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真妄交徹。即凡心而見佛心下。融真妄也。文有二對。初對正明雙融。後對不礙雙現。今初。真謂理也。佛也。妄謂惑也。生也。亦生死涅槃。言交徹者。謂真該妄末。妄徹真源。故雲交徹。如波與濕。無有不濕之波。無有離波之濕。若論交徹亦合言。即聖心而見凡心。如濕中見波。故如來不斷性惡。又佛心中有眾生等。若依此義。合雲真妄交徹。凡聖互收。今不爾者。若約理融實。即真妄互有。今約有不壞相。但明凡即同聖。以即真故。而聖不同凡。無煩惱故。如波即濕而濕未必即波。有淨水故。故淨水說波有動之性。無動之事。如波中說濕。動濕俱有。又說凡即是佛。於凡有益。佛即是凡。令人妄解。是故但雲即凡心而見佛心耳。然其真妄所以交徹者。真妄二法同一心故。妄攬真成。無別妄故。真隨妄顯。無別真故。真妄名異。無二體故。真外有妄。理不遍故。妄外有真。事無依故。然或說妄空真有。或說妄有真空。俱空俱有。雙非雙是。雖有多端並皆交徹。此義雲何。且說何法為真。何法為妄。真妄自有二義。一約三性說。圓成是真。遍計為妄。依他起性通真通妄。淨分同真染分為妄。二約二諦說。真諦為真。俗諦為妄。二諦多門。下當廣說。今且約理事二門理為真諦為真。事為俗諦為妄。設淨分之事。妄未盡故。問真妄二法。孰空孰有。如唯識論。約遍計為妄。則妄空真有。若染分為妄。則真妄俱有。若涅槃說空者所謂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則依他染分為空。淨分圓成皆有。若依三論。以世諦故有。真諦故空。若以妄為俗諦。以真為真諦。則妄有真空。若約隨俗說二諦。則真妄俱通空有。若約觸物皆中。則真妄俱非空有。問真妄交徹行相如何。言並皆交徹者。約相宗以明。唯識等宗不得交徹。今就華嚴。則前諸義皆得交徹。以具前即一心等義故。如約遍計為妄者。情有即是理無。妄徹真也。理無即是情有。真徹妄也。若染分依他為妄者。緣生無性。妄徹真也。無性緣成真徹妄也。若約生死涅槃說者。生死即涅槃。妄徹真也。涅槃即生死。真徹妄也。故中論雲。生死之實際。即是涅槃際。涅槃之實際。即是生死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別。即交徹也。此下經雲。有諍說生死。無諍說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亦俱空俱有。交徹義也。若依二諦。以妄為俗諦。以真為真諦。言交徹者。即俗而真。即真而俗故。故影公雲。然統其要歸。則會通二諦。以真諦故無有。以俗諦故無無。真故無有。則雖無而有。俗故無無。則雖有而無。雖有而無則不累於有。雖無而有則不滯於無。寂此諸邊故名中道。即真妄交徹也。真故無有則雖無而有則。真徹妄也俗故無無。則雖有而無則。妄徹真也。餘可思準。若約隨俗說真妄。本虛居然交徹。真妄皆真。則本末一味。居然交徹。若觸物皆中。居然交徹。次明交徹所以。問真妄相乖。其猶水火。何得交徹答此有多義。一真妄二法同一心故。以一貫之故得交徹。故起信雲。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一心真如門。二心生滅門。然此二門。皆各總攝一切法盡。以此二門不相離故。故雲。不離一心。故得交徹。二妄攬真成無別妄故。亦是起信勝鬘等意。真如隨緣成一切法。故真徹妄也。言真隨妄顯無別真故者。妄徹真也。若無有妄。對何說真。如無緣生則無無性故。三真妄名異體無二故者。如向所引。有諍說生死。無諍說涅槃等。俱不可得。則體無二也。故下經雲。若逐假名字。取著此二法。顛倒非實義。不能見正覺。明以無二為實也。豈非交徹。四真外有妄理不遍故下。反成二義。此句真徹妄也。五妄外有真妄無依故。即妄徹真也。此亦法性宗義。一切法皆如。豈妄外有真。真如遍一切。豈真外有妄。是知。真妄常交徹。亦不壞真妄之相。則該妄之真。真非真而湛寂。徹真之妄。妄非妄而雲興。

