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做一個新時期合格的家長(1 / 2)

重慶市渝北中學校副校長 陶克華

新時期的學校教育,無論教育內容與教育方式都在迅速地發生變化和變革。這就要求家庭教育也必須有同步的變化和變革,家長必須由原來單純的“後勤部長”轉變為集學習輔導教師、心理谘詢師為一體的“複合型專家”。其中,心理衛生的谘詢和輔導顯得尤其重要。

為了使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家庭要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使孩子的身體得到良好的發育,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基礎。同樣重要的是,家庭也要為培養孩子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糧。隨著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和醫學的發展,生理疾病不再是那麼可怕,但是心理衛生方麵的問題卻極大地困擾著兒童、青少年,影響著他們身心健康發展。在經濟發達國家,青少年中自殺、吸毒和違法犯罪、性失誤已經成為影響青少年健康的三大社會問題。在我國,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的發展,人們麵臨著不斷加劇的社會競爭和壓力,生活節奏的加快,外來意識形態的影響,以及各種因素對家庭的影響,都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帶來巨大的影響,兒童、青少年的心理衛生問題日趨突出。根據近年來全國各地的有關調查,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的發生率為10%—30%。我國的精神病發病率將進入高峰時期。因此,兒童、青少年的心理衛生應引起家庭、學校及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

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問題通常以各種行為方式表現出來。根據以往的一些調查研究的情況來看,少年兒童各年齡階段的常見心理衛生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麵:

一是學業問題。這方麵表現的行為與學習有關,如學習困難、注意力異常不集中、過度活動、控製自己的能力差。一般說來,這些問題多發生於小學階段,尤其是兒童初入學階段,但這大多數屬於從學齡前期到學齡期過渡的暫時性適應不良。

二是情緒問題。表現為情緒不穩、自控力差、反應不適度,例如有焦慮、孤僻、抑鬱、疑病、過分任性、過分衝動和人際關係不適應等等,遇到這些行為表現時,必須請精神科醫生加以鑒別診斷。

三是品德行為問題。如偷竊、經常打架、罵人、經常說謊、拒絕上學、逃學、離家出走、上遊戲廳、網吧、有攻擊性行為和破壞性行為等,這方麵問題往往是男孩多於女孩。

四是頑固性不良習慣。這些習慣不是在短時間內能改正過來的,如吮吸手指、咬指甲、遺尿和口吃及其他一些不良習慣。

五是青春期問題。常發生在處於青春發育期的青少年,如吸煙、吸毒、酗酒、少女懷孕、家庭暴力、出走、自殺、犯罪等。

在兒童、青少年發展的各個階段,都應對其心理衛生給予足夠的重視。特別是在嬰幼兒時期,若不注意對兒童語言、行為、性格和品德意識的培養,忽略了家庭和社會環境對他們的心理影響,則極可能在兒童、青少年時期發生某些心理衛生問題。

有些心理學家認為,大多數兒童在發育的某個階段或某個方麵會經曆一些情緒或行為上的困難,有人稱為“心理發展失調”,例如焦慮,不良習慣等,但絕大多數僅僅是暫時現象,隻要得到適當的引導和幫助便會得到解決。如果這些心理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持續時間過長,使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嚴重,造成心理缺陷,這就屬於心理障礙了。

讓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是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責任。有些家長對此缺乏全麵的理解,認為家庭對於小孩隻管養育,教育則是學校的職責。但他們忘記了家庭是兒童成長的搖籃,是兒童最早接觸和接觸最多的社會環境,而父母則是兒童的第一位啟蒙老師。兒童既是一張白紙,可以在上麵畫出各種圖案,又像一麵鏡子,能夠反映出家長的言行作風。大量的調查研究表明,家長的知識水平、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對兒童智力、性格、品德等心理健康都有著重要影響。如何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我們在此提出幾點意見與家長朋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