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各諸侯們都起來反叛秦王朝,秦朝就讓大將章邯領兵把趙王包圍在钜鹿了。楚懷王知道之後,就派上將軍宋義和項羽領兵到北方援助趙王。楚軍行進到了安陽(今山東省曹縣東),就停止前進了。項羽對宋義說:“現在秦軍把趙王包圍在钜鹿,形勢非常危險,我軍應該馬上渡河,和趙軍來一個內外挾擊,秦軍腹背受敵,就會大敗!”宋義說:“你說的不對,想要拍死牛背上的大虻蟲,就不能殺死牛背上的小虱子。這個比喻是說我們領兵是要消滅秦朝而不能全力打章邯。秦軍現在正全力圍攻趙國,秦軍如果勝利了就一定會疲備不堪。我們就可以趁此機會來消滅秦朝。秦軍如果失敗了,我們就可以向西長驅直入,就可以實現我們滅秦的大事了!現在我們不急於前進,讓他們兩家打去吧,我們將等著收取漁翁之利吧。要說武藝我不如你,要是坐下來用計謀、策略,你就不如我了。”
宋義的一席言論把項羽的肺都要氣炸了,就說:“楚王讓你帶兵攻打秦朝,你卻到此按兵不動,坐山觀虎鬥。我國今年的農業收成不好,老百姓生活艱苦,我軍的糧草很少,現在士兵們隻能吃一頓雜糧和蔬菜。你還要用酒肉大會賓客,不肯渡河從趙國取得糧食,和他們一起進攻秦軍,卻要等秦軍的失敗。那樣強大的秦軍攻打一個才建立的趙國,從各方麵的情況看趙國都要被秦軍打敗的。趙同軍敗,國亡,秦國的勢力不是更大了,我們還會有什麼機會可乘呢!更何況我軍新近失敗,楚王坐立不安,焦慮萬分,把全國的軍隊都交給仍,讓你一人統領,國家的命運都掌握在你的手裏,封你為上將軍,你卻不顧國家的安危,不想士兵的死活,卻背後作此徇私的事情——是指宋義讓他兒子到齊國去做宰相之事,你不是一個安邦定國的人!”
當天夜裏項羽就殺死了宋義,統率全軍渡過了漳河。過河之後就把渡船打壞沉到河底,又把軍中的鍋、碗等炊具也打碎了,向士兵們宣布:“我們隻能勇猛前進,不能後退!”於是項羽率領全軍和趙軍一起把秦軍打得大敗。上邊說的兩件事情相類似,但是形勢和時機是大不相同的。
東漢末年的宋義上將軍要等著秦、趙兩家軍隊,兩敗俱傷。這看起來和卞莊刺虎的事情一樣,然而兩件事情所麵對的實際情況是大不一樣的。因為,在戰國時相鄰的國家互相攻打是常事——史家稱這個時期為戰同,一般是不會馬上出現危急。是可以用卞莊刺虎的辦法,進行一段觀望,等待有利時機,來收漁翁之利。
宋義和項羽所處的時代是秦朝統一六國之後,到了秦朝的政策不得民心時候,這時的楚國和趙國都是反秦時形成的新國家。他們兩國的實力是根本不能和秦國相比的,在這樣一種危險時刻,形勢是瞬息萬變的,前進就會取得成功,後退就會失敗。上麵的故事說明相類似的事件,卻存在著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形勢和不同的機會。不能不分青紅皂白,生搬硬套,要作深入的調查研究分析,得出切實可行的結論。
韓信是漢王劉邦的大將,他領兵去攻打趙國,行軍到太行山的要隘井陘口時,就在這裏安營紮寨。他首先挑選了兩千名精明強幹的輕裝騎兵,每個人手裏拿一麵漢軍的紅色旗幟,從小路隱蔽向前行進。走到能夠埋伏起來,可以看清趙國軍營的動靜的山坡上隱蔽起來,等待時機。又再三強調說:“趙軍看見我軍敗退逃跑,他們一定會傾巢出動來追擊我軍,這時你們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不顧一切衝進趙軍的軍營裏,把趙國的旗幟全部拔掉,換上我們漢軍的紅色旗幟。”韓信又派遣一萬兵馬先出發,到了河邊布了一個背對著河水的陣勢。第二一天,天剛亮的時候,韓信就披掛完了提槍上了戰車,樹起了大將軍的旗幟,放上了戰鼓,於是就帶領一路人馬擂鼓出發了,來到了太行山上最險要的地方井陘口。趙軍看到漢軍來了,就立刻大開營門去迎擊漢軍。雙方相持激戰了很久。韓信才假裝打不過而敗退了,一路上把軍旗、戰鼓等物拋棄在地上,快速退回到了布在河邊的軍陣裏。布在河邊的軍隊,打開寨門把韓信等迎入陣中之後,又回身挺槍、揮刀同趙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趙軍果然不出韓信所料,真的全部衝殺出來了,他們一邊追趕韓信一邊爭著收拾漢軍拋棄在路上的軍旗、戰鼓等物品。這時韓信和軍隊已經回到了水邊的軍隊裏了,韓信的士兵為了活命都爭先恐後英勇作戰,經過一場生死激戰,趙軍不能立刻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