疏。事理雙修依本智而求佛智者。二不礙兩存。上來交徹不礙之義。恐人誤執。謂泯二相故舉此言。亦由惑者執禪。則依本性無作無修。鏡本自明不拂不瑩。執法之者須起事行當求如來。依他勝緣。以成己德並為偏執故。此雙行。依本智者約理而說。無漏智性本具足故。而求佛智者。約事而論。無所求中。吾故求之。心鏡本淨。久翳塵勞故。恒沙性德。並埋塵沙煩惱中故。以順法性無慳貪等。修檀施等故。諸佛已證。我未證故。又理不礙事。不妨求故。事不礙理。求即無求故。若此之修。名為無修。無修之修。修即無修。為真修矣。

疏。理隨事變則一多緣起之無邊下。第二明事事無礙法界。為經旨趣。義分齊中當廣分別。今但略明。亦分為二。初一對明無礙所由。所以事事不同而得無礙者。以理融事故。於中初句。明依理成事。故一與多互為緣起。此猶是事理無礙。躡前起後。故舉之耳。由事理無礙。方得事事無礙。若事不即理。事非理成。則互相礙。今由即理故得無礙。下句以理融事。故雲事得理融。則千差涉入而無礙。此正辯事事無礙。所以由上事攬理成則無事非理故。以理融事。理既融通。事亦隨爾。故得千差涉入而無礙。由即事故。故有千差。為理融故。重重涉入。即當十玄所以之中。理性融通門也。餘至下明。

疏。故得十身曆然而相作下。正顯無礙之相。具十玄門。以隨文語便故。小不次。如下次第者。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廣狹自在無礙門。三一多相容不同門。四諸法相即自在門。五秘密隱顯俱成門。六微細相容安立門。七因陀羅網境界門。八托事顯法生解門。九十世隔法異成門。十主伴圓明具德門。今文之次。在文可知。唯主伴一門。前說儀中。文理已具。故不重出。諸藏純雜。今古多異。今文重出。故亦有十門。今初。即諸法相即自在門。文有兩句。上句總明三世間相成故。故得十身曆然而相作。言故得者。由前事得理融之故。便得具下十種玄門。故得二字文雖在初。義貫下十。言十身者。即八地雲。此菩薩遠離一切身相分別住於平等。此菩薩知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言相作者。次經雲。此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能以眾生身作自身。亦作國土身業報身乃至虛空身。又知眾生心之所樂。能以國土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業報身乃至虛空身。又知諸眾生心之所樂。能以業報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國土身乃至虛空身。又知眾生心之所樂。能以自身作眾生身國土身乃至虛空身。隨諸眾生所樂不同。則於此身現如是形等。釋曰。上之四類別顯。末後結例。即十身相作也。言曆然者。不壞相故。壞相而作。非不思議。其由芥納須彌。須彌本相如故。故下七十七經雲。是以一刹入一切刹。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又雲。是以一佛入一切佛。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等。五十六經雲。所謂以眾生身作刹身。而不壞眾生身。是菩薩遊戲。以刹身作眾生身。而不壞於刹身。是菩薩遊戲。如是佛身與二乘相作。菩薩行身與成正覺身相作。於涅槃示生死等。皆不壞其相。故雲曆然而相作。言六位不亂而更收者。六位即三賢十聖等妙二覺則因果。皆悉相攝。如初發心便成正覺。不壞初心之相。若無初心何名初心便成正覺。故十信攝於諸位。諸位十信曆然。十住攝於諸位。諸位十住不亂。不亂則行布。更收即圓融。如下說因中辯此句亦是相入門。下有相入故。故此一句但為相即。如乳投水廢己同他。故名相即。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二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疏。廣大即入於無間塵毛包納而無外者。第二廣狹自在無礙門。上句大能入小。下句小能容大。雖有即入意取廣狹。無間謂小。小之則無內。以無內故無有中間。無外謂大。大之則無外。無外即是廣大之身刹。即入無內之塵毛。故名廣狹無礙。若即若入。皆得廣狹無礙。經雲。金剛圍山數無量。悉能安置一毛端。欲知至大有小相。菩薩以是初發心。至大有小相。即廣狹無礙也。又雲。能以小世界作大世界。大世界作小世界等。

疏。炳然齊現猶彼芥瓶者。即第三微細相容安立門。一能含多即曰相容。一多不雜故雲安立。炳者明也。微細有三。一所含微細。如琉璃瓶盛多芥子。炳然齊現。不相妨礙非前非後。此即如來不思議境界經說。然有兩本。一本雲白芥子。一本即但雲芥子。今依此本。謂一法稱性。含容皆盡故。一切法隨所含理。現在一中亦是緣起。實德無礙自在。致使相容。非天人所作。乃得安立。如八相中一一相內即具八相。名為微細。二約能含微細。三約難知微細。

