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平病死三脈外。別有王脈。蓋王之為義。在天地。則自冬至一陽來複後。每得一甲子。六十日。陽氣始動。以序升浮。至於純陽建巳月而極矣。自夏至一陰始。亦每六十日。陰氣主事。以次降沉。至於純陰建亥月而極矣。在人經脈。
冬至後六十日。少陽王氣至。以次逮乎陽明太陽。自裏出表。氣之升而浮也。夏至後六十日。太陰王氣至。以次遷於少陰厥陰。自外之內。氣之降而沉也。蓋自冬至每六十日。以次推之。則一歲中王凡六變。似合六氣營運之道。然六氣者。
以厥陰為先。大寒節為始。則其義亦異。因審考之。從少陽至於太陽。則一陽動於地下。而六陽偏於上之象。從太陰至於厥陰。則一陰見於上。而六陰極於下之象。故陽脈之王。乃始於少陽。而終於太陽。陰脈之王。則從太陰而至厥陰者。
可以見已。滑注泥後得二字。為甲子為冬至以後甲子之日。殊不知此六甲之義。而統言六十日。古言為然。
(第十舊同)難曰。一(髒腑)脈為十(病)變者。何謂也。然五邪(虛實賊微正)剛(髒邪氣甚)柔(腑邪氣微)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脈急甚者。(為螈 )肝邪幹心也。(從後來為虛邪)心脈微急者。(為心痛引脊食不下)膽邪幹小腸也。心脈大甚者。(為喉 )心邪自幹心也。(自病為正邪)心脈微大者。(為心痹引脊善淚出)小腸邪自幹小腸也。心脈緩甚者。(為狂笑)脾邪幹心也。(從前來為實邪)心脈微緩者。(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吐血)胃邪幹小腸也。心脈澀甚者(為喑)肺邪幹心也。(從所勝來為微邪)心脈微澀者。為血溢維厥耳鳴巔疾。大腸邪幹小腸也。心脈沉(靈樞作滑為是下同)甚者。(為善喝)腎邪幹心也。(從所不勝來為賊邪)心脈微沉者。(為心疝引齊小腹鳴)膀胱邪幹小腸也。五髒各有剛柔邪。故令一脈輒變為十也。
按寸關尺每一部有腑逢腑。髒逢髒之脈。變是謂剛柔相逢。所謂緩急大滑澀五脈。各有微甚。分為十變。則左右三部。合為六十變。分而言之。則一髒五邪。五五二十五病。故素問曰。五五二十五變。又曰。二十五陽。腑病亦然。總而言之。則為五十變。以餘觀之。在病證則髒腑合為五十變。據靈樞則以緩急大小滑澀。分微甚言之。總合為六十變。
丁德用以此篇為六十首。實得其理焉。第四十九篇論虛實賊微正五病。是即其脈例也。靈樞第四篇曰。調其脈之緩急小大滑澀。而病變定矣。又曰。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今越人時省小脈。而取五脈者。蓋難經專示用針立功之妙已。
(第十一舊十五)難曰。經(素問平人玉璣二篇)言。春(肝)脈弦。夏(心)脈鉤。秋(肺)脈毛。冬(腎)脈石。是王脈耶。將病脈也。然。弦鉤毛石者。四時之脈也。(因胃氣有無以分平病死)春脈弦者。肝東方木也。萬物始生。
未有枝葉。(比類下同)故其脈之來。濡弱而長。故曰弦。夏脈鉤者。心南方火也。萬物之所茂。垂枝布葉。皆下曲如鉤。
故其脈之來疾去遲。故曰鉤。秋脈毛者。肺西方金也。萬物之所終。草木華葉。皆秋而落。其枝獨在。若毫毛也。故其脈之來。輕虛以浮。故曰毛。冬脈石者。腎北方水也。萬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時。水凝如石。故其脈之來。沉濡而滑。
故曰石。此四時之脈也。(以上明弦鉤毛石之名義)如有變奈何。然。春(肝)脈弦。反(常)者為病。何謂反。然。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氣來厭厭聶聶。如循榆葉。曰平。(多胃氣下同)益實而滑。如循長竿。曰病。(少胃氣下同)急而勁益強。如新張弓弦曰死。(無胃氣下同)春脈微弦。曰平。弦多胃氣少。曰病。但弦無胃氣。曰死。春以胃氣為本。夏(心)脈鉤。反者為病。何謂反。然。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其脈來累累如環。如循琅 。曰平。來而益數。如雞舉足。曰病。前曲後居。如操帶鉤。
曰死。夏脈微鉤。曰平。鉤多胃氣少。曰病。但鉤無胃氣。曰死。夏以胃氣為本。秋(肺)脈毛。反者為病。何謂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