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初識海洋真麵目(1 / 3)

海洋的形成和演變

海洋是怎樣形成的?海水是從哪裏來的?近兩個世紀以來,人類有關海洋起源與演化問題的知識已取得很大進展。下麵,我們就一起進入原始海洋世界中,感受海洋的神秘與美麗。

廣闊的海洋美麗而又壯觀,但你是否知道,地球最初形成的時候,並沒有河流和海洋,大氣層裏的水分也很少,即使有一些,也隨著其他氣體分子蒸發了。地球上後來的水是與原始大氣一起由地球內部產生的。在早期,地殼才固結不久,地球內部全是“岩漿海洋”,火山噴發此起彼伏,帶出了大量的水汽直衝九霄,聚集成無比巨厚的雲層。隨著地球逐漸變冷,當水蒸氣超過其飽和點時,就開始凝結成水滴、冰晶。從而就引發了“排山倒海”的狂風暴雨,一“下”就是幾百年、幾千年。雨水不停地流向低窪處,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原始海洋就這樣誕生了。此時的大洋水不僅嚴重缺氧,而且含有大量的火山噴發酸性物質,如HCL、HF、CO2等,具有較強的溶解能力。根據科學家對化石的研究,大約在39億年前就形成了原始海洋。

從規模上來看,原始海洋的麵積遠沒有現代海洋這麼大。據估算,它的水量隻有現代海洋的10%左右。後來,由於貯藏在地球內部的結構水的加入,原始海洋才逐漸壯大,形成了蔚為壯觀的現代海洋。原始海洋中的水不像現代海水一樣又苦又鹹。現代海洋海水中的無機鹽,主要是通過自然界周而複始的水循環,由陸地帶入海洋而逐年增加的。可是,原始海洋中的有機大分子非常豐富,是現代海洋所無法企及的。

生命來自海洋

關於生命的起源,有多種不同版本的說法,最具代表性的有“團聚體說”、“類蛋白微球體說”、“來自星際空間說”等,每種假說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都與水有關。

自古以來,生命的起源一直是生命學家所熱衷的研究課題。現代科學的研究普遍認為生命起源於海洋,原因有二:一、水是生命體的重要組成和進行生命活動的基礎物質;二、海洋為生命的誕生和繁殖提供了天然的庇護場所,豐富的海水能有效地遮擋紫外線,避免生命遭受損傷。

39億年前誕生的生命,其概念隻是單細胞生物,和現代細菌有著相似的結構。它們經過了1億年的漫長演變,逐漸進化成為最原始的藻類——單細胞藻類,這就是最原始的生命。這些原始藻類不斷地繁殖,進行大量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為生命的進化提供了有利條件。

就這樣,原始的單細胞藻類又經過億萬年的進化,變成原始的海洋動物,如水母、海綿、蛤類、珊瑚、三葉蟲、鸚鵡螺等,而脊椎動物的出現相對來說較晚,大約是在4億年前。

那麼,生物又是怎樣出現在陸地上的呢?由於月球對地球巨大引力的作用,海洋出現潮汐現象。由於漲潮的時候水位上升,海水不斷地拍擊、衝刷海岸,就會將一些生物衝到岸上;退潮時,大片的淺灘又暴露在陽光下。這樣在海陸交界處就形成了一條潮間帶(本書第三章會詳細講述潮汐現象)。與此同時,臭氧層逐漸形成,這樣就阻擋了紫外線對陸地的直射,為海洋生物的登陸創造了條件,原先生活在海洋中的某些生物,經曆潮漲潮落的不斷磨練後,一些生物就慢慢適應了陸地的生活。當然,也會有一些原始的生命在這個過程死去,而經過無數嚴酷考驗最後留在陸地上的生命,就會不斷為適應新環境而進化。約在2億年前,爬行類、兩棲類、鳥類相繼出現,地球上生命的種類開始多樣化。

地球上所有哺乳動物都是在陸地上誕生的。後來由於自然條件的變化等原因,它們中的一部分又重新回歸到海洋中,如鯨和豚。還有一部分在經過自然界的眾多劇變後,仍然頑強地存活在陸地,並逐漸發展壯大。直到300萬年前,作為高級的生命體人類便誕生了。因此,研究生命起源的學者把海洋稱作“生命的搖籃”。

