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生活照舊(1 / 2)

午飯後,稍坐了一會兒,約定了過年見麵的日子,午飯散場。來到街上,三家人走的方向各不一樣,二姑一家最近,就在這酒樓不遠處的東三環的某條街上,大姑一家住南三環,李文芳要去西二環,誰送誰都不好送,隻好各坐各的車,過幾天再見。

李文芳先送了兩家長輩,然後她乘出租馬車奔了東北二環的使館區,第一次離開兵部尚書府的地盤,自然是要看看不同於那邊的街景的。

早知道京城外國人多,可從來都隻是在車上匆匆一瞥,她知道外國人經常的活動地帶在東北二環,因為那裏有個使館區,是各國公使居住生活工作的地方,同時也方便他們出入皇城。外國平民就在使館區周邊買地蓋房,時間一長就形成了不少洋人街,店鋪裏賣的都是原汁原味的異國商品,吸引很多本城人去那裏淘寶,李文芳對那裏心動已久,就是沒空去,今天正好有機會。

車夫把李文芳送到了使館區的一條中心商業街,李文芳站在街中心的十字路口,看著四周的建築,以為自己來到了異國他鄉,建築物明顯是異域風格,跟京城本地人的建築樣式完全兩樣,就好像前世家鄉的一條滿是殖民時期老建築的街道,特有時空穿越的感覺。

好吧,她來到這個世界本身就是穿越,但這種感覺沒變,而且更加強烈了,甚至有那麼點讓人哭笑不得。

街上人來人往,有本地人也有外國人,李文芳漫步在這中心商業街上,店鋪的門臉都小小的,異域的建築風格異域的裝飾風格,店老板都是頭發五顏六色穿著奇裝異服的外國人,倒是幫忙的店夥計有本地人。

李文芳看了幾家雜貨店,居然從其中一間店裏找到了一台黃銅發條鍾,很小,就像老式的雙錘鬧鍾那般大,天天要上發條,不然就要停擺,十二個數字是她不認識的外國數字。

店老板見李文芳有興趣,走過來推銷,但開價很貴,除了機械加工和鍾表設計的硬件技術以外,鍾盤是用一塊全透明的水晶打磨而成,要找這麼大塊水晶就不容易,貴也有貴的道理。

李文芳摸摸身上帶錢了,她就開始挑剔起來了,機械鍾表的那點皮毛知識她還是有的,她家裏曾經就有過一台老式座鍾,她還給齒輪上過油呢,每隔半個月上一次發條也是她來幹。

李文芳打開鍾的後蓋檢查裏麵的齒輪等元器件,店老板一看來的是個識貨的行家,不說肅然起敬,可也不敢小瞧了,殷勤地推銷著自己的這個鍾有多麼多麼好,每到整點會報時,用的都是什麼材料,多少年經驗的老鍾表匠親手打造等巴啦巴啦的。

李文芳根本沒搭理店老板在說什麼,她自顧自地檢查完了,覺得還行,做工挺好的,就是天天要上發條有些煩人,不過看在是個機械鍾的麵上,她決定忍了。

幾番討價還價,終於達成了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價格,李文芳從懷裏掏出一遝銀票,數了幾張給老板,老板找回幾兩碎銀,又拿個硬紙盒子小心地將那鍾包上係上繩子交給了李文芳。

李文芳提著她新買的鍾,又逛到了點心店裏,一推門進去,空氣裏彌漫著熟悉但久違的甜膩膩的奶香氣,西式點心的氣味看來在哪個世界都一樣。

李文芳挑了半天,幾乎把店裏出售的所有種類的蛋糕和餅幹各買了一堆,分裝到很多個盒子裏,店夥計幫她捆成了一大包,並到街上攔了一輛出租馬車讓她好直接回家。

從東北二環到西二環,要穿越整個皇城,車夫駕著車滴篤滴篤穿街走巷地走了小半個時辰,才終於在兵部尚書府的東邊門外停下。

邊門上的大叔們幫李文芳提下東西,李文芳付清車錢,抽了一盒餅幹送給大叔們,互相寒暄了幾句,李文芳跨進門去。

先徑直回到中院,丫頭婆子們見她回來,雙手提滿了東西,都圍上來幫她拿。李文芳到別人屋裏蹭了杯熱茶,洗了把熱水臉,轉身拿上兩盒餅幹一盒蛋糕就奔了上房去見夫人。

跨進廳堂時,把一盒餅幹塞給了春蕊,讓她們八個女孩子一起吃,然後來到暖閣給夫人請安,送上兩盒點心,坐了坐,講了些今日與親戚們見麵的經過就退下了。

出來後,李文芳又繼續拿上幾盒點心,分別送到東西兩院給老太爺老太太和少爺少奶奶孫少爺,當然,他們的下人也各有一盒餅幹。接著,李文芳又拿了三盒餅幹分別送給書房的小廝們、管家梁一夏和廚房的廚娘們。

回到院裏,李文芳將剩下的餅幹分給了婆子和丫頭們,然後她匆忙取下身上的首飾,換了身低調的衣服,又匆匆出府去接男孩子們放學,順便又送了夫子師母兩盒點心。

返回尚書府,才換回一等丫頭的衣服,前麵傳信梁大人回府,李文芳小跑著馬上就位,滿麵喜氣笑眯眯地迎著梁儉德送他過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