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中學 董世富
如何教育孩子是家長們十分關注的焦點,也是我們經常感到頭痛的事情。家庭教育應以什麼為重?如何教育孩子才是最有效的?什麼方法可以一舉多得?這些問題時時困擾著我們。在一次家長會上,看了中央教科院王家祥教授的家教講座錄像,聽了部分老師的教育經驗介紹,思緒萬千,感慨頗多,受益匪淺——家庭教育當以育德為根本。下麵談談我的幾點心得體會,願和老師、家長們共勉。
一、家庭教育當以育德為根本
王教授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說一個媽媽從孩子小學開始到高中,一直充當孩子知識的家庭教師,孩子累,媽媽苦,最終的結果卻是失敗。王教授指出,家庭教育當以育德為根本,這是一舉多得的最佳渠道。從一般認識上看,家長們對德育是重視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有道德的好人。一項研究表明,85%的家長同意“孩子從小應該德、智、體全麵發展”,認為“孩子智力開發最重要”的不足10%。然後,當我們把德育、智育、體育、心理教育分成若幹細目,請家長選擇當前最關心、最重要的教育內容時,家長們不約而同地把熱點目標指向了學習。從家庭教育實際看,大多數家長也把孩子的學習問題放在第一位。
是什麼原因造成家長們重智育、輕德育呢?主要有三方麵的原因:一是“學曆社會”傾向的影響。一個人要得到滿意的社會角色地位,沒有文憑是不行的。正如社會上流行的順口溜所說:“年齡是個寶,文憑不可少。”奔文憑,就得抓學習。這裏的一個認識誤區是:文憑與人才能否完全畫等號?單純抓學習,學習能否上去?即使上去了,能否適應未來的社會?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越來越強調人的全麵素質的發展,光抓學習,拿文憑也困難。其次是家長抓學習能抓住具體東西,而抓德育似乎很抽象。比如,孩子每天的作業,每次考試的卷子、分數,各種數學班、作文班,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拿過來就能“說事”,提出要求,表揚或批評。而孩子的品德習慣問題就不那麼具體,不那麼好抓,像孩子缺乏孝心,隻能一般地說說,說了不管用,連說也懶得說了。家長一般會這樣想:孩子還小,長大了就懂事了,懂禮貌,懂得關心人,有好習慣了。殊不知,恰恰是放鬆了教育,會使孩子養成一些不良品質、不良習慣,再改就很難了。第三是家長對德育與智育的關係認識不清楚,這是最重要的原因。一些家長把品德問題與智力、學習問題割裂開來,認為品德問題可以慢慢來,隻要不出什麼大毛病就行,多抓學習才是最實際、最實惠的。我們不妨這樣想一想,一個不懂得應該怎樣做人的孩子,能有明確的學習誌向嗎?一個沒有毅力的孩子,能夠刻苦攻讀嗎?一個沒有良好習慣的孩子,能認真學習嗎?一個沒有孝心的孩子,能自立自強,少給父母添麻煩嗎?這使我們不難得出結論:一個孩子良好的品德將把他引向正確的前進方向,是他嚴格要求自己追求進步的動力,也是他把學習搞好的重要保證。還有一些家長認為,知識學多了,道德品質就好了。這也是一種誤解。知識掌握得多,有助於提高道德認識,但道德是需要實踐的,必須進行情感培養、意誌培養和行為訓練,否則就會知行脫節,說一套,做一套。在高等學府裏出現了不少非道德現象,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因此,家庭教育的重點應該放在德育方麵,不能光抓學習,要認清德育與智育的辯證關係,讓孩子在學會做人的同時,走成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