海洋中的生物鏈

海洋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非常巨大,到目前為止,人們還無法用確切的數字闡明海洋中有多少種生物,而且海洋生物之間關係也是非常複雜的。

在生態學上,生物鏈指的是由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間以食物營養關係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鏈條關係。生物鏈的例子常常出現在我們周圍,而且使人類頗為受益。比如,植物長出的葉子和果實為昆蟲提供了食物,昆蟲成為鳥的食物源,有了鳥,才會有鷹和蛇,有了鷹和蛇,鼠類才不至於泛濫成災。

在自然界中,當動物的糞便和屍體回歸土壤後,土壤中的微生物會把它們分解成簡單化合物,為植物提供養分,促使其成長。就這樣,生物鏈為自然界物質建立一個健康的良性循環。

此外,我們還可以把生物鏈理解為自然界中的食物鏈或營養鏈,它形成了大自然中“一物降一物”的現象,維係著各不同物種間天然的數量平衡。

在海洋生物群落中,食物鏈的結構仿佛是一個金字塔,底座很大,每上一級就縮小一些:第一級是由數量龐大的海洋浮遊植物構成的,是食物鏈金字塔的“塔基”,也就是最基礎的部分,通過光合作用生產出碳水化合物和氧氣,是維持海洋生物生命的物質基礎;第二級是海洋浮遊動物,它們把海洋浮遊植物作為食物;第三級是以浮遊動物為食的動物群;第四級是較高級的食肉性魚類;第五級則是大型食肉性魚類、海獸,它們處在金字塔的最頂端。

海洋食物鏈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兩種:一種是放牧食物鏈。這種類型的食物鏈是從綠色植物開始,例如浮遊植物類等,轉換到放牧的食草動物中,並以食活的植物為生,最後以食肉生物為終點。其實,這一過程就是人們常說的“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土”。第二種類型是腐敗或腐質食物鏈。這一食物鏈的轉移方式是:從死亡的有機物開始,得到微生物,並以攝食腐質的生物為生的捕食者為最終點。實際上,在海洋中這種類型的食物鏈之間是相互連接的。有時也不是刻意按某種方式進行,而是有交叉,有連接,多種方式混合同時進行。

海洋中棲息著數10萬種動物,在這些動物中,除凶猛的食肉動物外,絕大多數魚類之間都是“和平共處”,相安無事。因此,海洋動物已成為世界上種類和數量最多的動物。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地球上最大的動物——鯨類,它的食物來源居然是海洋中最小的動物——小魚和磷蝦。這種情況似乎有些不合情理,但是,當你了解了它們之間的特殊關係後,就會感到這是情理之中的事。在海洋中,磷蝦的數量很多,密度也很大。它們似乎是被輸入了某種“指令”一樣,聚集成一團又一團,專門供須鯨食用的。若非如此,身軀龐大的須鯨,是不可能填飽肚子的。這一切似乎是上天精心設計好的。億萬年來,這種獨特的金字塔式的生物種群間的關係,維係著海洋生物種群的生命。這種生命的維係關係,又可以稱為海洋食物網。海洋中各種生物建立起的食物鏈,通常比陸地食物鏈更複雜。

海洋食物鏈或食物網有如下幾個特點:

1.一般海洋生態係統食物鏈較長,尤其是大洋區食物鏈,經常達到4~5級。而陸生食物鏈通常僅有2~3級,很少會達到4~5級。

2.海洋食物鏈的部分環節是可逆的、多分支的,加上碎屑食物鏈、植食食物鏈和腐食食物鏈相互交錯,網絡狀的營養關係比陸地的更多樣、更複雜。因此,在海洋中用食物網來表達海洋生物之間的營養關係是再合適不過了。

3.食物鏈所表示的是有機物質和能量從一種生物傳遞到另一種生物中的轉移與流動方向,而不體現每一營養層所需的有機物和能量的數量。

4.食物鏈每上升到一個高的層次,有機物質和能量就會出現較大的缺失,食物鏈的層次越多,總體效率越低。因此,從初級生產者浮遊植物、底棲植物或碎屑算起,處於食物鏈層次越高的動物,其數量相對來說也越少。相反,在食物鏈中的層次越低,其個體數量相對越多。貯存在生產者體內的能量沿著食物鏈傳遞時會大量消耗,能流越來越細,營養級之間的能量轉移效率平均隻有10%~15%,從而就構成了生物量和能量金字塔。

