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理性對待孩子的錯誤(1 / 1)

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孩子更是如此。那麼,在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應該怎樣處理呢?對孩子的批評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怎樣的批評才能取得好效果呢?卡爾·威特認為,讓孩子感到心悅誠服最重要,不過要做到這一點卻非常不容易。

每個父母都有望子成龍的迫切心情,可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有些父母對孩子要求很高,希望自家孩子什麼都比別家孩子優秀,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犯錯誤。學習上要求第一,行為上要求彬彬有禮,品德上要求真善美……父母這種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孩子一旦做錯了什麼,父母就緊張得不得了,更有甚者會狠狠批評孩子,這樣就有問題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就是成年人也難免犯錯,對於年齡還小的孩子來說,我們更應該抱著一顆寬容的心去諒解他們。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我們也不能要求孩子不犯一點錯,要教會孩子在錯誤中不斷積累經驗,逐漸成熟起來,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一些父母在看到孩子學習不專心的時候,尤其是他們心不在焉地翻弄書本時,父母的心情大多會莫名其妙地煩躁,然後走過去直接給他一巴掌,還對他大聲吼叫:“你這孩子,你就這樣學習嗎?你到底在想什麼?”

而孩子當時肯定會被父母的行為嚇呆了,哆嗦著什麼話也說不出來。

若是繼續向他發火:“你自己想想,你怎麼對得起我們?我們真是白費心思了。你沒聽見我的話嗎?怎麼不回答?你在想什麼呢?”

孩子也許會說:“我,我,我在想我學習這些知識有什麼用處?我,我想不明白。”

父母聽了這樣的話肯定會更生氣,然後再“賞”給孩子一巴掌,阻止他繼續說下去,孩子就會一直傷心地站在那,再也不會說什麼了。

卡爾·威特認為,不稱職的父母才會用這樣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這種方式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甚至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這樣的教育是不可能培養出優秀人才的,甚至會在那一瞬間扼殺孩子本來的求知欲望和熱情,優秀的孩子也就可能變成一個暴力凶殘的人。

卡爾·威特一旦發現小卡爾·威特學習異常的時候,都耐心地詢問他原因。

小卡爾·威特的疑問是,學習語言和藝術知識沒有學習技術知識好,因為他現在不知道語言、藝術還有曆史知識能帶給他什麼。

卡爾·威特很高興也很驚奇,因為小卡爾·威特已經在思考這些深層次的問題了,但是這個問題,需要用一些深奧的知識去回答,而這些回答他是沒有辦法理解的。於是這時候卡爾·威特采用了他能接受的方式來講解這個道理。

“如果做技術的人不懂這些基本的原理,他們怎麼會知道這個東西該如何去做呢?鐵匠和木匠就隻有看著一塊生鐵和一棵樹木發呆了。”

小卡爾·威特似乎也同意這樣的說法,卡爾·威特接著告訴他:“語言和藝術這些知識是人類智慧的遺產,是最美的東西。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了解人類的發展,並且自己也從中得到最大的快樂,這就是人生最完美的境界。你還不感到滿足嗎?”

孩子學習的關鍵就在於求知欲望的滿足和在學習中得到的快樂。父母有義務去給孩子解釋他的一切疑問和困惑,給予他們耐心正確的回答,要知道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對孩子產生永久的影響。要是父母本身都不了解一些事物的本質,怎麼可能去給孩子講解清楚呢?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首先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和事例來解釋事情的本質,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對他的錯誤提出批評。

對於犯錯的孩子,重要的是如何改正他們的錯誤,避免再犯,而不是一味地體罰孩子,把握原則、控製情緒很重要。當父母想給孩子懲戒時也要注意語氣、語言,不要用威脅恐嚇的話嚇唬孩子,在對孩子進行處罰後,也要適當地安撫孩子,讓他知道爸爸媽媽這樣做是對他的關心和愛護。

卡爾·威特教育理念:

人人都會犯錯誤,關鍵在於怎樣去糾正孩子的錯誤。幫助孩子改正錯誤是父母的責任,但是怎樣糾正要講究方法。孩子不是父母的出氣筒,也不是父母權威的體現者,麵對孩子所犯下的錯誤,要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去關愛他、尊重他和理解他,這樣就可以讓他心悅誠服地接受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