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天外來客”引發印度洋大地震
被譽為世界空間靜電領域“奠基人”和“開拓者”的張豐高級工程師提出:“蘭州‘天外來客’事件可能是印尼海嘯自然災難的前兆!”印度洋大地震是由於宇宙場空間靜電變異所致,而靜電變異“邊緣”就在甘肅蘭州。根據“空間靜電說”理論的最新研究表明,由於大地震“起點和終點”都與我國相關聯,他由此預測東、西經96°±15°區域內可能發生後續災害。2004年12月11日晚11時左右,在“邊緣”空間靜電的“變異”作用下,暗物質“變”為亮物質,所以蘭州當地出現了聲、光、震等現象。這種現象讓蘭州已經演變成為與印度洋板塊相對的預警“中心”,印度洋板塊也成為相對於蘭州預警“中心”的“邊緣”。在宇宙場空間靜電的時空混沌作用下,“中心”向印度洋板塊“轉移”,而印度洋板塊能量不斷攀升,最終引發係統行為的突變,而原來的板塊“邊緣”再次成為強震海嘯中心。\這種回傳屬“空間靜電回歸”現象,從預警和“回歸”來看,印度洋大地震的起、終點均與我國有密切關聯,這構成了空間靜電的時空回歸,應該引起我們的密切關注,防止出現塌陷、地震等地質災害。同時,從全球範圍來看,也應警惕東、西經96°±15°以及南、北緯36°±15°的區域內可能會發生的後續災患。大自然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但是,科學家指出,人類違背自然規律的許多做法是加重海嘯損失的重要原因。
1.海灘上不應該建居民區
本來應該是無人區的地區有人居住,這大大加劇了災難的發生。在海灘上,尤其是沿與海岸線平行的方向修建居住區,有很多不安全因素,是違反科學常識的。所以一些沿海村落死亡人數反而比海濱大城市少,一是因為偏僻地區人口密度小,二是因為村落建在內陸,而不是海灘上,海灘是削弱海嘯破壞力的一道屏障。
2.紅樹林、珊瑚礁被破壞
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紅樹林、珊瑚礁等自然屏障被破壞,海岸失去了抵禦風暴和海嘯的能力。亞洲一些沿海國家不斷在海邊修路、開墾農田、圈海養魚和發展環境破壞加重海嘯損失旅遊業,使得沿海的天然屏障不斷遭到破壞。近幾十年來,為了建造人工養蝦池,大量的紅樹林被砍伐。如果這些自然屏障沒有遭到如此嚴重的破壞,也許海嘯的來臨將不會是一場大的災難。據調查,紅樹林曾經覆蓋了熱帶和亞熱帶3/4的海岸線,現在隻有一半得以幸存。工業汙水、過度發展的海洋漁業、全球變暖導致海洋中的珊瑚蟲大量死亡,珊瑚礁麵積大量減少。因為珊瑚礁隻能在養分較低的亞熱帶和熱帶海洋裏才能形成。適合的溫度和足夠的光線是珊瑚生長的決定因素。但是從內陸排入海洋的汙染物導致海水的透明度下降,有機廢物會提高水中的養分,這將破壞珊瑚蟲的生長和鈣化,從而減慢珊瑚礁的形成。目前,全球海域中70%的珊瑚礁遭到人為破壞。隨著沿海入口密度不斷增大,過度捕魚問題越來越嚴重,導致惡性循環。沿海地區居民食物中的蛋白質有65%來自海洋,因為淺海魚類以藻類為食,魚群減少會導致海藻過盛,太多的藻類會遮住陽光,從而阻止了珊瑚礁的生成。溫室氣體是珊瑚礁和海底岩石的天敵。海水比其他水體更容易吸收二氧化碳,形成碳酸。海水裏的珊瑚礁和其他岩石的主要成分是鈣,酸性高的環境會溶解鈣質。目前海水的碳酸含量很高,即使現在開始不向大氣中排放溫室氣體,海洋的碳酸含量至少要75年才能恢複正常。3.海平麵上升加重海嘯損失大量排放溫室氣體導致全球變暖,兩極冰層逐漸融化,全球海平麵逐年上升,海岸不斷被海水侵蝕。在20世紀,全球海平麵平均上升了10~20厘米。如果照目前的速度持續上升,一些島國終將消失在海浪之下。海嘯對海洋中的生物有影響嗎?海嘯災害對海洋生物也有很大的影響。在受災地區,一些瀕危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地遭受重創。例如在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許多種海龜的幼龜被海嘯帶走,而由於地殼構造運動,位於南安達曼、小安達曼和尼科巴等島嶼群的小島都下沉了1~3米,幾乎所有適合海龜等動物產卵的海灘也都消失不見了。而生活在安達曼群島的儒艮和鹹水鱷,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近幾年發生在南亞、東南亞強烈地震引發的特大海嘯災難與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平麵升高有重要關係。21世紀我國沿海海平麵將可能上升,這種現象的發生將對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作為一種破壞力巨大的災難性海浪,海嘯是由海底下50千米以內、裏氏震級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浪以震蕩波的形式向四周擴散,到達岸邊造成的破壞程度卻與海平麵的高低有密切關係。海嘯導致全球環境變化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全球日益變暖,全球主要冰蓋區融化,冰川退縮,海平麵上升。這種自然現象的產生不僅淹沒了沿海土地,而且使諸如海嘯、風暴潮等海洋災害更容易發生,造成的損失也更大。特大海嘯發生後,對其破壞程度與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麵上升關係的研究表明:印尼蘇門答臘島附近印度洋地區上空存在明顯的氣旋性環流,海水溫度在29℃~30℃,較常年同期偏高0.5℃~1℃。
此外,21世紀我國的地表溫度將明顯升高。據預測,到2020年全國年平均溫度將增加0.2℃~3.7℃,而到了2100年將增加到1.3℃~8.9℃。因為氣候變暖的緣故,將直接導致海平麵的進一步升高。20世紀全球海平麵上升速度是近300年來最快的。從1900年至今,全球海平麵高度平均上升了10~20厘米,近50年來我國近海海平麵平均上升了大約13厘米,而且上升速率逐漸加快。據氣候模式預估,到2050年,我國沿海海平麵將上升大約12~50厘米,大於全球平均海平麵上升幅度,其中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灣地區等幾個重要沿海經濟帶附近的海平麵大約上升50~100 厘米。
