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本草典故(5)(1 / 2)

巴豆入藥首載於《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下品,釋名巴菽。《本草綱目》載:“此物出巴蜀(四川),而形如菽豆,故以名之。”其味辛,性熱,有大毒,僅適量外用蝕瘡,用於惡瘡疥癬、疣痣,研末塗患處,或搗爛以紗布包擦患處。

《古今醫鑒》載有巴豆外用導水秘方,即導水餅:去油巴豆12克,水銀粉6克,生硫黃3克,同研成餅。先用新棉一片,布臍上,次以餅掩之,外加紗布固定,如人行三五裏許,自然瀉下惡水,待三五次後,去藥,以粥補之。

為了減輕毒性,常製成巴豆霜使用,或將巴豆仁炒黑焦後用。巴豆霜功能峻下積滯、逐水退腫、豁痰利咽,可用於寒積便秘、下腹水腫、二便不通、喉風、喉痹等症。

巴豆辛熱,能峻下寒積,開通腸道閉塞之症,張元素喻其有“斬關奪門之功”。《本草通玄》中說:“巴豆、大黃,同為攻下之劑,但大黃性冷,腑病多熱者宜之;巴豆性熱,髒病多寒者宜之。故仲景治傷寒傳裏惡熱者,多用大黃;東垣治五積屬髒者,多用巴豆。”

世人皆知巴豆為峻下劑,古代醫家也有反其道而行之者,將巴豆稱作治瀉痢良藥。如元代王好古《湯液本草》雲:“巴豆,可以通腸,可以止瀉,世所不知也。”

李時珍曾治一婦,年六十餘,病溏泄已五年,肉食、油物、生冷犯之即作痛。服調脾、升提、止澀諸藥,入腹則瀉反甚。延時珍診之,脈沉而滑,乃脾胃久傷、冷積凝滯所致。

王太仆謂:“大寒凝內,久痢溏泄,愈而複發,綿曆歲年者,法當以熱下之,則寒去利止。”李時珍遂用蠟匱巴豆丸藥五十丸與服,二日大便不通亦不利,其瀉遂愈。

另據毛祥麟《墨餘錄》中記載,明代著名醫家王肯堂,80高齡患泄瀉病,自治不愈,邑中諸醫也遍治未效,遷延數月,病情日重,於是寫信請李中梓為其診治。

李中梓日夜兼程,來到肯堂病榻前,經過憑脈審證,仔細診視,認為是屢用補劑所致,愈補則愈滯,治療唯有采取“通因通用”之法。由於王肯堂比李中梓年長,名氣也高,李中梓頗有為難之處。於是,他便對王肯堂說:“公體胖而多痰,應該迅利蕩滌,不可不慎重啊!”

王肯堂說:“你與我皆為當世名醫,你定方,我服藥,不用多慮。”李中梓遂用“巴豆霜一味,下痰涎數升,其疾頓愈”。兩位名醫相互敬重,彼此信任,一直被醫林傳為佳話。

半夏趣談

半夏入藥,首見於《內經·靈樞邪客篇》中的半夏湯,《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下品。《禮記·月令》雲:“五月半夏生,蓋當夏之半,故名。”

半夏性味辛溫,有毒,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功效。張元素《醫學啟源》中說:“生薑,製半夏、厚樸毒。”關於生薑製半夏,還流傳有一則蘇東坡的佳話。

有一次,蘇東坡與好友薑至之等飲酒,席間要求用中藥名行酒令,薑至之指著蘇軾說:“你就是藥名,子蘇子。”

蘇東坡接著說:“你也是一味藥,不是半夏,就是厚樸。”

薑至之問:“為什麼?”

蘇東坡回答說:“如果不是半夏、厚樸,何必要薑製(至字諧音)之。”

半夏是常用的化痰藥和止吐藥。《本經逢原》中說:“半夏同蒼術、茯苓治濕痰,同栝樓、黃芩治熱痰,同南星、前胡治風痰,同白芥子、薑汁治寒痰。”

清朝末年,一位英國醫生患嘔吐證,“屢屢吐,絕食者久矣”,邀請了日本醫生和美國醫生共同為之治療,皆不見效,遂求鹽山名醫張錫純治之。

經過詳細診視之後,張錫純說:“餘有一策,姑試行之。”即用自製的半夏加茯苓生薑,一二服後奇效忽顯,數日竟回複原有之康健,使那些洋大夫們讚歎不已,敬佩至極。

張錫純愛用自製半夏,他說:“愚因藥房半夏製皆失宜,每於仲春季秋之時,用生半夏數斤,浸以熱湯,日換一次,至旬日,將半夏剖為兩瓣,再入鍋中,多添涼水煮一沸,速連湯取出,盛盆中,候水涼,曬幹備用。無論嘔吐如何之劇,未有不止者,是降胃安衝之主藥。”

蒲黃擦舌治怪病

相傳,南宋年間,宋度宗到禦花園遊春賞花。當天晚上,宋度宗突然舌腫滿口,既不能言語,又不能進食。滿朝文武百官焦急萬分,急召集宮廷禦醫前來診治。其中有位姓蔡的禦醫說:“用蒲黃和幹薑各半,研成細末,蘸之幹擦舌頭可愈。”度宗按此方法治之,果見奇效。

宋代許叔微《類證普濟本事方》中記載,有一士人之妻,夜間忽然舌腫滿口,不能出聲。其丈夫急忙外出請來一位名醫,用蒲黃頻頻摻入舌上,至天亮時竟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