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主學習的特征
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學習就是“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和“他主學習”。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做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讓學生自主地學習不僅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造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學科教學質量、全麵完成教學任務的必由之路。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我國也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說法。真正的合作學習和探索學習一定是自主學習。因此,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策略,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自主學習的特征:①學習者參與和確定對自己有意義的學習目標的提出,自己製訂學習進度,參與設計評價指標。②學習者積極發展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策略,在解決問題中學習,在學習中探索,在探究中促進學習。③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學習過程有內在動力的支持,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④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認知活動能夠進行自我監控,並做出相應的調適。
(二)研究性學習的特征
研究性學習是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出現的一個新的課程概念,隨著教材的改革,研究性學習及研究性課題在中學教學中的地位也將日趨重要。《全日製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對研究性學習做了如下說明: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是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因此,研究性課題應具有專題性、開放性、綜合性、實踐性、創造性和學生自主性及可操作性等特點。也就是說,研究性學習是由學生在一定情景中發現問題,選擇課題、設計方案,通過主體性的探索、研究求得問題的解決,從而體驗和了解科學探索過程,養成自主探究、創新的意識和習慣,形成和提高創造能力,增長知識、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的活動過程。通過對研究性學習課題的探討學習一般能達到如下目的:了解科學探究過程,獲得探究體驗,養成自主探究、創新的意識和習慣,形成和發展創新能力以及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信息搜集和加工應用等能力。
(三)基於資源的學習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