因為這些現象的產生,與此相關的某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可能增加。未來類似於強震引發的海嘯也極可能對我國某些沿海城市造成極其嚴重的影響。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麵臨嚴重威脅。其原因是我國沿海地區的麵積占全國的17%,人口占全國的42%,而GDP占全國的73%,其中我國沿海低窪地區大約占整個海岸地區的30%,大約有70%以上的大城市、50%以上的人口和近60%的國民經濟集中在這些地區。海平麵上升必將對這些地區的社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許多沿海低窪地區將被海水淹沒,現有海防設施的防禦能力將大大降低,沿海地區的人居環境和經濟建設將麵臨更大的風險;而且遭受洪水危害的機會增大,遭受海嘯、風暴潮影響的程度和嚴重性加大,特別是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灣地區等經濟相對發達地區。近幾年來,強熱帶風暴對我國沿海地區造成的損失已非常嚴重,而且隨著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損失將更加嚴重。我國沿海地區地處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發生強烈地震的可能性很大,在目前的海平麵高度上,若在我國近海地區也發生類似於東南亞地震引發的海嘯,則在我國沿海地區造成的人員傷亡及經濟損失將難以估量。
停止給大自然“火上澆油”
很多自然界的災害,實與人類自身的不當行為有關。不少天災之所以發生,本是大自然對人類不尊重自然的懲罰,如對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過度消費所產生大量廢氣廢水對大自然的侵蝕等等。這些現象,說得嚴厲一點,實是人類的自作自受,是給大自然火上澆油。什麼地方易發生海嘯人類不應僅僅停留在對印尼海嘯的反思上,而要以實際行動,改變許多行為和思維方式,停止一切對大自然的破壞。全球構造運動最活躍的地帶,是環太平洋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帶,也是地震和火山分布最多的地帶。按地槽構造學說,環太平洋帶是現代地槽區帶,目前仍處於強烈拗陷,岩漿、斷裂、褶皺活動最強烈階段。表現為頻繁的地震,強烈的火山噴發,斷裂錯動,滑坡和崩塌時有發生。而地中海-喜馬拉雅帶是新近紀地槽回返形成的褶皺帶,擠壓、斷裂、褶皺活動,形成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和亞洲的喜馬拉雅山,陸地表現為逆衝型地震,在地中海表現為地震、火山和海嘯。從板塊構造來看,環太平洋帶下降岩石圈海洋板塊向大陸板塊俯衝,由淺震、中震以及深震組成了貝尼奧夫地震帶。而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帶是非洲及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碰撞,形成了近東西向的板塊碰撞帶。雖然,地震不直接引發海嘯,海嘯源大致與地震帶一致。全球有記載的破壞性海嘯大約有260次,平均六七年發生一次。發生在環太平洋地區的地震海嘯就占了約80%。而日本列島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嘯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發生地震海嘯並且受害最深的國家。據1900~1983年的統計,太平洋地區共發生海嘯高達405次之多,造成人員死傷和經濟損失的達到84次,幾乎平均每年發生一次。還有一些人認為,這個區域至少每18個月就會發生一次破壞性海嘯。智利是南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相互碰撞的俯衝地帶,處在環太平洋火山活動帶上。這種特殊的地質結構,造成了智利處於極不穩定的地表之上。自古以來,這裏火山不斷噴發,地震連連發生,海嘯頻頻出現,災難時常降臨。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連接處是引發海底地震的發源地,這次印度洋海嘯產生的原因是印度洋板塊向東北方向運動,擠壓亞歐板塊,致使岩石發生錯亂,部分印度洋板塊向下俯衝,太平洋板塊的部分相對向上抬升,導致海底出現了一個長達數百公裏的巨大斷層。海底地形的突然變化使海水猛地上升和下降,引發了海水的波動,積聚成一種力量並向四麵八方擴散。
也許你會有一些疑惑,不同地方受到海嘯侵襲的程度為什麼不一樣呢?如果它距離地震中心同樣的遠,這就取決於不同的海岸地形了,因為有些海岸比較容易遭受海嘯的襲擊,而有些則不容易被襲擊。海岸外麵有沒有遮擋物是改變海嘯遭受侵襲程度的重要因素。由於我國外麵有一個由日本列島、菲律賓群島、台灣島、琉球群島組成的島弧,所以盡管我國大陸的海岸線比較漫長,來自太平洋的海嘯也不容易對我國大陸海岸產生災害性的影響。另外,海岸線的形狀和地勢也會影響一場海嘯造成的災害程度。我們可以從這次印度洋受災區域的衛星照片看到,海浪衝擊的範圍在不同的地勢地形上有很大的區別。20世紀發生在太平洋海底的地震引起海嘯的記錄可以說相當“輝煌”。早在1835年,達爾文就曾記錄過他在智利海域經曆的一次海嘯災難。然後相繼出現了1906年的舊金山地震,1960年的智利地震,1964年的阿拉斯加地震,1998年的巴布亞新幾內亞地震和2001年的秘魯地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