這是最有力的武器。”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旗手,他畢生都在諷刺嘲笑那些道貌岸然的貴族,被譽為“思想之王”、“歐洲的良心”、“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

由法國雕塑家烏東創作於1778-1780年的《伏爾泰像》陶土像,現藏於法國法布博物館。伏爾泰被表現為身穿古代寬敞的長袍,身軀前傾,麵帶嘲諷微笑的形象。寬鬆的長袍幾乎遮蓋了年逾80的伏爾泰的孱弱身軀,其流暢概括的衣紋又顯示出穩重的造型感,使人物產生一種莊嚴高尚的氣質,儼然是一位古代先哲。這位思想家雖年歲已高,但顏容仍然煥發著銳氣逼人的智慧和魄力,特別是眼部的雕刻,妙不可言地表現了眼睛的透明晶亮和由此流露出的伏爾泰內心的無窮奧秘。

雕塑形象傳神地地概括了伏爾泰一生辛辣嘲諷封建貴族和教會的傳奇經曆。

伏爾泰本名是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1694年出生於巴黎一個法院公證人家庭。他天資聰慧,從小就熱愛文學。中學畢業後,迫於父命曾進入一所法科學校學習,但他立誌當文學家,後來便成為一名無業文人。1717年,他因寫諷刺詩嘲笑影射宮廷的淫亂生活,被投入巴士底獄關押了11個月。但是,他在獄中首次以“伏爾泰”為筆名創作了悲劇《俄狄浦斯王》。出獄後,該劇的公演使他一舉成名。

伏爾泰才思敏捷,一生多才多藝。1726年,因寫諷刺詩嘲笑宮廷貴族遭受貴族子弟的毒打,並再次被關入巴士底獄。獲釋後他被驅逐出境,不得不流亡到英國。在英國,他考察君主立憲的政治製度,深入研究洛克的哲學著作和牛頓的科學成果,形成了反對封建專製主義的政治主張和自然神論的唯物主義哲學觀點。3年後他回到巴黎,積極開展啟蒙宣傳。他先後創作了歌頌民主共和製度的曆史劇《布魯特》和反對宗教狂熱的悲劇《查伊爾》,係統地向法國人民介紹了英國的哲學、文學、政治理論和政治狀況。該書一出版,立即被當局查禁並當眾焚毀,巴黎法院下令逮捕作者。他逃至法國和荷蘭邊境的女友愛特萊侯爵夫人的莊園,隱居15年。在這個時期,他依然保持著自己旺盛的士氣,發表文章猛烈抨擊封建製度和教會統治,嘲笑宮廷貴族的無知和糜爛。他把教皇比作“兩足禽獸”,把教士稱作“文明惡棍”,說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個最可恥的騙人羅網”。他號召“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駭人聽聞的宗教狂熱作鬥爭,一些人咬住他的耳朵;另一些人踩住他的肚子,還有一些人從遠處痛罵他。”

有一天他忽然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便說:“我沒有王權又有什麼關係?我有一支筆。”是的,他在肮髒的鄉下客棧裏伏案疾書,他在冰冷孤獨的鄉下客房裏創作出了無以數計的六韻步詩歌,他的稿紙布滿了他在格林威治寄宿的屋子的破地板,他把墨水飛濺到普魯士王家住宅的地毯上,還用了大量印有巴士底獄監獄長名字的私人信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