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可能(1 / 3)

朱小蔓

在當今我國的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長除了想方設法讓孩子吃好、穿暖、不生病外,更多的是重視子女的智力投資和開發,傾其所能讓他們接受各種各樣的補習和訓練,“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但這種良好的願望,卻往往收不到好的結果,有些甚至適得其反,出現了家庭教育的悲劇。形成這些不幸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值得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反思。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傳統的家庭教育觀與現代人的發展多元化之間的矛盾和衝突越來越明顯,即家長主觀強製性地把孩子納入自己希望的軌道和納入社會模式化的那種希望軌道,違背了人的多樣性、生命的多樣性、生命潛能發展的多樣性以及現代人的成長的多樣性。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可能。可惜的是,我們許多家長和老師對此卻沒有清醒的認識,他們常常因襲傳統和習慣,總是按照一個期望、一個模式要求孩子,不要說是“離經叛道”的孩子了,就是那些“聽話”的孩子也是被嚴格要求,如此就會造成家長或教師與孩子的關係惡性循環,雙方就成一個矛盾的對立麵,然後衝突由此而起。孩子失敗的人生也就這樣從課堂裏、家庭裏誕生了。

一、重視孩子多樣化感官經驗和靈性表達

現在的社會大環境和學校教育在導向上有一些不健康的因素以及缺陷,使家庭教育容易陷入誤區。一是學校教育製度對人的要求過於模式化,有些像流水線上製造的產品。學校教育沒有完全從應試教育中調整、解脫出來,它產生、積累的負向效應波及、延伸到家庭,從而造成普遍的重智輕德的培養模式。二是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望子成龍”“唯有讀書高”的思想影響,以及對獨生子女畸形的、病態的愛,導致家長在培養孩子的目標和期待上失去了協調性與和諧性。人的健康發展是一種和諧、協調、整體性的發展,尤其是青少年在兒童時代的發展,更應當是一個和諧的、均衡的、協調的發展,如果是畸形的發展,會給他以後帶來負麵的影響或終身的危害。

現在有些家長片麵追求認知發展,過分重視智力教育,比如讓孩子很小就開始識字、背詩、數數等等,這些都違背了兒童的認知規律。許多家長對兒童生理知識知之甚少,隻是主觀地以自己的經驗和標準去要求孩子,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物力對孩子進行各種各樣的訓練,由於這種訓練超越了兒童生理發展基礎,往往收不到預期效果,反而有害於他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實際上,孩子早期的語言能力、符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不強,主要是靠感官來接觸世界,來認識判斷外部世界。在孩子早期教育中,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學會運用多種感官來接受外部世界,而很多家長常常不是這樣,他們隻是過早地去開發某一個器官,導致五官本身功能的運用、開發很不全麵、協調、充分。孩子的認知過程是從整體的、模糊的再進入到精細的、細化的一個過程,家長如果不遵守這個規律,孩子的認知就會產生片麵性。比如,孩子無論用手、用味覺、用嗅覺還是用肢體語言、身體語言來與外界接觸或交流,都可以產生感覺,這些感覺都可以變成經驗和知識。而有些家長根本就不重視孩子的這些經驗,或者還未認識到這是經驗和學習。因此,沒有重視讓孩子多一些聞一聞、碰一碰、嚐一嚐、動手做一做,也談不上積極開發孩子這些應有的學習、感知能力,也不讓孩子的所有的感覺都來參與表達自己。因此,我們會發現有這樣一種現象,一些孩子伶牙俐齒、能說會道,家長或老師往往會對他投去讚賞的目光,這些語言能力強的孩子就占便宜了。其他的人,可能說話能力一般,但動手能力很強,或肢體語言很強(比如跳舞、體育,就是肢體語言),而這些人可能因為言語表達不好,就被認為是不聰明的孩子。

意大利一位教育家曾寫了一首詩,他說孩子的語言有一百種,但是現在我們隻利用一種,丟掉了九十九種,那九十九種都被浪費了。這就是因為家長不理解兒童的發展是用全部感官來認識世界的,也不知道孩子的表達方式有多種,造成了對孩子發展的畸形期望。當然我們不可能要求孩子所有方麵都發展,而是說,孩子在每一個方麵都可能有發展,都可能表現自己的能力,隻要孩子在某一個方麵表達、表現出能力,我們就應該去肯定他,鼓勵他,這樣就會使他獲得了自尊心和自信心。每個孩子都有特殊的表現方麵,特殊的感覺能力,特殊的才能、方向,所以每一個孩子都應該由此獲得自己充分的自尊,充分的自信,充分的自愛。孩子隻要有了自尊,有了自信,有了自愛,就完全可以自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