海洋——地球氣候的調節器

海洋

海洋是地球上決定氣候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它通過與大氣的能量物質交換和水循環等作用在調節和穩定氣候上發揮著決定性作用,被稱為地球氣候的“調節器”。

海洋的氣候調節功能

地球上的氣候變化莫測,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大氣受熱的狀況和大氣中所含水汽的多與少。地球上的熱量來自太陽,這種說法並沒有錯。但前提條件是,它必須要經過海洋這個“調節器”才能影響地球氣溫,使地球溫度發生變化。

太陽光以短波輻射的方式照到地球,當它通過大氣時,隻能一小部分被大氣直接吸收,大部分則照射在地球表麵,使地球表麵溫度增高。地球表麵增溫後,會不斷向外發出輻射,這種輻射和太陽的短波輻射不同,不發光,隻發熱,屬於長波輻射,也叫熱輻射。這種長波輻射正是大氣層容易吸收的,因而大氣溫度提高。

海洋占地球麵積的2/3,它是大氣熱量的主要供應者;同時,海水的熱容量比空氣大得多,1cm3的海水溫度降低1℃放出的熱量,可使3000cm3的空氣溫度升高1℃。海水是透明的流體,太陽可以照射到較深的地方,使相當厚的水層貯存著熱量。如果全球100米厚的表層海水降溫1℃,釋放的熱量就能夠使全球大氣增溫60℃。所以,海洋長期積蓄著的大量熱能就像是一個“鍋爐”,通過能量的傳遞,對天氣與氣候產生一定的影響。

大氣中的水蒸氣主要來自於海洋。海水在蒸發時,會將大量水汽散發到大氣,海洋的蒸發量占地表總蒸發量84%左右,海洋平均每年可以把3.6萬億立方米的水化為水蒸氣。空氣中的水蒸氣含量多了,就會使空氣變得輕薄、新鮮些。

同時,海洋能夠吸收大氣中40%左右的二氧化碳,降低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能夠有效抑製全球變暖。

根據以上所述不難看出,海洋是地球大氣熱量和水汽的主要供應者。海洋的熱狀況和蒸發情況,直接影響著大氣的熱量和水汽的含量與分布。因此,說海洋是地球氣候的“調節器”一點都不誇張。

氣候對海洋的影響

反過來講,氣候變化也會對海洋產生重要的影響。氣溫上升會導致海平麵和海水溫度升高,而海洋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則會增強海水的酸性,這些都會對海洋和海岸生態係統造成破壞,珊瑚白化、珊瑚礁死亡、小島嶼遭淹沒等一係列問題都與此有著重要聯係。可見,氣候對海洋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就拿印度尼西亞來說,該國海洋事務和漁業部部長曾表示,在未來幾十年裏,印尼的很多島嶼將會因為海平麵上升而沉入海中。也有環境學家稱,如果人類不馬上投入行動,地球上的珊瑚礁將在20世紀末全部消失,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此外,氣候變化還會使海洋的氣候模式與洋流發生改變,從而加大海洋災害的程度。尤其是海水酸化後發生倒灌,進入陸地後會對河口、入海口等生態係統造成不利的影響。可見,保護環境,勢在必行,這是所有地球人共同的責任!

海洋資源的特點

資源與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生產力的飛躍發展、社會的文明進步、國家的繁榮富強,都與資源環境條件息息相關。資源的安全是國家的安全,資源的危機是民族的危機。海洋占地球表麵的71%,是各國分別占有和世界共有的。世界海洋中有2.5億平方千米公海和國際海底區域,其中有豐富的共有海洋資源。海洋是富饒而未充分開發的資源寶庫。隨著陸地戰略資源的日益短缺,沿海各國不斷加大向海洋索取資源的力度和強度,重視對海洋“藍色國土”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資源開發已經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據聯合國秘書長報告的資料,目前世界國民經濟總量為23萬億美元,其中海洋經濟約1萬億美元,占4%以上。全球陸地為人類提供的生態價值12萬億美元,海洋提供的生態價值21萬億美元。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沿海國家,國土跨越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東南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岸線漫長,港灣眾多,海域遼闊。廣袤的海洋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海洋資源。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為保障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的實現,報告在總體戰略部署中專門提出了一項具有深遠曆史意義的“實施海洋開發”的具體要求。黨的十六大報告是指導我國未來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海洋開發列入其中,即意味著開發海洋已經列入黨的議事日程,列入了國家的發展戰略。這是海洋事業大發展的曆史性機遇,是啟動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的最好時機。

