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誌剛教授說:
“咳嗽”由“咳”和“嗽”兩個字組成,“咳”指肺氣上逆,有聲音,沒有痰;“嗽”指有痰無聲。
咳嗽病變在肺,所以治療咳嗽,首先要調理肺功能。
脾是身體的“食品加工廠”,脾虛了水濕就不能被正常運化,從而積聚成痰,所以祛痰不可不用豐攏
有一個50多歲的病人,他跟我說咳嗽吐痰已經有五六年了,白天咳嗽較輕,還能忍受,晚上咳嗽加劇,往往難以入睡。而且每到天氣變冷的時候,咳嗽就更厲害了,甚至咳中帶喘,胸口也老發悶,吃飯也不香,真是痛苦不堪。他說為了治好自己的咳嗽,幾年來沒少吃藥,中藥、西藥都吃了不少,但就是治療不徹底。他很痛苦,聽朋友說針灸治療咳嗽很有效,就找到我,讓我無論如何也得治好他的玻我給他做了詳細的檢查,給他選用肺俞、列缺、豐隆等幾個穴位紮針,每天1次,連續紮了3天,他就告訴我晚上咳得不嚴重了,能穩穩當當睡覺了,吐痰也少了。我又給他連續紮了一星期的針,他的咳嗽便止住了,胃口也好了,精神比第一次來的時候好了很多。後來我又斷斷續續給他治了些時日,並告訴他在家自我保健的一些簡易方法,讓他平日裏輔助治療。前幾天天氣變冷,我還擔心他會不會複發,結果他給我打來了電話,報喜說完全好了,並說了一通感謝的話。
咳嗽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玻“咳嗽”由“咳”和“嗽”兩個字組成,“咳”指肺氣上逆,有聲音,沒有痰;“嗽”指有痰無聲。發病的時候,往往既有聲音,又有痰液,所以並稱為“咳嗽”。
引起咳嗽的原因很複雜,中醫主要分兩方麵。一是外感咳嗽,主要由風寒、風熱等外邪引起。肺主皮毛,外邪入侵人體,首先通過皮膚、毛發侵犯肺部,使肺功能出現問題,從而引起咳嗽、咯痰。一是內傷咳嗽。有些人由於一些疾病久治不愈,使髒腑功能失調,引發肺、脾、腎三髒虧虛。肺主氣,肺虛了身體裏的氣就“無所主”,就像調皮的孩子一樣,家長不在家就沒人管得住了,人就會出現氣短、聲音無力等現象;脾主運化,是身體裏的“食品加工廠”,脾虛了,體內的水濕得不到運化,無法“加工”成營養被身體利用,瘀積在體內變成痰;腎主納氣,由肺吸入的氣都要交給腎管理,就像海關一樣,進口的物質都要交給它來查驗,如果腎虛,肺吸入的氣沒人管理,人就會出現氣短、呼吸急促等問題。
治療咳嗽,主要從上麵說的兩個病因入手。治療外感咳嗽主要是宣通肺氣,驅邪止咳;治療內傷咳嗽,主要是調理髒腑機能,補肺、健脾、益腎、清肝、化痰止咳。用肺俞、中府、列缺、太淵、豐隆這幾個穴位“協同作戰”,就像是速效止咳片,能夠快速止住咳嗽。
圖肺俞、中府、列缺、太淵、豐隆
肺俞、中府
列缺、太淵、豐隆
咳嗽病變在肺,所以治療咳嗽,首先要調理肺功能。調養五髒,有一個大家都應該知道的規律,就是用它們的背俞穴和募穴。補肺理所當然要用肺的背俞穴肺俞和肺的募穴中府。肺俞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中府在胸前壁的外上方,雲門下1寸,平第1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取穴的時候可以兩手叉腰,鎖骨外端下緣的三角窩處為雲門,此窩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條肋骨(平第1肋間隙)就是中府。
列缺屬於手太陰肺經,用它與肺俞相配能夠宣通肺氣。太淵是手太陰肺經的原穴,能夠調動肺經元氣,與肺俞相配可以宣肺化痰。
豐隆這個穴位也需要大家特別記住,它是最常用的治痰要穴。它是足陽明胃經的絡穴,屬於胃經,又聯絡脾經,功能就像黃河和淮河之間的京杭大運河一樣,起著溝通兩條經絡的作用。脾是身體的“食品加工廠”,脾虛了水濕就不能被正常運化,從而積聚成痰,所以祛痰不可不用豐攏但如果咳嗽而無痰,可以不用豐隆,隻用肺俞、中府、列缺、太淵就夠了。
日常治療咳嗽,可以分別對上述幾個穴位進行按揉,每個穴位按揉3~5分鍾,每天2~3次。上述穴位對外因引起的咳嗽效果很好,對內因引起的咳嗽,可以起到止咳祛痰的功效,但若要祛除病根,還需要整體調養髒腑,把身體整體機能調理好。
(特別提示:“寸”是指同身寸,一般把手指的拇指關節寬度作為1寸,把除拇指外的4個手指並攏伸直,與中指近側指關節橫紋水平的4指寬度作為3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