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彌爾頓
1608年12月9日,彌爾頓出生於倫敦一個富裕的清教徒家庭。
父親愛好文學,受其影響,彌爾頓從小喜愛讀書,尤其喜愛文學。1625
年入讀劍橋大學,並開始寫詩,1632年取得碩士學位。因目睹當時國
教日趨反動,他放棄了當教會牧師的念頭,閉門攻讀文學6年,一心
想寫出能傳世的偉大詩篇。
1638年彌爾頓為增長見聞到當時歐洲的文化中心意大利旅行,
拜會了當地的文人誌士,其中有被天主教會囚禁的伽利略。彌爾頓深
為伽利略在逆境中堅持真理的精神所感動。翌年,聽說英國革命即將
爆發,便中止旅行倉促回國,投身革命運動。
1641年,彌爾頓站在革命
的清教徒一邊,開始參加宗教
論戰,反對封建王朝的支
柱——國教。他在一年多的時
間裏發表了5本有關宗教自
由的小冊子,1644年又為爭取
言論自由寫了《論出版自由》。
1649年,革命陣營中的獨
立派將國王推上斷頭台,成立
共和國。彌爾頓為提高革命人
民的信心和鞏固革命政權,發
表《論國王與官吏的職權》等
文,並參加了革命政府工作,擔任拉丁文秘書職務。1652年因勞累過
度,雙目失明。
1660年,王朝複辟,彌爾頓被捕入獄,不久又被釋放。從此他專
心寫詩,為實現偉大的文學抱負而艱苦努力,在親友的協助下,共寫
出3首長詩:《失樂園》(1667),《複樂園》(1671)和《力士參孫》
(1671)。
1674年11月8日,彌爾頓猝死於倫敦。
黑暗中的舞者
1608年,彌爾頓出生於倫敦一個富裕的公證人家庭。他的
父親富於激進的人文主義思想,年輕時曾從天主教改信進步
的新教,以至於被逐出家門。同時,他在古典文學方麵頗有造
詣,在音樂方麵的成就更高,有曲譜傳世,常在家中舉辦文藝
界人士的聚會。小彌爾頓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幼受庭訓,耳
濡目染,從小就與文學藝術結下不解之緣。10歲時,父親為他
聘請了一位思想進步的家庭教師,使他深受人文主義思想的
感染。1620年前後,彌爾頓進入當時最好的中學——聖保羅學
校讀書,刻苦攻讀拉丁文、希臘文、希伯萊文、法文、意大利文、
英國文學和曆史、地理等課程,這裏的老師博學而又開明,培
養了小彌爾頓勤奮治學、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1625年,彌爾頓進入劍橋大學的基督學院讀書,他厭惡那
些經院式的課程,但在拉丁文和詩作方麵嶄露頭角。1629年
的詩歌《聖誕清晨歌》是他的成名作,此詩文辭清麗、韻律鏗
鏘、想象力豐富,代表了他初期的詩歌風格。次年的《莎士比亞
碑銘》則展現出他在文學上的遠見卓識,在其他人輕視莎士比
亞時,彌爾頓看到了這位剛剛去世不久的戲劇家在文學方麵
的不朽價值。
1632年,彌爾頓獲得了碩士學位。因為當時的英國教會
日趨腐敗,他不願同流合汙,所以在選擇誌向時,他拒絕去當
牧師,寧可回家繼續求學。在父親的支持下,他隱居6年之
久。在這時,他立下鴻鵠之誌,要創作一首堪和荷馬史詩比肩
的偉大詩篇,而他有句名言:“誰要希望自己能成功地寫出值
得稱讚的詩作,就得自己成為一首詩。”為了奠定更為堅實的
基礎,他博覽群書,學究天人,出於練筆的需要,他也創作了
一些中短篇詩作:《快樂的人》、《沉思的人》、《科馬斯》和《黎
西達斯》。
讀萬卷書還要行萬裏路,1638年,彌爾頓前往當時歐洲的
文化中心意大利遊曆,一路與當地的文人墨客唱酬,名聲大
噪。他還專程拜訪了處於天主教囚禁中的伽利略,被後者的精
神力量所鼓舞。翌年,是英國的多事之秋,聞之革命即將爆發,
彌爾頓中止了計劃中的希臘之行,毅然返國。他滿懷愛國熱情
地說:“國內同胞今天正在為自由而戰,我不該這樣優哉遊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