為使我國最終成為世界海洋強國、躋身於發達國家之列,必須有一個貫徹始終的海洋資源開發保護戰略。海洋資源既有各國的國土資源、又有世界共有資源,海洋資源戰略研究涉及的區域應包括近300萬平方千米的我國主權和管轄海域(內水、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也包括2.5億平方千米國際海底區域和公海。我們應該以資源為主體、以資源與經濟的關係為中心,對與海洋資源開發保護相關的人口、環境、科技、管理問題,進行整體思考,做出準確的發展定位和戰略選擇,使海洋成為戰略性食物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和金屬資源基地,成為我國融入全球經濟體係的物流通道和生存發展空間。

我國的海洋資源態勢

海洋是富饒而未充分開發的自然資源寶庫。海洋自然資源包括海域(海洋空間)資源、海洋生物資源、海洋能源、海洋礦產資源、海洋旅遊資源、海水資源等。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海洋大國,開發海洋已經形成了多產業組成的海洋經濟體係,海洋資源的進一步發現、開發和利用,對於我國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戰略意義。我國海洋資源的基本特點是:

1.海岸線漫長、海域遼闊

我國大陸位於西北太平洋沿岸,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海洋漁場麵積200多萬平方千米,大陸架麵積130多萬平方千米,擁有豐富的灘塗資源、海洋漁業資源、海洋礦產資源、港灣資源、海洋旅遊資源、海洋能源等海洋自然資源。我國的內水和領海麵積約38萬平方千米,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因劃界工作尚未完成,確切麵積還難於確定,估計為200萬平方千米左右。這些管轄海域是中華民族長期生存繁衍的重要基礎。我國還可以方便的進入世界大洋,開發利用公海和國際海底區域的海洋資源。

2.擁有具戰略價值的優勢海洋資源

我國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國家之一,大陸岸線長18000多千米,加上島嶼岸線14000千米,海岸線總長居世界第四,大陸架麵積130萬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五,200海裏水域麵積200~30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十,這些都是世界性優勢資源。

我國沿海深水岸線400多千米,宜建中級以上泊位的港址160多處,其中深水港址62處。我國海域2萬多種海洋生物,有豐富的漁業資源。灘塗麵積217.1萬公頃,30米等深線以內海域麵積有20億畝,充分利用其生物生產力,相當於10億畝農田。濱海景點1500多處,適合發展海洋旅遊娛樂的海灘、水域眾多。這些都是國家的重要戰略性資源。

油氣資源和海水資源是海洋行業性戰略資源。我國近海含油氣盆地石油資源量約24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14萬億立方米。東海和南海還有天然氣水合物資源。海洋能源理論蘊藏量6.3億千瓦。在國際海底區域擁有多金屬結核資源5億多噸。預計到21世紀中葉,海洋油氣資源開發在油氣行業中將占據更重要的地位。海水資源是一種無限資源,海鹽資源也是一種永續開發的資源,本世紀中葉前後,海水將成為舉足輕重的水資源來源之一。

3.開發海洋形成了多產業組成的海洋經濟體係

我國有悠久的海洋開發曆史和豐富經驗,逐步形成了多產業組成的海洋經濟體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海洋經濟發展迅速,全國海洋產業總產值從1978年的60億元增加到2000年的4133.5億元,20多年間翻了6番多,是上個世紀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翻的3倍多,海洋開發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從事海洋開發的勞動力400多萬人,兼業人員超過1000萬;造船完工量達224.51萬綜合噸;海洋運輸船舶10378艘,3076.21萬淨載重噸;機動生產漁船279729艘,其中遠洋漁船1719艘;海洋科技水平越來越高,海洋高技術產業迅速發展。

