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傳統的學習觀相比,新的學習觀無論從外延還是內涵方麵,都有了豐富與深化,而且與人的社會存在聯係得更為緊密。特別是突出了學習對人的生存發展的更為深刻的意義,突出了學習對社會存在與發展的作用。一種觀念在影響、改造著世界。
第一,新的學習觀反映了當代世界的新潮流。當前,世界正在經曆著深刻的變革。世界多極化曲折發展,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經濟發展快速,世界範圍內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也在加快,知識創新、科技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人類麵臨著新的挑戰,更麵臨著新的發展機遇,一個新的概念以迅猛之勢進入人們的生活,這就是“知識經濟”。這一概念出現至今也才十幾年時間,但這一經濟形態已經撲麵而來。知識經濟從理論上講是以知識為主要基礎的經濟,也就是說,真正的生產資料不再是以資金、設備和原材料為主,而是人的知識。美國管理學權威彼得·德魯克認為:“在現代經濟中,知識正成為真正的資本與首要的財富”。這樣的一種經濟,需要有知識的人。知識的獲取,自然離不開學習。
第二,樹立新的學習觀是當代中國的發展新階段的迫切需求。當代中國正處於三種意義上的新階段:一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二是“廣泛而深入地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階段;三是“全麵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新階段。這三個階段都有一個基本特征,即必須把學習擺在重要位置。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包含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麵,“創建學習型社會”也正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絕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麵;中國進入了更廣更深程度地參與經濟全球化,擴大對外開放的新格局,世界許多新的東西需要我們努力學習;我們不僅充滿了信心,更重要的是我們黨獲得新的指導想,這些創新理論生動有力地反映了當代中國人的馬克思主義的新覺醒,這就理所當然地要求深入學習,以理解其深刻的內涵。
第三,樹立新的學習觀是解決我國當前新問題的新舉措。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出版的《中國國情分析研究報告》中稱,中國發展現階段麵臨著四個挑戰,一是失業的巨大壓力和創造就業的重負;二是經過二十多年的高增長後,中國能否和如何保持增長的持續性;三是收入不平等和地區差距日益擴大;四是環境可持續問題。針對上述挑戰,這份國情報告提出,中國應建立知識經濟與社會的四大支柱,即製定有效激勵機製和製度、建立學習的社會、建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應用體係和科技創新體係。由此看來,倡導全社會的學習也是解決新時期我國麵臨的重大挑戰的一個戰略舉措。
第四,樹立學習是生存和發展需要的理念。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分析,農業經濟時代,一般讀6~7年書就足以應付往後40年工作生涯之所需;工業經濟時代,求學的時間延伸到14~15年;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知識經濟時代,人類必須把9~12年製的學校義務教育延長為“80年製”的學習,否則,就談不上很好的發展,甚至連生存也會成問題。因此,對於每一個社會成員來講,學習是為自己的未來而投資,是為自己的生存而積累,是為自己的發展而“儲蓄”。
我們國家,由於受曆史與現實條件所限製,恐怕很難在短期內迅速成長為一個典型的知識經濟型國家。也正因如此,我們更應以強烈的緊迫感去倍加關注、積極麵對,特別是要加快實現觀念更新、知識創新。而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逐步推進,隨著“兩個根本性轉變”的深入實施,一個全民學習的浪潮必將在華夏大地掀起,繼續教育、終身教育的公民參與率必將大幅度提高。學習將成為中華民族振興的根本途徑。
精彩書摘連載完成,如需閱讀全本請購買實體書!謝謝閱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