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天空翱翔的鳥類(1 / 3)

白鷺——美麗的水鳥

白鷺又稱鷺鷥是一種非常美麗的水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古人對它的讚美早讓其中國人心中詩情畫意的一部分。白鷺天生麗質,身體修長,它們有很細長的腿及脖子,嘴也很長,腳趾也是如此,他們全身批著潔白如雪的羽毛,猶如一位高貴的白雪公主。

白鷺在分類學上的位置為:鳥綱-鶴形目-鷺科-白鷺屬,是珍稀物種。白鷺屬又分五個種:大白鷺、中白鷺、小白鷺、黃嘴白鷺和岩鷺。

大白鷺:體大羽長,體長約90cm,是白鷺屬中體型較大者,夏羽的成鳥全身乳白色;嘴巴黑色;頭有短小羽冠;肩及肩間著生成叢的長蓑羽,一直向後伸展,通常超過尾羽尖端10多厘米,有時不超過;蓑羽羽幹基部強硬,至羽端漸小,羽支纖細分散;冬羽的成鳥背無蓑羽,頭無羽冠,虹膜淡黃色。此鷺棲息於海濱、水田、湖泊、紅樹林及其他濕地。常見與其他鷺類及鸕鶿等混在一起。大白鷺隻在白天活動,步行時頸勁收縮成S形;飛時頸亦如此,腳向後伸直,超過尾部。繁殖時,眼圈的皮膚、眼先裸露部分和嘴黑色,嘴基綠黑色;脛裸露部分淡紅灰色,腳和趾黑色。冬羽時期,嘴黃色,眼先裸露部分黃綠色。

中白鷺:體長60-70厘米;全身白色,眼先黃色,虹膜淡黃色,腳和址黑色;繁殖羽背部和前頸下部有蓑狀飾羽,頭後有不甚明顯的冠羽,嘴黑色。棲息和活動於河流、湖泊、水稻田、海邊和水塘岸邊淺水處。常單獨、成對或成小群活動,有時亦與其他鷺混群.生性膽小,很遠見人即飛。飛行時頸縮成“S”形,兩腳直伸向後,超出於尾外,兩翅鼓動緩慢,飛行從容不迫,且成直線飛行。主要以小魚、蝦、蛙、蝗蟲、螻蛄等動物為食。中白鷺在我國南方為夏候鳥,亦有部分留下越冬。

小白鷺:體態纖瘦,乳白色:夏羽的成鳥繁殖時枕部著生兩條狹長而軟的矛狀羽,狀若雙辮;肩和胸著生蓑羽,冬羽時蓑羽常全部脫落,虹膜黃色;臉的裸露部分

黃綠色,嘴黑色,嘴裂處及下嘴基部淡角黃色;脛與腳部黑色,趾呈角黃綠色。通常簡稱為白鷺。小白鷺場棲息於稻田、沼澤、池塘間,以及海岸淺灘的紅樹林裏。常曲縮一腳於腹下,僅以一腳獨立。白天覓食,好食小魚、蛙、蝦及昆蟲等。繁殖期3——7月。繁殖時成群,常和其他鷺類在一起,雌雄均參加營巢,次年常到舊巢處重新修葺使用。卵藍綠色,殼麵滑。雌雄共同抱卵。卵23天出雛。

黃嘴白鷺:

黃嘴白鷺也叫白老、唐白鷺等,是一種中型涉禽,體長為46—65厘米,體重320—650克,雌鳥略小。它的姿態十分優雅,身體纖瘦而修長,嘴、頸、腳均很長,身體輕盈,有利於飛翔。它披著一身乳白色的羽毛,一塵不染,顯得高傲而文雅。但羽色在夏季和冬季也有很大的變化,夏季嘴為橙黃色,腳為黑色,趾為黃色,眼先為藍色;枕部著生有多枚細長白羽組成的矛狀長形冠羽,最長的2枚長達10多厘米,像一對細柔的辮子,迎風飄揚,美麗動人。背部、肩部和前頸的下部著生有羽枝分散的蓑狀的長飾羽,形若蓑衣,所以被稱為“蓑羽”,向後延伸超出尾羽端部,前頸基部的蓑羽則垂至下胸,就像絲線一樣。在胸部、腰側和大腿的基部,還生有一種特殊的羽毛,成為粉,能不停地生長,先端不斷地破碎為粉粒狀,就像滑石粉一樣可以將黏附在體羽上的魚類黏液等汙物清除掉,起著清潔羽毛的作用。冬季嘴變為暗褐色,下嘴的基部呈黃色,眼先為黃綠色,腳也是黃綠色,背部、肩部和前頸的蓑狀飾羽也統統消失了。

黃嘴白鷺的祖先出現於700萬年前的中新世,現生的種群沒有亞種分化,在國外見於俄羅斯、日本、朝鮮、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在我國分布於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山東、河南、廣東、香港、海南等地,其中在遼寧、吉林為夏候鳥,在西沙群島為冬候鳥,其他各地大多為旅鳥。

