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表裏虛實
屬性:傷寒治法先要明表裏虛實。能明此四字。則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何以言之。有表實。有表虛。
有裏實。有裏虛。有表裏俱實。有表裏俱虛。予於表裏虛實歌中。嚐論其事矣。仲景麻黃湯類。為表實而設也。桂枝湯類。為表虛而設也。裏實則承氣之類。裏虛則四逆理中之類是也。表裏俱實。所謂陽盛陰虛。下之則愈也。表裏俱虛。所謂陽虛陰盛。汗之則愈者也。嚐讀魏誌華佗傳。有府吏倪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汗。或難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此所謂能明表裏虛實者也。
論桂枝肉桂
屬性:仲景桂枝湯。用桂枝者。蓋取桂之枝梢細薄者爾。非若肉桂之肉濃也。蓋肉桂濃實。治五髒用之者。取其鎮重也。桂枝輕揚。治傷寒用之。取其發散也。今人例用之。是以見功寡。
論滑脈
屬性:仲景雲。翕、奄沉。名曰滑。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名曰滑。古人論滑脈。雖雲往來前卻。流利展轉。
替替然與數相似。曾未若仲景三語而足也。翕、張也。言脈升而開張也。忽焉而沉。言脈降而複也。奄、言奄忽之間。與奄觀 艾同義。仲景論滑脈。可謂諦當矣。然其言雅。恐淺識者未易曉。
論用大黃藥
屬性:大黃雖為將軍。然蕩滌蘊熱。推陳致新。在傷寒乃為要藥。但欲用之當爾。大柴胡湯中不用。誠脫誤也。王叔和雲。若不加大黃。恐不名大柴胡。須是酒洗生用為有力。昔後周姚僧坦名善醫。帝因發熱。欲服大黃。
僧坦曰。大黃乃是快藥。然至尊年高不宜輕用。帝弗從。遂至危篤。及元帝有疾。召諸醫。鹹謂至尊至貴。不可輕脫。宜用平藥。可漸宣通。僧坦曰。脈洪而實。此有宿食。非用大黃。必無差理。元帝從之。果下宿食而愈。
此明夫用與不用之異也。
論陰不得有汗
屬性:仲景第四卷十七證雲。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又雲脈陰陽俱緊。而又汗出。為亡陽。此屬少陰。大抵陰虛者多汗。而此言陰不得有汗。何也。餘嚐深究虛汗之證。亦自有陰陽之別。陽病自汗有九證。皆有治法。唯陰毒則額上手背有冷汗。甚者如水洗。然此是陽虛陰盛。亡陽而將脫也。其死必矣。仲景此篇。方論半在表。半在裏。故先曰汗出為陽微。此則虛汗。陽微故也。
非陰證無汗。不得有汗也。有汗則九死一生。由是言之。陽得有汗。陰不得有汗。以意逆誌。是為得之。
論林億疑白虎有差互
屬性:仲景稱傷寒。若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裏。表裏俱熱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又雲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又雲。脈浮滑。此以表有熱裏有寒。白虎湯主之。國朝林億校正。
謂仲景於此表裏自差矣。是大不然。大抵白虎能除傷寒中 。表裏發熱。故此前後二證。或雲表裏俱熱。或雲表熱裏寒。皆可服之宜也。中一證。稱表不解不可服者。蓋以脈浮無汗發熱。此全是傷寒表證。宜麻黃葛根之類也。安可用白虎。億但見所稱表裏不同。便謂差互。是亦不精不思之過也。
論弦動陰陽二脈不同
屬性:仲景雲。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脈訣以動脈為陰。以弦脈為陽。
何也。此是開卷第一行疑處。而世人不知講。予謂脈訣所言。分七表八裏而單言之也。此之所論。
兼眾脈而合言之也。大抵雜病各見一脈。唯傷寒必兼眾脈而見。何以言之。仲景之意。若曰浮大者陽也。兼之以動、數、滑之類。安得不為陽。沉細者陰也。兼之以澀弦數之類。安得不為陰。故仲景論動脈。則曰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名曰動也。
又結胸證雲。脈浮而動。浮則為風。動則為痛。故兼數與浮而言動脈。則陽脈陽病也宜矣。仲景論弦脈。則曰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弦則為減。又曰。支飲急弦。又少陰證雲。手足寒。脈弦遲。
故此兼遲而言。弦則為陰脈陰病也宜矣。故仲景傷寒脈。不可與雜病脈同日而語。今陽證往往浮大。
而厥厥動搖。其沉細而弦者。必陰證也。何疑之有哉。不特此也。至如曰高、曰章、曰綱、曰 、曰卑、曰損。有縱有橫。有逆有順。趺陽太溪之類極多。予嚐撰仲景三十六種脈法圖。故知治傷寒。當以仲景脈法為本。
論中風傷寒脈
屬性:仲景以浮緩脈為中風脈。浮澀而緊。為傷寒脈。中風有汗。傷寒無汗。何也。內經雲。
滑者陰氣有餘也。澀者陽氣有餘也。陽氣有餘。則身熱無汗。陰氣有餘。則多汗身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