4.海洋資源開發保護中尚存在較多的問題

(1)海洋資源平均值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管轄海域麵積、海陸麵積比值、海岸線係數,這三個指標影響著一個國家的海洋資源總量、發展海洋經濟和進入海洋的方便程度等方麵。它們是衡量海洋資源優勢的重要指標。我國人均占有海域麵積位居世界第122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我國海域麵積與陸地國土麵積的比值為0.31:1,排在第108位;我國雖擁有長18000多千米的大陸岸線和14000多千米島嶼岸線,但海岸線與陸地麵積之比的係數僅為0.0018,排在第94位。

(2)重要海洋資源優勢不足。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及國內外學者研究,世界海洋漁業資源的可捕量,在沒有開發大洋中層魚類資源的情況下,每年約為2~3億噸,中國在近海和外海的可捕量,每年約350萬噸,海洋漁業可捕量僅占世界海洋漁業總可捕量的1.16~1.75%;中國海區的生物生產力也不是世界上最好的,近海魚類生產力平均為3.18t/km2·年,而南太平洋沿海為18.2t/km2·年,西非近海為8.3t/km2·年;世界海洋中的生物共約20萬種,中國海20278種;世界海洋中年產量在10~100萬噸之間的品種有60~62種,中國近海曆史上年產量超過1萬噸的有40種左右,沒有年產量超過100萬噸的大宗品種。

在世界海洋油氣資源豐富的沉積盆地中,中國近海不占優勢。世界上海洋油氣資源儲量主要集中在波斯灣、北海、幾內亞灣、馬拉開波湖、墨西哥灣、加利福尼亞西海岸等幾個地區,這些地區的油氣總儲量占世界海上探明儲量的80%。在未探明的油氣區中,主要集中在北極地區,南極、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亞周圍海域,中國近海的找油前景不如上述地區。據預測,中國近海的石油可采儲量僅占世界儲量的3~12%。

(3)開發不足和過度開發並存。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高,海洋經濟發展總體水平較低,既有開發不足和巨大潛力,又有過度利用和資源衰退問題。統計數據表明,近海油氣探明儲量僅占資源量的1%,累計開采量僅占探明儲量的5%。濱海旅遊資源利用率不足1/3,且開發深度不夠。可養殖灘塗利用率不足60%。宜鹽土地和灘塗利用率隻有45%。15米水深以內淺海利用率不到2%。海水直接利用規模較小。濱海砂礦累計開采量僅占探明儲量的5%。沿海地區一些深水港址未開發,外海漁業資源利用不足,海濱砂礦利用率不高,海水和海洋能的開發程度和利用水平更低。大洋礦產尚未開發。但在我國近海,漁業資源大多處於過度開發狀態。主要經濟魚類資源衰退,部分水域一些種類幾乎絕跡。

(4)與海洋資源相關的海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近幾年來,我國沿海地區海洋開發活動的深度和廣度與日俱增。在開發利用過程中產生了一係列的生態環境問題,海洋自然和生態破壞情況在各海區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目前的海洋汙染排放和海洋的納汙能力、自淨能力已經超出平衡臨界值。1999年,沿海地區工業廢水直接入海量為81416萬噸,占全國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的4.13%;每年通過不同途徑進入近海海域的各類汙染物質約1500萬噸。因此,沿岸海域環境質量普遍下降,突發性汙損事件頻發。養殖水域水質退化,近海漁業資源衰退,部分海洋珍稀物種瀕臨滅絕;近海劣於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麵積超過20萬平方千米;不合理的圍海、砍伐、挖礁、挖砂,致使80%的珊瑚礁遭到破壞,80%的紅樹林被砍伐,70%的沙質海岸受到侵蝕。同時部分海岸、海灘侵蝕後退,海水滲透倒灌,環境災害不斷,甚至危及人民生活和生產。

(5)海洋權益和海洋資源爭端尖銳複雜。海洋權益是國家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權益爭端的實質就是海洋資源爭奪,是經濟利益的爭奪。目前我國麵臨的海洋資源和海洋權益爭端尖銳複雜。在黃海區,存在著我國與朝鮮和韓國的漁業利益爭端,中國的傳統捕魚權受到威脅;東海是中、日、韓三國漁民共同作業的漁場,漁業矛盾很多,要依靠漁業協定來協調漁業利益關係。除此之外,東海豐富的油氣資源也存在著爭議,主要有日韓84000多平方千米共同開發區內的油氣資源爭議、東海中部油氣資源爭議、釣北坳陷油氣資源富集區爭議等,如果釣魚島歸日本,我國將損失海域麵積6~7萬平方千米,油氣資源16~18萬噸。南海的漁業利益和油氣資源利益爭端更加尖銳。南海的斷續國界線內海域是我國漁民的傳統捕魚區,其中一部分區域處在周邊國家的專屬經濟區內,從而出現漁業利益衝突。南海南部我國斷續國界線以內的油氣資源爭議區約27萬平方千米,涉及資源量約78億噸(主要在萬安、曾母、文萊—沙巴盆地)。周邊國家在我國斷續國界線附近每年開采的石油達5000多噸。