黃嘴白鷺棲息於沿海島嶼、海岸、海灣、河口及其沿海附近的江河、湖泊、水塘、溪流、水稻田和沼澤地帶。單獨、成對或集成小群活動的情況都能見到,偶爾也有數十隻在一起的大群。白天多飛到海岸附近的溪流、江河、鹽田和水稻田中活動和覓食,晚上則飛到近岸的山林裏休息。常一腳站立於水中,另一腳曲縮於腹下,頭縮至背上呈駝背狀,長時間呆立不動,行走時步履輕盈、穩健,顯得從容不迫。飛行時頭往回收縮至肩背處,頸向下曲成袋狀,兩腳向後伸直,遠遠突出於短短的尾羽後麵,兩個寬大的翅膀緩慢地鼓動飛翔,動作顯得從容不迫,十分優美。我國古代《毛詩·周頌》中就用“振鷺於飛,於彼西雍。”來形容它的飛翔時的氣勢不凡。每年4月和11月進行春秋兩季的遷徙活動。主要以各種小型魚類為食,也吃蝦、蟹、蝌蚪和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通常漫步在河邊、鹽田或水田地中邊走邊啄食,它的長嘴、長頸和長腿對於捕食水中的動物顯得非常方便。捕食的時候,它輕輕地涉水漫步向前,眼睛一刻不停地望著水裏活動的小動物,然後突然地用長嘴向水中猛地一啄,將食物準確地啄到嘴裏。有時也常佇立於水邊,伺機

捕食過往的魚類。

繁殖期為每年的5—7月,營巢於近海岸的島嶼和海岸懸岩處的岩石上或矮小的樹杈之間。喜歡成群地在一起營巢,有人曾經在一塊僅有大約20平方米的懸岩的岩頂上,竟發現了14個巢,而且在相鄰的一塊僅有10多平方米的懸岩的岩頂上,還有11個巢,每個巢之間的距離僅為14—76厘米。從前在台灣,也曾有黃嘴白鷺和白鷺、牛背鷺、夜鷺和蒼鷺等混群營巢的現象。它的巢的形狀為淺碟形,結構較為簡單,主要以枯草莖和草葉構成。巢築於矮樹上,距地麵的高度最高的也不超過1米,也有在矮樹下的草叢間築巢的。每窩產卵2—4枚,卵的形狀為卵圓形,顏色為淡藍色。孵化期為24—26天。

黃嘴白鷺曾經是我國南部沿海常見的夏候鳥,特別是在廣東汕頭到福建福州一帶的海岸較為普遍,60年代在東北的鴨綠江和吉林東部的琿春也曾見到,80年代初在遼東半島及沿海島嶼發現的營巢種群多達200—300對以上,時常可以在海邊見到多達數十隻的大群在海岸附近的水域覓食。但是,由於環境的破壞和人為幹擾,特別是由於它的純白色毛狀羽和蓑羽是極為貴重的裝飾品,每年獵取的數量都很多,所以近來種群數量有明顯下降。致使它的種群數量日趨減少,已經變得非常難得一見了。據1990年和1992年國際水禽研究局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1992年在我國僅見到143隻,此外還在東南亞見到448隻。目前黃嘴白鷺已被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ICBP)列入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中,我國將其列為國家II級保護動物。

岩鷺:全身黑色,故在台灣又稱為黑鷺。有羽冠,胸部與背部有細長之蓑羽,腮白色,嘴黃色,前端暗褐色。腳暗綠色。嘴長約85毫米。本種南方產的為白色。在廈門東海岸(隔海與台灣的金門、澎湖島相望)一帶,近幾年來所發現的岩鷺為灰黑羽色,與我國大陸其他地方及港台所見的岩鷺羽色相同,具有亞熱帶地區的代表性.過去在前埔的海邊曾發現岩鷺的覓食活動。岩鷺習慣在岩石上棲立,在岩縫裏繁殖。飛行時速度緩慢,常在海上及岩礁上低空飛翔。

自然保護情況

大白鷺屬於《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名單上的物種。並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保護候鳥和棲息環境的協定》中白鷺已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保護候鳥和棲息環境的協定》小白鷺是鷺類中最常見的一種,通常句簡稱為白鷺,屬於《濱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名單上的物種。黃嘴白鷺、岩鷺都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黃嘴白鷺是國際瀕危物種。岩鷺是中國11種高度瀕危鳥類之一,在我國已難得一見,處於瀕危狀態。岩鷺已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澳大利亞政府保護候鳥和棲息環境的協定》附表名單,黃嘴白鷺是RobertSwinhoe(英)1860年在廈門采集到的新物種。

白鷺分布情況

我國擁有鷺科鳥禽20種,其中以白鷺屬的最為珍貴。重慶九龍坡區白市驛鎮三多橋村,有全國第一個白鷺自然保護區。區內有各種鷺類2萬多隻。廈門有10類鷺類,占我國鷺科鳥類總種數的50%。其中白鷺屬的5個種齊全,反映了廈門的地理位置和濕地環境在鷺類資源分布上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近年來,每年廈門的鷺科鳥類數量高達3萬隻,按照國際標準,表明廈門海域潮間帶及圍海成湖的湖麵的生境,是國內、國際上有關鷺科鳥類的重要濕地。

好鬥的畫眉

畫眉

在四川又稱金畫眉。屬雀形目,鶲科,畫眉亞科。

廣泛見於甘肅東部、陝西南部、湖北、安徽、江蘇以及四川、雲南以東的華南大陸和台灣、海南島。

畫眉體長約24厘米。上體橄欖褐色,頭和上背具褐色軸紋;眼圈白、眼上方有清晰的白色眉紋;下體棕黃色,腹中夾灰色。

棲居在山丘灌叢和村落附近或城郊的灌叢、竹林或庭院中。喜歡單獨生活,秋冬結集小群活動。性機敏膽怯、好隱匿。常立樹梢枝杈間鳴囀,引頸高歌,音韻多變、委婉動聽,還善仿其它的鳥鳴聲、獸叫聲和蟲鳴,尤其是在2—7月間,喜歡在傍晚鳴唱。

