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不要逞一時口舌之快
李敖先生有一次為好朋友李慶華助選,演講時提到“人人得而誅之”這句
話,並說出自《莊子》。
李敖講完了以後,有一位教授站到台上接著講話,他對著台下的聽眾說
剛才李大師說錯了,並朗聲說:“‘人人得而誅之’這句話不是出自《莊子》,乃
是出自《左傳》。”
李先生一聽先是有些忍不住了,很想走上前去跟他辯解,因為他記得很
清楚,這句話出自《莊子》是沒錯的,是這位教授記錯了。但他轉念一想,這是
為朋友助選的公共場合,不能因為計較一句話而破壞了助選的氣氛,那樣對
朋友不利,於是他微笑著忍住了。
等到那位教授講完之後回到座位上,李敖才笑著拍了拍教授的肩膀,說
自己講的沒有錯,是出自《莊子》,不是出自《左傳》,並且出自《莊子》雜篇《庚
桑楚》這一篇。事情也就這樣過去了。
隔了兩個星期,那位教授來找李敖先生了。他向李敖先生道歉,他說,李
大師啊,我搞錯了,我以為是《左傳》,果然是如你所說出自《莊子》。雖然這位
教授向李敖認了錯,但李敖心裏仍感到不舒服。後來,李大師終於有機會吐出
了胸中的塊壘:“他在私下裏跟我道歉,證明什麼?證明我對了。可是那個教授
有一點不對的,什麼不對啊?他沒有公開向我道歉,公開是說我錯了。我李敖
在台上先講話,我講‘人人得而誅之’這句話。即使講錯了,你有必要接下來
——我們是在為李慶華先生來助選啊——當眾來糾正我的錯誤
嗎?何況我沒錯,錯的是你,這證明什麼?證明這位教授啊,書呆子、學究,不懂
得人情世故,自以為是,不分場合,就說了不該說的話,並且是錯的,錯在自己
逞一時口舌之快。”
李敖說出了人們在公共場合處世的微妙道理,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我
們做出了示範。試想,當時如果不是李敖先生情緒控製得好,而是一聽就火冒
三丈,情況恐怕會變得更糟糕,因為所說之話,不符合場合與氣氛,成了笑柄,
這就很難堪了。由此觀之,在不適宜的時候追究一句話出自何處,看似是一個
極小的問題,甚至顯得很是認真,但除逞口舌之快,別無所獲,不僅可能因小
失大,引起別人的不快,更暴露其人在人情世故上的修煉不夠火候。
所謂“人情練達皆文章”,那位教授險些因為逞一時口舌之快而把助選的
大事給耽誤了,事後想及,也必定為之懊惱不已。由此看來,逞一時口舌之快,
隻會給大局帶來困擾,是因小失大、因小害大的處世過錯。
在交流的過程中,說話脫口而出之前,想一想自己
要說的話是否得體,會不會給別人帶來困擾,這是一
種有教養、尊重他人的禮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