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承受能力是一種麵對壓力、困難和挫折時進行承擔和化解的能力。孩子總是會長大成人的,總是要獨立地去麵對這個社會,所以,教會孩子去麵對人生中的困境,也是一項重要的生存能力的培養。
隨著社會的發展,個人生活方式和生活節奏也在快速變化,心理承受能力在人的心理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在早期教育中存在這樣的現象,父母一切都順著孩子,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溺愛和嬌慣讓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異常脆弱。孩子碰到了一點困難,承受了一點打擊,聽到了一點責備,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感情受傷了,尊嚴喪失了,很自然地向父母尋求幫助或者采取極端的方式報複父母的責罵。在父母的保護下長大的孩子,雖然思想成熟了,但心理承受能力卻不夠強,經受不起打擊和人生的磨煉。
卡爾·威特認為,心理承受能力應從小培養。關心孩子的心靈不僅僅隻是關心、了解他們在想些什麼,而是要在平時生活中多去鍛煉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生活中有意識地讓孩子多吃一些苦,遇到困難不要事事包辦代替,要多給孩子自己麵對、解決困難的機會,讓他們在困難中學會堅強不屈,在挫折中學會自己站起來。心理承受力極差的孩子,也是缺乏獨立性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沒有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也不會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識。因此,對父母來說,盡量讓孩子學會獨立處理事情和承受因此帶來的一切後果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對孩子的表揚要適當。孩子做了應該做的事情,不能讚不絕口地表揚,孩子犯了錯誤,也不要因為疼愛而護其短。反之,則會讓孩子處處自以為是,養成任性、虛榮、計較的壞習慣,從而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承受困難和挫折。當孩子取得成績時要適當地給他們出點難題,抑製孩子驕傲自滿的情緒。
當孩子遇到成績不好、被同伴欺負、單親家庭或者父母關係不好等問題時,很容易出現心理壓力。父母一旦發現孩子存在上述問題,要及時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這樣才能使孩子對成長中的每一次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提高心理承受的能力。
父母在平常的生活中要有目的地對孩子進行心理訓練,心理和身體一樣,通過一定的鍛煉可以促進其健康。當孩子失敗、失意、心情不好的時候,父母要找出誘因,適當地給予鼓勵,引導孩子用平和的心態去麵對挫折和困難,經受成長路上的風風雨雨。在逆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就是因為他們心中堅持一個永久的信念,保持一種樂觀的人生態度。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僅僅是身體在日夜發生著變化,孩子的精神世界也在一天一天的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很多父母對孩子的身體發育是非常關注的,也會及時的給孩子講解一些類似的知識來幫助孩子,但是很少有父母能真正關注到孩子的精神世界,也就是孩子的心理成長過程往往被忽略了。
孩子其實是很容易產生憂傷、苦悶、失意這些情緒的,這時候他們隻想找個人聊一聊心裏話,他們麵對這樣的情況手足無措。父母是他們最親近的人,可是很多父母根本不相信孩子這麼小就會有這些情緒,就更不可能陪孩子談心了。久而久之,孩子也習慣把所有的情緒壓製在心底了。很多在父母看來不值一提的事情,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卻又是另外一種解釋了。孩子的心靈是敏感而脆弱的,他們的情緒如果得不到及時排解的話,就會影響到他們的性格,很多孩子都是因為這樣而變成一個性格內向、沉默寡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