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微笑,做鬼臉或是人戴上假麵具,都會產生微笑反應。孩子對動物,如小狗、小貓等都會用微笑來反應。對非動物,如光、鈴、積木、球等,就不會有反應;7-8個月,孩子開始認生。在這個階段,當陌生人接近時,或是媽媽離開的時候,孩子就會產生焦慮情緒。2、林傳鼎的理論中國心理學家林傳鼎在1947-1948年一共觀察了500多位出生後1-10天的嬰兒,並將這些資料歸納為54種動作。根據林傳鼎的觀察,新生嬰兒已有了兩種完全可以分辨清楚的情緒反應,即愉快和不愉快。兩者都是與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表現。不愉快反應是自然動作的簡單增加,為所有不利於機體安全的刺激所引起。飽滿的反應和不愉快的表現顯然不同,它是一種積極生動的反應,增加了某些自然動作,特別是四肢末端的自由動作,這種動作也能在嬰兒洗澡後觀察到,這就說明了一種一般愉快反應的存在,它是一些有利於機體安全的刺激所引起的。林傳鼎提出,從出生後第一個月的後半月到第三個月末,孩子相繼出現六種情緒,用情緒詞彙來說,可稱作:欲求、喜悅、厭惡、憤怒、煩悶、驚駭。這些情緒不是高度分化的,隻是在愉快和不愉快的輪廓上附加了一些東西:主要是麵部表情。而驚駭則是強烈的特殊體態反應。4-6個月已出現由社會性需要引起的喜悅、憤怒,逐漸擺脫同生理需要的聯係,如對於友伴、玩具的情感。從8歲到入學前,陸續產生了親愛、同情、尊敬、羨慕等二十多種情感。我們知道了情緒發展的一些情況,那麼父母如何走進孩子的情緒世界呢?簡單地說,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必須從出生時開始。孩子1歲之內情緒的發展對孩子一生具有重要的意義,也可以說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礎。孩子剛生下來幾天,親人們都去看小孩子,媽媽可能會說:"你們看小寶寶笑了,他多開心!"孩子這時有情緒嗎?他會開心嗎?孩子此時的情緒還沒有媽媽所認為的那樣明顯,而僅僅有一種原始的激動狀態。父母的責任就是根據孩子的情緒發展,順應孩子的情緒去訓練孩子的健康情緒,克服孩子不良情緒的發生。從上麵的分析,我們了解到人類的情緒與人出生後的心理健康關係十分密切。其要點如下:1、情緒是人格形成的基礎和重要構成的部分。人格的健康,首先就是一個人的情緒狀態。人格是由人的行為和內心體驗所構成的。《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和賈寶玉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林黛玉心中所體驗到性格是豐富、細膩而多彩的。而賈寶玉則不可能體驗到林黛玉的情感,賈寶玉的情感就是簡單、粗獷。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這就是孩子出生後到2歲左右這個關鍵的年齡階段,兒童情緒的分化和發展所奠定的基礎。一個在幼年時期經常體驗到焦慮的孩子,長大之後他的心理就不可能健康,他的情感就不可能好。這樣的孩子即使不是一個精神病症的患者,也會是一個一生中永遠伴隨心理陰影的孩子。因此,父母千萬不要讓孩子在焦慮中過日子。即使家庭裏麵有什麼難處,也不要讓孩子染上焦慮的情緒。2、積極情緒對兒童心理活動具有良好的動機作用。精神分析學派最重視情緒研究的。精神分析學上認為:情緒是人類本能內驅力的滿足。研究證明,情緒在兒童心理活動中具有很強的動機作用。情緒是心理活動的伴隨現象,在人類心理活動中的作用是其它心理過程所不能代替的。簡單地說,情緒是人類認識和行為的喚起者和組織者。這些理論可能比較艱深,但是很有指導價值,簡單一點地說,心情不好的時候,人是不會主動地去做很多事情的。孩子也是一樣,甚至比大人更敏感。大人可能會用他的認知能力和意誌力去克服不良情緒,而孩子卻受情緒的擺布。因此父母要設法調節孩子的健康情緒,讓孩子快快樂樂去看書、畫畫、唱歌,主動向幼兒園的老師說"老師好"等。3、良好情緒發展是孩子一生社會能力的基礎。一個人的社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社會能力,首先是人與人之間交際的能力。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主要依靠情感。人們見麵的問候語就是這種交流最明顯的證據。這些話語中雖然沒有什麼具體內容,但是這是情感交流和溝通的重要方式。心理學家研究證明,成人與成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70%靠情感、30%是靠語言。孩子的情況怎樣呢?1歲以前的孩子一般不會說話,但是,不能說他們不會與人進行交流和溝通。1歲以內的孩子學會用情緒與他人進行交流和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必須會笑,孩子必須經常笑,孩子必須笑得比較甜。孩子要對父母笑,對他認為高興的事物笑。1歲左右的孩子,周圍的其它人(包括陌生人)抱他,他都會高興地讓別人抱。隻需一會兒,孩子就跟抱他的人"混"熟了,又笑又跳,十分高興。這個孩子就具備良好的與人交流和溝通的社會能力。這樣的孩子誰都喜歡,這樣就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孩子得到鍛煉的機會就更多,社會能力就會越強。如果一個孩子,別人抱著他,他的表情淡漠,一會兒就哭起來了。這樣的孩子社會性情感發展就不會好,他不會用情感去和他人進行交流和溝通。這樣的孩子誰也不願意抱,就會形成一種慣性循環,到了三、四歲時,出去經常躲到爸爸媽媽屁股後麵,這種後果的主要責任在父母身上。
第七章 鼓勵是孩子成功的靈丹妙藥 08-06(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