在認真理解海洋資源基本態勢的基礎上,對海洋資源存在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探討可持續發展的海洋資源戰略選擇。

可持續發展的海洋資源戰略

海洋資源既有賦存於國家管轄海域的國土資源,又有分布於公海和國際海底的共有海洋資源。在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越來越需要海洋資源、資源配置向全球化方向發展、資源在國際合作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海洋共有資源開發保護成為全球共同性任務的新形勢下,要形成新的海洋資源戰略。樹立大海洋思想,珍惜我國的海洋國土資源,放眼關注世界海洋資源;確立大力開發、積極保護、永續利用的基本戰略,以及合理開發保護海洋國土資源、多元化利用國外海洋資源、積極參與分享世界共有海洋資源、依靠科技進步促進海洋資源開發保護、建立海洋生態經濟等戰略選擇,實現使海洋成為戰略性資源基地、海洋資源永續利用、促進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1.合理開發保護海洋國土資源

管轄海域的自然資源是重要的國土資源,象陸地國土一樣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基礎。我國的海洋資源既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又有急需加強保護的雙重任務,應該實行合理開發戰略,使國家管轄海域成為海洋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基地。

海洋礦產資源包括國家管轄海域的石油資源、天然氣資源、天然氣水合物資源、砂礦資源,國際海底區域的多金屬結核資源、富鈷結殼資源、熱液硫化物礦產等,有巨大的潛力。要加大海洋礦產資源勘探力度,增加探明儲量,提高國家的資源保證程度。力爭在海上發現新的大型油氣田,使海洋油氣產量在全國油氣總產量中的比重從目前的10%提高到25%以上,達到世界的平均水平。要把天然氣水合物勘探列入國家計劃,重點進行南海北部陸坡區相關海洋環境和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為商業性勘查做好資源、環境和技術準備。要加強有爭議海區的石油和天然氣勘探,並積極貫徹“擱置爭議、共同原則”,維護我國的海洋權益,力爭海洋權益主張重疊區域的資源份額。

重視保護已經嚴重衰退的海洋生物資源,海洋捕撈業要采取捕撈量“零”增長甚至“負”增長政策,減少捕撈量,爭取逐步恢複主要經濟魚類、重要漁場的漁業資源。科學合理利用灘塗和淺海的可養殖海域,減少養殖業的自身汙染,保護養殖海域的生態環境,積極推廣生態優化養殖模式,采取大型海灣和近海的海洋農牧化、重要經濟種類的人工增殖放流、近海漁場綜合整治等措施,保證海洋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珍惜愛護每一處可用於海洋旅遊娛樂業發展的海灘、海水浴場、海水運動場、珊瑚礁區、沿海紅樹林等資源,積極發展海洋旅遊業。要重視保護海洋生態環境,防止海洋生態環境退化,保證海洋的永續利用。

2.多元化利用國外海洋資源

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有關規定,世界許多沿海國家的海洋資源可以與外國合作開發。根據我國的國情和海洋資源特點,從戰略角度考慮,既要充分挖掘本國海洋資源的潛力,也要走出去,采取各種形式,多元化利用國外資源:(1)要進一步合作開發利用外國漁業資源。我國已跨入世界主要遠洋漁業國家的行列,遠洋漁業的作業區域遍布西非、東非、南亞、中東、南太平洋、北太平洋和南美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海,今後應進一步加強這種合作,共同開發其管轄海域的漁業資源,尤其應加強與阿拉斯加、非洲沿岸和拉美地區國家合作,采取獨資、合資形式開發這些國家近海資源。(2)我國與日本、韓國、越南的漁業協定生效後,有大批漁船要退出傳統作業漁場,大量漁民麵臨轉產轉業的嚴重形勢。要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合作,延長現有漁業協定中的安排,也可考慮爭取建立共同漁業開發區等措施,維護我國漁船在傳統漁場的捕撈利益,減少漁業協定生效造成的損失,為漁民轉產轉業爭取時間。(3)利用我國的政治優勢和地緣優勢,爭取與海上鄰國、海洋油氣資源條件較好的非洲和拉美國家合作,勘探開發其海洋油氣資源,優化我國油氣資源配置。