食性雜,但食蟲較多,主食蝗蟲、金龜甲、蝽象、天社蛾等昆蟲、幼蟲及卵,冬季吃一定數量的植物種子及果實。

4—7月繁殖,營巢於地麵草叢中、茂密樹林和小樹上。巢呈杯狀或碟狀,由樹葉、竹葉、草、卷須等構成,內鋪以細草、鬆針、須根之類。每年產卵2巢,每巢3—5枚卵。卵一般為橢圓形,呈寶石藍綠色或玉藍色。

中國盛產鶥類,而畫眉又是鶥中之冠,它的種名“Canoras"就是音調佳美的意思。畫眉不僅有自己獨特的聲調,而且能隨時仿效其它動物聲音,所以自古以來就為人們籠養。

1、鳥的選擇畫眉是我國特產的、馳名中外的籠鳥,飼養曆史悠久,各地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各有一套飼養、馴練和調教方法。畫眉產於南方,由於氣候關係,南方飼養的畫眉在健康狀況,壽命等方麵都優於北方。

畫眉好鬥,一般認為善鬥的鳥常常也善鳴叫。對姿態的要求,一般是不趴籠底、不鑽棲杠、不仰頭,鳴叫時抓棲杠有力,身體豎立,尾勾杠,雄姿英發。羽色有青、黃、紅之分,可根據愛好選擇。羽毛緊貼身體、尾呈棒錘狀的較好,也有喜歡體側羽毛長的,即所謂“膽毛長”。還有人根據眼睛的色彩分級,有天白、大青、小青、菜籽黃、紅泡等。

雌雄叫聲明顯不同,但外形卻很難區分,故有“畫眉不叫,神仙都不知道”的說法,據說,雄鳥嘴粗壯、嘴峰較圓、鼻孔長、嘴須外展,身體羽毛羽幹紋細而色淺;後趾墊大、爪粗,排便時“分襠”。

野生的成年畫眉雖然可以籠養,但較難馴熟,而且往往在馴化過程中易出毛病,所以最好選擇當年的幼鳥馴養。畫眉有“齊毛”(出殼20天左右)、“樸毛”(出殼約一個半月)和“伏毛”(出殼3個月左右)幾個階段,飼養“伏毛”畫眉,調教成績最佳,這時體質健壯,適應能力強,野性不大,而且開始鳴叫。

2、籠的特點畫眉(亞)科的大型種類身體強壯,好鬥而且善鬥,決不可把兩隻雄鳥同籠飼養,否則會打傷致殘或死亡。籠子要堅固,籠條要粗。新捕來的生鳥野性大,亂撲亂撞,需放入板籠中。畫眉科的鳥多生活在南方潮濕叢林中,喜歡水浴,最好備有專門水浴籠。根據畫眉吃昆蟲、果實及種子,糞便稀軟的特點,籠底應為亮底,下有托糞板。所有畫眉(亞)科、鶇(亞)科的大型種均可使用畫眉籠。

3、飼料和喂法平時喂雞蛋小米或雞蛋大米,雞蛋的比例應稍大(每斤米用4個雞蛋),經常喂些麵粉蟲、皮蟲、蝗蟲、蚱蜢或鮮的牛羊肉沫、水果等。麵粉蟲、蝗蟲等活的動物飼料宜人手拿著喂,每天10條即可。牛羊肉放食抹內,水果切成適口塊放食抹中,或者是大塊任其自啄。

常備料用雞用混合粉料搓熟雞蛋(每斤粉料2個雞蛋),還有的用玉米麵、花生米粉、熟雞蛋按6:2:2的比例搓製而成。在常備飼料中宜摻些幹淨砂粒,以助消化,否則須常把托糞板去掉,把籠放在草地上讓鳥啄掘。還有的人主張用鮮的淡水蝦喂畫眉,但從其野外食性看,不太適宜。

4、管理和調教畫眉是“性大”的鳥,需要經常到郊外或公園去溜。遛時罩上籠套,籠底去掉托糞板。遛鳥不但可以使鳥興奮,還可增加腿的力量,鳥叫的“衝”。

畫眉喜歡水浴,除嚴冬和換羽期外,宜每天水浴一次。可用專門水浴籠或籠內放水盤,水的深度不得超過鳥的跗蹠部。初次水浴的鳥不要強迫或用水噴,應使其逐漸習慣,以免受驚,形成“仰頭”毛病。食、水每天或隔日換一次,保持清潔,水罐中的水不宜添得過滿,防止鳥自行洗浴,“嗆”壞歌喉而變得嘶啞。每周清刷籠底2—3次。

畫眉“嘴”很靈,善模仿,鳴聲十分悅耳,但時間久了會忘掉,尤其是經過換羽期。“叫口”排列順序也不像百靈那樣穩定,即所謂“活口”,所以叫口順序要求不嚴。

平常應把籠掛起,不宜置地麵,高度以鳥與人眼齊為宜,這樣可防止仰頭。籠套是否打開,應視畫眉馴熟程度而定。喂食、水時先給以信號,避免突然驚嚇。另外,不要輕易用手抓鳥,不得已時,可在黃昏或晚上燈下捕捉。嘴過長時,應換新的粘砂或亮開籠底放在土地上任其掘磨。亦有把花生米或葵花籽仁與粗砂粒混裝在“食柵”中讓鳥啄磨的。

