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喬納爾火山噴發後不久,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空,就出現了一片由火山灰形成的巨大雲層,從墨西哥一直伸展到沙特阿拉伯的上空。科學家們普遍認為,這一巨大的雲層顯然是3月28日欽喬納爾火山噴發所導致的。雲層中含有500萬噸火山灰,厚達3000米,飄浮在約20公裏的高空。雲層的密度,相當於1980年美國聖·海倫斯火山大噴發後形成的火山塵埃雲的140倍。這一巨大的雲層遮擋住太陽光,當時估計可能引起的氣候變化:地球的溫度將下降至少1℃,局部地區的溫度可能升高或降低2℃~10℃,甚至出現旱災和熱浪。火山雲在當年夏季到來之前可能覆蓋整個西半球,隨後將環球繞行,要持續6~10年才能消散。火山塵埃對全球氣候的影響,當年就有十分明顯的表現。
1982年冬季,位於北歐的芬蘭發生氣候異常現象,出現了50年來最溫暖的冬天,到1983年1月,芬蘭南部地區樹木發出了嫩芽。據芬蘭氣象局公布的資料,1982年冬季,芬蘭氣溫比正常氣溫高出5℃。以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為例,1983年1月中旬的氣溫達到了5℃,而正常的氣溫平均為-3℃。科學家們普遍認為,這種現象除了由於大西洋暖流和低壓潮不斷進入芬蘭這一原因之外,還和欽喬納爾火山噴發有關。科學家們認為,1982年整個歐洲冬季氣候溫暖,也都和這次火山噴發有關。
這次火山噴發也影響到亞洲地區。1983年2月14日,日本氣象廳公布,自從1982年12月以來,日本全國各地的直達熱射量比往年減少了20%,這個數字是氣象廳下屬14個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氣候觀測點,通過調查陽光的大氣透過率得出的。自從欽喬納爾火山噴發後,日本氣象廳就加強了對火山灰影響的觀測,結果發現,從該年11月起,日本地麵日攝入量開始減少,12月以來,每平方米的熱量從1000瓦減少到800瓦。這種現象在氣象廳的觀測史上是史無前例的。九州大學用激光觀測發現,欽喬納爾火山灰已經繞地球一周,1982年11月開始迅速向南、向北兩個方向擴散,地球的糧倉地帶的上空幾乎全部被覆蓋住。科學家們擔心,這種現象如果持續下去,將會促成低溫、幹旱、暴雨等氣候異常現象,會給農作物帶來不利影響。他們認為,日射量減少是欽喬納爾火山噴發後產生的火山灰散發到大氣層中造成的。也有的學者認為,火山噴發時排出的氣體對氣候的影響比火山灰還要大得多,尤其是亞硫酸氣體在成層圈中變成硫酸霧,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它對氣候的影響,要在火山噴發半年到一年以後才能顯現出來。
美國設在夏威夷的科研機構也對欽喬納爾火山灰作了詳細的觀測。這次火山噴發噴出的10億噸灰煙和氣體,其中大部分雖然在火山噴發後的一個月內逐漸降落,但是還有1500萬噸的火山灰在同溫層中懸浮漂移。“太陽係中圈探索者”號衛星觀測發現,火山噴發的火山灰雲團一直繞著地球漂移,它就好像一個碩大無比的“灰幔”,在離地表18~38公裏的高空,籠罩著地球的大部分地區。它不僅減弱了太陽的熱能,降低了地球的氣溫,擾亂了整個大氣層,還在破壞世界著名的名勝古跡。據報道,大量的火山灰給墨西哥南部的瑪雅文化遺址帕倫克帶來了很大的麻煩。火山噴發之後,帕倫克遺址眾多的瑪雅石刻上飄落了厚厚的一層火山灰,當雨水把火山灰衝刷幹淨後,石刻上的紅褐色塗料和某些雕刻細部都被腐蝕剝落了,隻有那些受到周圍濃密樹林遮蔽的遺址才幸免於難。
在欽喬納爾火山噴發後的第二年,整個地球就像患了“瘧疾”一樣,忽冷忽熱,“體溫”極不正常,給人類乃至整個生物界帶來了嚴重的災害。
1月初,位於北緯42度的美國的芝加哥(相當於我國沈陽所在的緯度),出現了異常溫暖的氣候,溫度高達20℃左右,以致大批候鳥從南方北上,提早在芝加哥築巢。同時,更北麵的法國巴黎也溫暖如春。而屬於熱帶、亞熱帶的南亞國家,這時候卻遭受異常寒潮的襲擊,印度凍死200多人。1月中旬,正當前蘇聯處於嚴寒的時候,秘魯的盛夏卻提前到來,31℃的熱浪使許多食物腐爛,垃圾發臭,引起飲用水汙染,許多人因此而感染傷寒。據秘魯衛生部官員透露,至少有17名兒童喪生,近4000人住院治療。進入2月份後,地球的“瘧疾”似乎變得更厲害了。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等地“高燒不退”,連續幹旱,使千百萬人遭受饑荒,大批牲畜饑渴死亡。
與此同時,世界上很多其他地方則是狂風暴雨,洪水成災。2月初,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持續受到風暴襲擊,暴雨、海潮接踵而至,造成12人死亡,3億美元財產被毀。2月8日,一股強風橫掃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州,卷起的巨團風沙使墨爾本市白晝變得昏黑,好似日全蝕一樣。2月中旬,黎巴嫩受到人們記憶中最嚴重的連續五天的暴風雪襲擊,凍死55人。2月中下旬,連續五天的鵝毛大雪襲擊了土耳其,奪去了9人的生命。
進入3月份,地球仍未“康複”,災害依然頻繁。3月4日,風暴再次襲擊美國加利福尼亞州。3月21日,風暴橫掃英國,使蘇格蘭遭受嚴重損失。3月22日,秘魯北部大雨滂沱,山泥傾瀉,兩百多人因此喪生。就在同一天,玻利維亞東南部也下起了大雨,造成60多人死亡,4萬人無家可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