3.參與分享世界共有海洋資源

國際海底區域約占地球表麵積的49%,是地球上具有特殊法律地位的最大的政治地理單元,蘊藏著豐富的多金屬結核、鈷結殼、熱液硫化物、天然氣水合物和深海生物基因等資源,是地球上尚未被人類充分認識和開發利用的潛在戰略資源基地。我國於1991年3月獲準在聯合國登記為國際海底先驅投資者,獲得了7.5萬平方千米礦區。今後要在進一步加強多金屬結核勘探工作的基礎上,關注其他深海礦產資源,盡快摸清富鈷結殼礦區資料,提出探礦區,並選擇較好礦區,適時向國際海底管理局提出申請。

應積極參與聯合國關於公海漁業資源開發和保護管理條約的製定,積極加入國際性和區域性漁業組織,為我國企業利用公海漁業資源創造良好的大環境。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發展大洋性公海漁業,開辟新的作業海域和新的捕撈品種,要把金槍魚資源豐富的西印度洋和中西太平洋海域作為新的作業區。

4.發展高科技,促進海洋資源利用

海洋資源開發需要海洋科技支撐,應本著促進資源開發、提高經濟貢獻率的根本目的,實行高技術先導戰略,形成高技術、關鍵技術、基礎性工作相結合的戰略部署。發展海洋資源勘查技術,不斷發現新的可開發資源;發展低成本高效益海洋資源利用技術,開發利用密度低、品位低、開發難度大、成本高的海洋資源;發展海洋資源深加工技術,開發利用海洋功能食品、海洋醫藥產品、海洋精細化工產品等,提高資源的二次利用率,廢棄物再利用;發展海洋環境保護和生態修複技術體係,包括汙染物在環境中的行為和影響、局部海域環境自淨能力和環境容量、汙染物的生物效應及局部生態變化過程的監測、預報、控製和管理技術,海域生態環境的修複技術、生態工程技術和汙染損害的防治技術等,為修複近海的生態環境作好技術儲備;發展海洋監測技術領域的高新技術,重視海洋自動監測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廣泛應用衛星遙感技術,逐步實現對我國近海海域的全自動動態監測。

5.建立海洋生態經濟模式

海洋已經出現嚴重的生態經濟問題,重要海洋資源過度開發,海洋生態環境退化,海洋產業衰退,沿海地區發展受到影響。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由海洋環境、海洋資源、海洋開發活動、沿海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共同決定的。海洋資源開發要走資源持續利用、產業持續發展、生態優質化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不斷增加新的可開發資源,但開發規模和速度不應超過海洋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實施資源和環境綜合管理,把海洋資源開發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逐步形成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實施海洋資源開發戰略的對策措施

1.加強管轄海域的戰略性、區域性調查評價

(1)重點海區的基礎調查與評價。采取綜合性調查和專題性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麵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基本查清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現狀,發現一批新的可開發資源。重點是一海(渤海)、一灣(北部灣)、一峽(台灣海峽)、三洲(黃河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海岸帶國土資源環境最大承載力研究,環渤海及東南沿海的海洋地質—生態環境評價。

(2)管轄的海域的綜合地質調查。實現我國領海和管轄海域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全覆蓋;有重點地開展典型海域1:25萬綜合地質調查;逐步建立具有中國海域特點、能為我國海洋規劃、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提供有效服務,與全球變化研究和國際減災基礎研究接軌的海洋地質科學體係。

(3)我國海域礦產資源的潛力調查。大力開展海洋油氣資源調查工作,提出新的油氣遠景區和新的含油氣層位,對資源遠景作出評價,對南沙海域、南海北部陸坡區和黃海等海域石油天然氣資源進行全麵調查研究,對資源遠景作出戰略預測和評價。