捕魚高手——翠鳥

翠鳥

翠鳥又名魚狗,也叫藍翡翠、秦椒嘴、大翠鳥、叼魚郎。

屬於佛法僧目,翠鳥科。

由於該鳥全身以翠綠色為主,所以就叫翠鳥。嗜食魚類,所以也被人們稱以“魚虎”、“水狗”、“魚狗”等名稱。翠鳥的壽命很短,大概也就2年。

翠鳥是翠鳥科裏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鳥類之一。本科共有93種,分布世界各地,我國已知的有11種。有林棲和水棲兩大類型,林棲的一類遠離水域,以昆蟲為主食,水棲的一類在水邊的樹枝或岩坡上營巢,以魚蝦為食。

翠鳥具有高超的捕魚本領。它天生有一種人類無法做到的俯衝絕技。因此被人們封為“捕魚能手”,並與虎、狗相提而稱之為“魚虎”和“魚狗”。

翠鳥科種類較多,主要種類有普通翠鳥、白胸翡翠、藍翡翠、斑頭大翠鳥、三趾翠鳥等。藍耳翠鳥、鸛嘴翠鳥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名單。在長江以南有一種赤翡翠,全身以赤褐色為主。其他種全身羽毛以翠綠色為主,帶有輝亮的金屬反光,頭部黑色,背、翅、尾為藍色,喉、胸為白色,配以紅嘴紅腿,顯得豔麗奪目。

翠鳥體型大多數矮小短胖,隻有麻雀大小,體長大約15厘米。其體型有點像啄木鳥,但尾巴短小。

翠鳥頭大,身體小,嘴殼硬,嘴長而強直,有角棱,末端尖銳。體羽主要為亮藍色。頭頂黑色,額具白領圈。濃橄欖色的頭部有青綠色斑紋,眼下有一青綠色紋,眼後具有強光澤的橙褐色。喉部色黃白,嘴特別大而呈赤紅色。麵頰和喉部白色。上體羽藍色具光澤,下體羽橙棕色。胸下栗棕色,翅翼黑褐色。足短小,二趾相並,腳珊瑚紅色。翠鳥尾巴很短,但飛起來很靈活。當然,不同種類的翠鳥外形會有所不同。

翠鳥有時緊貼水麵飛行,伴以尖銳的“唧--唧--唧--”鳴聲,其鳴聲響亮而單調,無音韻。翠鳥是一種羽毛美麗的觀賞鳥,背上、尾巴上的羽毛在某種角度的光線照射下,會發出翠綠色的光芒,即使羽毛掉落了也不會退色。所以翠鳥的羽毛可以用作工藝裝飾品,非常漂亮。我國從明、清時代起,宮廷中就使用翠鳥的翠綠羽毛做畫屏的配色,皇後帶的鳳冠上也用翠鳥的羽毛做襯底,這些可以在故宮博物院、頤和園、定陵、長陵等宮殿內的擺設中看到。

許多人都認為,翠鳥是生活在河流沿岸的淡水鳥類。其實,翠鳥的家族成員眾多。有些翠鳥就是在海邊生活的。束帶翠鳥和斑點翠鳥就是典型的海鳥。

束帶翠鳥分布在北美洲和南美洲北部的沿岸地區。束帶翠鳥經常生活在岸邊的灌木叢和樹頂上。束帶翠鳥的菜譜很豐富,鮭魚、蝦和蟹都是它的美味佳肴。束帶翠鳥在捕獵之前總是在水麵上不停地盤旋,尋找水下的獵物。一旦找到獵物,它就會悄無聲息迅速地潛下水去,抓住獵物。束帶翠鳥是遷徙性的候鳥。每年八月,它們開始遷徙。四、五月份的時候再返回故鄉。束帶翠鳥棲息在海岸邊的地洞裏。地洞一般深達2.4米。地下洞穴是雌鳥和雄鳥共同挖掘的。一切準備就緒後,雌鳥產下的卵大約有5到7枚,剛好放在洞穴底部。經過23天左右的時間,小翠鳥就可以出世了。

斑點翠鳥生活在亞洲和非洲的南部地區。雄鳥的全身以黑色為主。脖子上有一圈寬寬的白色羽毛。尾部和翅膀上也有白色的羽毛。翅膀的下側也是白色的。雌鳥的顏色與雄鳥十分相似。隻是雌鳥脖子上的白色羽毛不是一圈,而隻是胸前的一撮白毛。雌鳥還有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它們的脖子和腿都是黑色的。斑點翠鳥也有挖洞產卵的習性。不過,它們的地洞沒有束帶翠鳥那麼深。斑點翠鳥挖掘的地洞一般隻有30厘米深。隧道的頂端就是雌鳥的產房。斑點翠鳥一窩可以產下2到6枚卵。孵卵和喂養幼鳥的工作由雌鳥和雄鳥共同完成。

蜂鳥——世界上最小的鳥類

蜂鳥(hummingbird)是雨燕目蜂鳥科動物的統稱,是世界上已知最小的鳥類。蜂鳥身體很小,能夠通過快速拍打翅膀(每秒15次到80次,取決於蜂鳥的大小)而懸停在空中。蜂鳥因拍打翅膀的嗡嗡聲(humming)而得名。蜂鳥是惟一可以向後飛的鳥。

在所有動物當中,蜂鳥的體態最妍美,色彩最豔麗。精雕和玉琢的精品也無法同這大自然的瑰寶媲美,蜂鳥是世界上最小的鳥,“以其微未博得盛譽”.小蜂鳥是大自然的傑作:輕盈、迅疾、敏捷,優雅、華麗的羽毛--這小小的寵兒應有盡有。它身上閃爍著綠寶石、紅寶石、黃寶石般的光芒,它從來不讓地上的塵土玷汙它的衣裳,而且它終日在空中飛翔,隻不過偶爾擦過草地;它在花朵之間穿梭,以花蜜為食.

