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這樣一組特寫鏡頭:
時間:××年9月×日的一天地點:某中專女生宿舍人物:家長20位、女生10名事件:入學注冊、交費、領臥具……忙碌熱鬧中,701房逐漸擠滿了人,20位家長在約20平方米的房間裏走馬燈式地轉著,女兒們大多是旁觀者。
一位男士正在整理床鋪,對黑糊糊的塵垢無所畏懼。一位先生手握鉗子、錘子在釘蚊帳架。一位找不到抹布的母親毅然把正在擦汗的手絹蘸水當抹布擦床板。聽說宿舍離飯堂較遠,一位媽媽十分擔心:“我的孩子用慣了熱水器,天冷時不知怎麼過?”
一位家長一拉開關,發現日光燈管不亮,便忙著找電工鉗,弄來一束電線。有人到小賣部買來手電筒,交到女兒手上。有人則買來蠟燭,還拿上一個打火機。一位女士建議提水來洗地板,獲得一致讚同。於是,脫鞋、脫襪、提水、擦地、衝洗……總之,為了女兒作點犧牲,值得!
整整一個上午的奉獻,家長們給女兒們留下了一間整潔的701房,也留給了人們一個深深的思索。
從發動家長的角度看,發動得好;從教育孩子的角度看,實不敢恭維。
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人民生活的改善。深受傳統觀念影響的人們,對“僅此一位”的心肝寶貝嗬護有加。吃的、用的、玩的、住的……能想的都想到了,能做的都做到了,處處盡心盡力,可謂無微不至,生怕孩子有半點不滿意的地方。智力投資更是非常舍得,但是在引導孩子學會學習、學會花錢、學會享受的同時,忘卻了兩項非常重要的內容,那就是引導孩子“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如上麵上演的“701”一幕,十五六歲的女孩子不會自己動手整理房間,就是有些會整理的,見有家長“越俎代皰”,也隻好作壁上觀。這事也許家長會有種滿足感,因為他們已給了孩子足夠的愛,把過去自己一代人希望得到卻得不到的讓孩子都得到了。說實話,這樣的“滿足感”不要也罷了。因為這不是愛,而是害。10名中專女學生,眼巴巴看著自己的父母忙得不亦樂乎,自個兒卻“巋然不動”,這是缺乏動手能力呢還是不願做?或者兼而有之。不管何種情況,這都是教育的缺陷!
愛孩子是母雞也會的事,但應愛而有度,愛而無度則是寵愛、溺愛。孩子會花錢,隻知享受,而不懂得關心他人,缺乏生活本領,如何能麵對將來的生活、未來的挑戰?
相信為人父母都是會從“701”的思考中得出自己的結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