(4)國際海底區域的資源勘查。開展深海資源的調查研究,以富鈷結殼和天然氣水合物為勘探重點,麵向多種資源,圈定多金屬結核資源合同區的可采地段,富鈷結殼資源較好的礦區。同時,對熱液硫化物、深海生物基因資源和其他潛在的非傳統資源進行綜合調查評價研究,為商業性勘探開采做好資源和技術準備。

(5)海底天然氣水合物資源的調查取樣。優選南海北部等陸坡區作為試驗勘查區,分階段開展調查工作,初步查清天然氣水合物特征和賦存條件。安排一定航次調查取樣和鑽探,圈定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遠景區,查明資源量和探明一定的地質儲量。

2.積極參與全球海洋科學研究和資源開發保護

積極參與聯合國係統的各項海洋事務,為發展海洋科學、保護海洋資源和環境、完善海洋資源和環境保護規章製度做出貢獻。參與全球性和區域性海洋科學研究的國際合作,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和保護的國際合作,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國際合作,以及國際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國際合作,為我國利用世界海洋資源創造有利的大環境和條件。

3.製定鼓勵利用世界海洋資源的優惠政策

為鼓勵和引導“走出去”開發利用世界海洋資源,應建立部委間協調機製,統一規劃管理,簡化審批。建立聯係渠道,為“走出去”開發利用世界海洋資源提供聯絡和服務。安排專項經費支持在重點海區和重大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前期工作,以減少風險,鼓勵和引導利用國外海洋資源的積極性。對於開發利用世界海洋資源的項目,在出口信貸計劃中予以扶持,增加出口信貸額度,放寬信貸條件。對在國外開發海洋資源所取得的份額產品,在進口配額、進口許可方麵給予特殊安排,並實行優惠的關稅政策。開展世界範圍內的海洋資源可供性研究,建立“走出去”開發利用世界海洋資源的服務和支持係統,為實施全球戰略提供決策支持。

4.製定和完善海洋資源開發保護規劃

海洋資源勘探開發需要有宏觀規劃指導,建立資源規劃體係。要製定必要的專項資源規劃,如漁業資源規劃、海洋油氣資源規劃等,以及地方的區域性規劃,形成國家、省、市(縣)規劃體係。要理順不同種類海洋資源規劃之間的關係,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確保海洋資源的合理開發與有效保護。

5.建立和健全海洋資源管理體係

海洋資源管理是一個係統工程。首先要以海域使用管理為基礎,加強海洋綜合管理的體製建設,包括建設相對集中的海洋管理機構,建立一支裝備精良的多職能的海上執法隊伍,建立中央與地方分級管理的體製。第二要加強海洋綜合管理的行政措施的製定,包括維護海洋權益、合理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等多方麵海洋政策,以及海洋資源開發和保護規劃等。第三要加強執法管理工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加強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資源綜合管理,加大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管理的執法力度,保證依法有序開發保護海洋資源。

6.開展和加強海洋生態建設

海洋資源開發要與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生態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逐步淘汰汙染嚴重、浪費資源的開發活動,控製汙染物排放總量,減輕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的壓力。發展生態型養殖業和濱海旅遊業,建立沿海生態城市、生態示範區,把海洋經濟快速增長建立在海洋生態良性循環的基礎上。建立海洋環境監測、觀測係統與評價體係,加強總量控製、汙染防治和生態保護,減緩和遏製近岸重點海域環境汙染和生態環境破壞的勢頭。啟動渤海灣、遼東灣、大連灣、膠州灣、長江口、杭州灣、大亞灣和珠江口海域的入海汙染物總量控製工程。加強海洋生態建設與海洋保護區管理,切實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建立一批海洋資源和生態保護示範工程。

海洋是富饒而未充分開發的資源寶庫。海洋資源是人類共同的繼承遺產。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必然越來越多的依賴海洋,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對於我國的長遠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海洋資源勘探開發還處於初始階段,人類詳細調查勘探過的海域不超過海洋總麵積的10%,許多已經發現的海洋資源還難以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問題是長遠戰略問題,需要國家統籌規劃。21世紀是海洋世紀,我們要用戰略眼光籌劃海洋資源的勘探開發,安排一些世紀性工程,摸清我國管轄海域的資源家底,製定出合理開發規劃,走出國門積極利用世界海洋資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基礎和保證,為21世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