各種蜂鳥分布在新大陸最炎熱的地區,主要在南美洲,它們數量眾多,但仿佛隻活躍在兩條回歸線之間,有些在夏天把活動範圍擴展到溫帶,但也隻作短暫的逗留;

在鳥類動物中,最小的蜂鳥體積比虻還小,體重隻有2克,粗細不及熊蜂,卵重0.2克,和豌豆粒差不多。它的喙是一根細針,舌頭是一根纖細的線;它的眼睛像兩個閃光的黑點;它翅上的羽毛非常輕薄,好像是透明的;它的雙足又短又小,不易為人察覺;它極少用足,停下來隻是為了過夜;它飛翔起來持續不斷,而且速度很快,發出嗡嗡的響聲。它雙翅的拍擊非常迅捷,所以它在空中停留時不僅形狀不變,而且看上去毫無動作,像直升飛機一樣懸停,隻見它在一朵花前一動不動地停留片刻,然後箭一般朝另一朵花飛去.它用細長的舌頭探進它們懷中,吮吸它們的花蜜,而且仿佛這是它舌頭的惟一用途。

人們看見它狂怒地追逐比它大二十倍的鳥,附著在它們身上,反複啄它們:讓它們載著自己翱翔,一直到平息它微不足道的憤怒。有時,蜂鳥之間也發生非常激烈的搏鬥。

吸蜜蜂鳥(Mellisugahelenae)重1.8克,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還有一種典型的北美蜂鳥,紅喉北蜂鳥(Archilochuscolubris)重量約3克左右,身長7.6公分。蜂鳥中體型最大的是巨蜂鳥(Patagonagigas),其體重也隻有20g。

蜂鳥的飛行本領高超,也被人們稱為"神鳥"、"彗星"、"森林女神"和"花冠"。

蜂鳥的起源

蜂鳥的體型太小,骨架不易保存成為化石,它的演化史至今仍是個謎。現在的蜂鳥大多生活在中南美洲,在南美洲曾發現100萬年前的蜂鳥的化石,因此科學家認為蜂鳥是源自更新世。然而在德國南部科學家卻發現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蜂鳥化石,距今已有3000多萬年的曆史,由此可知,蜂鳥的祖先遠在漸新世的時候就已經出現。

生態環境

蜂鳥居住的範圍十分廣闊,從高達4000米的安第斯山地一直到亞馬遜河的熱帶雨林,有的蜂鳥生活在幹旱的灌木叢林,也有蜂鳥生活在潮濕的沼澤地。

分布地域

蜂鳥隻在美洲有發現,從南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到火地島,包括西印度群島。黑頦北蜂鳥是美國和加拿大的西部最常見的種類。隻有紅喉北蜂鳥在北美洲東部繁衍,但是其他種類的蜂鳥的個別成員("accidentals"inbirdingjargon)也可以在北美洲東部看到,有時是來自古巴或巴哈馬群島的遊民。

蜂鳥在中國全境沒有分布,有些大型的天蛾(如蜂鳥鷹蛾)在白天活動取食花蜜時會被誤認為是蜂鳥。在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的標本室裏有蜂鳥的標本,是一位美國傳教士在20世紀初帶到輔仁大學(後並入師大),全部為隨假剝製標本。經過近百年的陳放,但標本保存得很完好,依然可以見到羽毛的亮彩。

形態特征

蜂鳥的羽毛一般為藍色或綠色,下體較淡,有的雄鳥具有羽冠或修長的尾羽。雄鳥中,絕大多數為藍綠色,也有的為紫色、紅色或黃色。雌鳥體羽較為暗淡。

驚人的記憶力

盡管蜂鳥的大腦最多隻有一粒米大小,但它們的記憶能力卻相當驚人。來自英國和加拿大的科研人員最近發現,蜂鳥不但能記住自己剛剛吃過的食物種類,甚至還能記住自己大約在什麼時候吃的東西,因此可以輕鬆地吃那些還沒有被自己“品嚐”的東西。

路透社報道,自然界中的蜂鳥都擁有自己的勢力範圍,它們不但能清楚記住自己曾采過哪些鮮花的蜜,甚至能判斷光顧這些花朵的“大概時間”,進而根據不同植物的重新分泌花蜜的規律來尋找新的食物。這樣,當蜂鳥再次出動的時候,就能做到不去“騷擾”那些花蜜已經被自己采空的植物了。研究人員指出,這些驚人的舉動讓蜂鳥成為惟一一種能記住“吃東西地點和時間”的野生動物。此前,科學家認為,隻有人類才會具有類似的判斷能力。

據悉,這種加拿大蜂鳥每年冬天都要從寒冷的落基山脈飛行數千公裏抵達溫暖的墨西哥地區越冬,等到了來年春天,它們還要再次千裏迢迢地返回落基山繁育後代。科學家因此推測,蜂鳥擁有驚人記憶力的原因是,由於自身個體太小,年複一年的長途跋涉又需要很長時間,它們不能將寶貴的時間花費在尋找食物的工作上。研究人員宣稱,小小的蜂鳥最多能分清楚八種不同類別鮮花的花蜜分泌規律。上述成果發表在一本名為“CurrentBiology”的生物學期刊上。

