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家鄉浙江平湖(古稱當湖、東湖),上世紀四十年代的十年時間裏,出現了殊為矚目的十幾個人:他們麵對當時風雲激蕩甚至血雨腥風的社會現實,在剛剛接受的中國化了的共產主義信仰召喚下,出於抗日愛國和追求自強自立的人生目標,從事著以推翻現實國民黨政權為目的地下活動。
他們有各自公開的職業身份,以中共當湖支部為組織紐帶,張筠秋女士為書記。
十幾個人中以女士居多,做的又是冒著被逮捕被殺頭的危險事,在史稱“物阜民淳,多秀民,天性巧慧”的江南平湖縣三十幾萬芸芸眾生中,因其為曆所未見而顯得異乎尋常。
始於史誌工作的需要,後又因某種機緣,激發了我們將他們不同凡響的經曆及其心路曆程記載下來的願望。
從2001年1月起,我們開始了曆時五六年的資料收集工作。其間,得到了平湖市史誌辦、平湖市圖書館、海鹽縣黨史辦、海鹽縣檔案館、海鹽縣張樂平紀念館、人民銀行海鹽支行、嘉興市農經局、嘉興市供銷總社等單位的大力協助。
我們還在平湖、嘉興、杭州、上海等地訪問了張筠秋的親屬金舜儀、金曉洪、張寅初、張振麟、張欣田、張欣華,吳乃複、張惠娟;以及同她在解放前後都過從較多的王劉玉、周偉權等。承蒙他們熱情地提供了當年親曆、親見、親聞的大量曆史往事。他們大都已年值耄耋,有時連續長時間對他們的訪談,會打擾他們的生活節律,這點往往使我們心中常抱不安,而他們卻每每不顧疲勞地鼎力相助。
原中共海北特派員劉明,原中共海北工委婦女委員莊雪英,原中共當湖支部的鍾鈴、徐運民、馮毓青、陳振華、幹正民、趙雅明、唐硯華等人,也為我們的寫作提供了彌足珍貴翔實的回憶材料。
沒有上述眾多單位和個人的傾力幫助,本書的成稿是斷不可能的。在此,一並向他們謹表衷心的感謝!
我們還多次走訪了原中共當湖支部從事革命活動的重點地址:平湖市的當湖鎮、乍浦鎮、金羅浜、通界橋、馬廄廟;海鹽縣的張家門、沈蕩、宣家浜等,希望能從地貌的踏勘和與居住者的交談中,接納一些異秉的地氣和人氣。果然,這些地點的鍾毓山水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努力在書中一一作了記述,並想以此留住縷縷的家鄉人文風情。
在寫作中,我們謹遵凡記一事必有出處必有依據的客觀敘述態度,並盡力將這些人、事的出現、衍生、發展置景於特定地域——杭嘉湖主要是平湖的人文風俗之中,並力求在更廣闊的社會曆史背景下加以展示。但限於個人掌握資料的局限,特別是識見上的淺陋,疏漏甚至不妥之處恐所難免,期待著讀者諸君的不吝指正。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