新陳代謝

為適應翅膀的快速拍打,蜂鳥的新陳代謝在所有動物是最快的。它們的心跳能達到每分鍾500下!蜂鳥每天消耗的食品遠超過他們自身的體重,為了獲取巨量的食物,它們每天必須采食數百朵花。有時候蜂鳥必須忍受好幾個小時的饑餓。為了適應這種情況,它們能在夜裏或不容易獲取食物的時候減慢新陳代謝速度。進入一種象冬眠一樣的狀態,稱為“蟄伏”在“蟄伏”期間,心跳的速率和呼吸的頻率都會變慢,以降低對食物的需求。

飛行速度

蜂鳥飛行的速度是90公裏/小時,如果是俯衝的話,時速可以達到100公裏。

壽命

對於蜂鳥壽命的研究資料比較少,大部分專家認為蜂鳥的平均壽命為3~4年。在人工飼養下,蜂鳥壽命可達10年,野外記錄的藍胸蜂鳥的壽命僅有7年。

繁殖

雄鳥不參與築巢,由雌鳥單獨作巢,蜂鳥的巢是杯狀的織物,通常懸掛在樹枝上、洞穴裏、岩石表麵或大型的樹葉上。蜂鳥一次產兩個非常小的白色的卵,但是與鳥的身材比起來還是比較大的。卵的孵化期通常為15-19天。

蜂鳥的喂養

蜂鳥喜歡有花植物(尤其是紅色花),包括小蝦花,倒掛金鍾(又名吊鍾花),釣鍾柳類的植物等。蜂鳥采食這些植物的花蜜。他們也是重要的傳粉者,特別是對那些長筒花來說。大多數蜂鳥也以昆蟲為食。

蜂鳥會使用“奶瓶”,特別是紅色的奶瓶。合適的人工花蜜由一份蔗糖和四份水組成。蔗糖最容易在沸水中溶化,然後完全冷卻,再拿給蜂鳥。除了白糖以外的其他事物,如蜂蜜,發酵太快,因此會傷到鳥。也有一些出售的蜂鳥食品,但是通常含有不需要的紅色色素,有報道稱色素會使蜂鳥中毒。用紅色的花形器具就會有很好的招引效果。那些出售的蜂鳥食品也包含少量的營養物,但是蜂鳥顯然通過捕食的昆蟲來獲取營養,所以營養物也是不需要的。因此白糖和水可以做成最佳的花蜜。

蜂鳥的“奶瓶”應每周清洗和更換糖水,如果氣候暖和的話,要更頻繁些。最少一個月更換一次,或發現黑色黴菌出現時必須更換,“奶瓶”應在氯漂白粉溶液中浸泡。蜂鳥不願意使用肥皂清洗過的“奶瓶”,它們不喜歡肥皂的氣味。

蜂鳥有時會誤入車庫並被困住。因為它們將懸掛的門閂手柄(通常為紅色)誤以為是花朵,雖然有時蜂鳥也會被不含任何紅色的圍欄所困住。一旦被困在裏麵,蜂鳥可能無法逃脫,因為它們在遇到威脅或被困住的時候本能反應是向上飛。這將威脅到蜂鳥的生命,它們會因為體力耗盡而在短時間內死亡,可能短於一個小時。如果蜂鳥被困在裏麵,它可以輕易地被抓住並釋放到室外。被抓在手中時它會保持安靜直到被釋放。

蜂鳥的保護

由於蜂鳥的羽毛十分華麗,在19世紀的時候,歐美婦女常用蜂鳥的羽毛作為帽飾,還有商人收購蜂鳥皮,對於蜂鳥的生存造成很大威脅。在現代社會中,隨著森林的砍伐、耕作的發展,蜂鳥賴以生存的棲息地逐漸被破壞,有的蜂鳥也麵臨滅絕的危險。

象征和平的鴿子

鴿子

鴿子是一種世界各地都常見的鳥。鴿子是鴿形目、鳩鴿科數百種鳥類的統稱。我們平常所說的鴿子隻屬於鴿屬中的1種,而且是家鴿。鴿子和人類伴居的境況已經有上千年的曆史了,考古學家發現的第一幅鴿子圖像,來自於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也就是現在的伊拉克。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人就開始馴養白鴿和其他野生鴿子,盡管如今在很多城鎮我們都能見到顏色各異的鴿群飛過,但是對於古代人來說白鴿太不可思議了,於是這種鳥兒受到了廣泛的尊敬並被奉若神明。鴿子在整個的人類曆史上扮演過相當多的角色,包括祭祀品、信使、寵物等。

鴿子的善於飛翔也是出了名的,古代打仗就是由它日行千裏的傳達密信的。鴿子的羽色有雨點、灰、黑、絳、白等多種顏色。足短矮,嘴喙短。食穀類植物的子實以及昆蟲。嗉囊發達,雌鴿生殖時期能分泌“鴿乳”哺育幼雛,屬晚成禽類。配偶終生基本固定,一年產卵5~8對。雌鴿在夜間孵卵,雄鴿在白天孵卵。孵化期為14~19天。所有鴿類的幼雛都將喙伸入親鳥喉中去獲得鴿乳。

鴿子分為有野鴿和家鴿兩類。野鴿主要有岩棲類和樹棲類兩種。家鴿則經過長期的培育和篩選,分為食用鴿、玩賞鴿、競翔鴿、軍用鴿和實驗鴿等多種。公元前3000年,埃及王朝第五代就有養鴿的記載。養鴿在中國也是曆史悠久,據四川蘆山縣漢墓出土陶鏤房上的鴿棚推斷,最遲在公元206年民間就有養鴿之風。當今世界各大洲都有各自的野生鴿和家養鴿。人們對鴿子的分種統計不盡相同。據日本《動物的大世界百科》介紹,地球上的鴿子有5個種群,又分250種;而日本另一本書《萬有大事典》記載,謂鳩鴿科的鳥類多達550種。今天多種多樣的家鴿是由眾多各具特點的野生原鴿進化而來的。

鴿子能迅速而有力的飛行,是因為它們長長的翅膀和強大的飛行肌肉。鴿類雌雄一般一也是終生配對,若其中一方死亡,另一方很久以後才接受新的配偶。鴿棲息在高大建築物上或山岩峭壁上,常數十隻結群活動,飛行速度較快,飛行高度較低。在地上或樹上覓食種子和果實。在山崖岩縫中用幹草和小枝條築巢。它們的巢一般是平盤狀,中見稍稍凹,它們一般每窩產2枚卵。

野鴿也是國際性的動物,它們分布於歐洲、非洲北部和中亞地區,中國多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西部和中部。它們的體長約為295~360毫米;頭、頸、胸和上背為石板灰色;上背和前胸有金屬綠和紫色閃光,背的其餘部分為淡灰色;翅膀上各有一黑色橫斑;尾羽石板灰色,其末端為寬的黑色橫斑。鴿子雌雄相似。鴿類喙小,性溫順,體形豐滿。它們行走的姿態有可愛的點頭動作,但大多時會昂首闊步。

人們培養出的不同品種的信鴿,與它們的飛翔力和歸巢能力等特性有關。鴿子的歸巢能力指,當一個幼小的鴿子在一個地方長大後,把它帶到很遠的地方,它仍然會也能找回它原來的老巢。人類養鴿已有5000多年曆史,形成不少性狀各異的品種。對於鴿子究竟是依靠什麼方法識別歸巢方向的,太陽說、磁場說、氣味說等都各自有其根據,所以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定論。

初識鴿子

鴿形目、鳩鴿科、鳥屬、鴿種。鴿子俗稱家鴿、鵓鴿,是由野生的原鴿的後代發展而來。早在幾萬年以前,野鴿成群結隊地飛翔,在海岸險岩和岩洞峭壁築巢、棲息、繁衍後代。由於鴿子具有本能的愛巢欲,歸巢性強,同時又有野外覓食的能力,久而久之被人類所認識,於是人們就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地把鴿子作為家禽飼養。鴿子特殊消化係統,使它們喜歡吃石子。沒有牙齒的鴿子,把食物直接吞入食道,再貯存在肌胃裏。鴿子的肌胃很堅韌,胃壁肌肉發達,內壁有角質膜,石子貯存在胃腔內。食物進入肌胃後,胃壁肌肉收縮,角質膜,石子,食物相互摩擦,把食物磨碎。因此,石子相當於鴿子的牙齒作用,所以,它們會不斷地吞食石子用以消化食物。但是它們一般隻能消化掉60%的食物,剩下的都隨糞便排掉了。

軍用鴿

鴿子在軍事上的意義很早就被人類已經意識到,所以出現了服役於軍隊、效命於疆場的信鴿。作為人類軍事上的助手,早在2000年前的古羅馬時代就有了記載。愷撒大帝在征服高盧的戰爭中多次使用鴿子傳遞軍情。公元前43年赫蒂厄斯和布魯特斯在圍攻摩德納時也使用鴿子作為通訊的工具。其後軍鴿在曆次戰爭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那些軍功卓著的鴿子被稱為“鴿子英雄”。目前,軍鴿應用的範圍已更加廣泛。除傳遞信息進行聯絡外,軍鴿還被用來進行偵察敵情,幫助雷達值班和收集資料。此外,軍鴿還被用來搜索海上遇難者等。

鴿子和聖經有關

聖經《舊約》當中第一次提到鴿子,是諾亞和和平鴿的故事。後來在《新約》當中,鴿子在耶穌受洗禮的時候又一次被提及,這時候鴿子被當作傳下來的聖靈。聖經中諾亞方舟停靠在亞拉臘山邊。洪水過後,諾亞又把一隻鴿子放出去,要它去看看地上的水退了沒有。由於遍地是水,鴿子找不到落腳之處隻好又飛回方舟。七天之後,諾亞又把鴿子放出去,黃昏時分,鴿子嘴裏銜著橄欖葉飛回來的,很明顯是從樹上啄下來的。諾亞由此判斷,地上的水已經消退。後世的人們就用鴿子和橄欖枝來象征和平。這些早期聖經當中記載的故事,無疑為鴿子出現在現代城市當中的形象鋪平了道路。幾個世紀以來,鴿子的形象也是由神靈到惡魔,由英雄到人們嘴中之食等不斷地發生著改變。

和平鴿的由來

鴿子之所以能成為世界公認的世界和平的象征,當功於畢加索。1940年,以希特勒為首的法西斯匪徒攻占了法國首都巴黎,當時畢加索心情沉悶地坐在他的畫室裏,這時有人敲門,來者是鄰居米什老人,隻見老人手捧一隻鮮血淋漓的鴿子,向畢加索講述了一個悲慘的故事。原來老人的孫子養了一群鴿子,他平時招引鴿子經常在竹竿拴上白布條作為信號。當他得知父親犧牲在保衛巴黎的戰鬥中時,他幼小的心靈被仇恨的怒火燃起。他想,白布條表示向敵人投降,於是改用紅布條來招引鴿子。顯眼的紅布條被德寇發現了,慘絕人寰的法西斯匪徒把他推到樓下摔死,還用刺刀挑死了所有的鴿子。

老人講完後請求畢加索畫一隻鴿子紀念他那慘遭法西斯殺害的孫子。隨後畢加索懷著悲憤的心情,揮筆畫出了一隻飛翔的鴿子,“和平鴿”的雛形也就由此而生。1950年11月,為紀念在華沙召開的世界和平大會,智利的著名詩人聶魯達把畢加索大會上揮筆畫的一隻銜著橄欖枝的飛鴿叫做“和平鴿”,由此,鴿子被正式公認為和平的象征。

在現代,鴿子也是戰爭英雄,它們曾多次在戰爭期間發揮巨大的作用。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鴿子攜帶信息穿過敵人的封鎖線拯救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人們在船隻上麵都帶有鴿子,當遭到德國潛艇攻擊之後,就放出鴿子告知沉船的具體位置,這樣幸存的人員就可能獲救。在一戰期間,一名鴿子曾攜帶重要信息穿過激戰的陣地,它飛行過程中被擊中了胸部和腿部,甚至幾乎失掉了帶有信息的那個腿,它依然以驚人的毅力堅持飛行了大概25分鍾把信息帶到法國營地,拯救了許多法國士兵的生命。這隻絕對稱得上是戰地英雄的鴿子被法國政府授予戰爭十字勳章。

在二戰期間又出現了另一隻英雄的鴿子。當時一千名英軍在意大利的小城集結駐紮,然而德軍卻計劃對這個部隊進行轟炸。當時的通訊設備都不能使用,惟一的希望就寄托在信鴿身上。這隻鴿子在英軍遭轟炸的5分鍾前,成功地把信息送抵二十英裏之外,使得警報及時被拉響。後來這隻鴿子被授予動物界的最高軍事獎章——迪肯勳章。

鴿子的繁殖習性

鴿子也是“一夫一妻”製的鳥類。鴿子性成熟後,具有選擇性的挑選自己的配偶,一旦配對成功就就感情專一,形影不離。如果在同一鴿群中雌雄數量不相等,還可能出現二公或二母的同性配偶。鴿子配對後,雌、雄鴿都會參加營巢、孵化和哺育幼鴿等活動。鴿子在喪偶後很長時間內都不願接受重新配對。在生產中為了提高鴿子的品種質量,培育優良的品種,避免近親繁殖造成品種退化,可有計劃地人工選配。若雌、雄鴿自由配對後,需要非常費時費力才能重新拆開再配。因此,在育種時,要掌握鴿子的這一特性,盡早製定人工選配計劃,以防自由配對。另外,成年鴿失去配偶後,在發情季節,也可能出現亂交配的現象。為了不擾亂鴿群、保持鴿群的安靜,對於發情鴿,應及時配對或者隔離。

一般鴿子交配後,就會開始尋找築巢材料,構築巢窩。有的雄鴿會在雌鴿離巢時,追逐雌鴿歸巢產蛋。雌鴿產下蛋後,雌、雄鴿輪流孵蛋,一般雄鴿每天上午入巢孵化,母鴿下午入巢孵化至次日上午。雄、雌鴿就這樣日複一日的交替輪換,直到孵出雛鴿為止。幼鴿孵出後,雌、雄親鴿共同分泌鴿乳,哺育幼鴿。鴿卵孵化期一般為17天左右,如果幼鴿孵了17天左右依然未孵出,父母鴿就會另尋新巢產蛋再孵。

野生的鴿子每年最多可以進行8次繁殖,每次都會有兩個小生命誕生。鴿子繁殖的頻率,取決於食物的充足程度。小鴿子大約需要18~19天才能孵化破殼,父母會用一種特殊的鴿子奶喂養小家夥。剛破殼而出的小鴿子一天之內體重就會增加一倍,但是眼睛要在四天之後才能睜開。小鴿子們兩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離巢了。

人類一直沒有停息過關於鴿子為什麼能從很遠的地方返回棲息地的爭論,而鴿子的這一驚人的能力並不僅限於賽鴿或者家鴿,所有的鴿子都擁有次能力。

有的理論說鴿子是使用道路、高速公路等進行導航,也有理論認為鴿子是通過地球磁場、地標、太陽甚至次聲等等進行導航。無論人類怎樣的爭論,不能否定的是鴿子在這一方麵確實是獨一無二的。

“森林醫生”啄木鳥

啄木鳥

鳥綱鴷形目啄木鳥科鳥類的通稱。嘴強直如鑿;舌長而能伸縮,先端列生短鉤;腳稍短,具4趾,2趾向前,2趾向後;尾呈平尾或楔狀,尾羽大都12枚,羽幹堅硬富有彈性,在啄木時支撐身體。除大洋洲和南極洲外,均可見到。中國各地均有分布。常見種黑枕綠啄木鳥體長約30厘米。通體綠色。雄鳥頭有紅斑。夏季常棲於山林間,冬季大多遷至平原近山的樹叢間,隨食物而漂泊不定。常鳴叫,每次連叫4~7聲,有的在一分鍾內叫5~6次。攀樹索蟲為食,但也到地麵覓食。春夏兩季大多吃昆蟲,秋冬兩季兼吃植物。在樹洞裏營巢。卵純白色。終年留居於挪威,有的向東經德國、俄羅斯到日本,南至阿爾卑斯山、巴爾幹半島、東南亞等地。中國除內蒙古外,其餘各地均有分布。啄木鳥是著名的森林益鳥,除消滅樹皮下的害蟲如天牛幼蟲等以外,其鑿木的痕跡可作為森林衛生采伐的指示劑,因而被稱為森林醫生。白腹黑啄木鳥是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