疏。具足同時方之海滴者。第四同時具足相應門。如大海一滴。即具百川之味十種之德。故隨一法攝無盡法。及下九門以此一門為其總故。同時明無先後。具足所攝無遺。言十德者。十地經雲。一次第漸深。二不宿死屍。三餘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具無量珍寶。六深難得底。七廣大無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過限。十普受大雨。涅槃經雲。如人入大海。浴則為己用諸河之水。稱此而修。一行之內德不可盡。

疏。一多無礙等虛室之千燈者。第五一多相容不同門。由一與多互為緣起。力用交徹故。得互相涉入。是曰相容。不壞其相故雲不同。如一室內千燈並照。燈隨盞異。一一不同。燈隨光遍。光光涉入。常別常入。經雲。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當成無所畏。此之燈喻亦可喻於相即。直就光看。不見別相唯一光故。

疏。隱顯俱成似秋空之片月者。第六秘密隱顯俱成門。如八九夜月半隱半顯。正顯即隱。正隱即顯。不同晦月隱時無顯。不同望月顯時無隱。以一攝多。則一顯多隱。以多攝一。則多顯一隱。一毛攝法界。則餘毛法界皆隱。餘一一毛互相攝入。隱顯亦然。然其半月。非但明與暗俱。而亦明下有暗。暗下有明。如東方入正定。為一半明。西方從定起。為一半暗。而東方入處。即於東起。如明下有暗。西方起處即於西入。如暗下有明。故稱秘密隱顯俱成門。

疏。重重交映若帝網之垂珠者。第七因陀羅網。境界門。如天帝殿珠網覆上。一明珠內萬像。俱現諸珠盡。然又互相現。影影複現。影重重無盡故。千光萬色雖重重交映。而曆曆區分。亦如兩鏡互照。重重涉入。傳曜相寫。遞出無窮。

疏。念念圓融類夕夢之經世者。第八十世隔法異成門。即離世間品。菩薩有十種說三世。謂過去說過去。過去說現在。過去說未來。現在說過去現在說平等。現在說未來。未來說過去。未來說現在。未來說無盡。三世說一念。前九為別。一念為總。故名十世。以三世相因互相攝故。一念具十。以顯無盡故。一念即無量劫。無量劫即一念。普賢行品雲。無量無數劫。解之即一念。知念亦無念。如是見世間。如一夕之夢經於數世。攝論雲。處夢謂經年。覺乃須臾頃。故時雖無量。攝在一刹那。離世間品雲。如人睡夢中。造作種種事。雖經億千歲。一夜未終盡。故莊生夢蝴蝶假寐百年。事類廣矣。

疏。法門重疊若雲起長空者。第九托事顯法生解門。言重疊者。意顯一多不相礙故。隨一一事有多法門。以隨一事即是無盡法界。法界無盡故事亦無盡。回向品雲。此華即從無生法忍之所生起等。意明一切因生一果。一果即具一切因故。非是托此別有所表也。

疏。萬行紛披比華開錦上者。第十諸藏純雜具德門。至相十玄中。有此名也。然有二意。故賢首改為廣狹自在無礙門。一者若以契理為純。萬行為雜即是事理無礙。非事事無礙。設如菩薩大悲為純。盡未來際唯見行悲。餘行如虛空。若約雜門即萬行俱修者此二門異。亦不成事事無礙。二者。如一施門。一切萬法皆悉名施。所以名純。而此施門。即具諸度之行。故名為雜。如是純之與雜不相障礙故名具德。則事事無礙義成。而複一中具諸度。諸度存即名相入門。若諸度泯。複似相即門。故不存之。改為廣狹。今以至相但約行為小異。此段略無主伴故。複出之以成十義耳。言比華開錦上者。意取五彩之線。華色雖異一一之線。皆悉通過。通喻於純。異喻於雜。故常通常異。名為無礙。不同繡畫但異。不通上之十玄略陳大格。廣如向下義分齊中。

疏。若夫高不可仰。則積行菩薩曝鰓鱗於龍門下。第七成益頓超。文有十義。初有二義。總顯高深。明權小莫測。後八正明成益頓圓。又前二高深。反顯成益。明權小不測。由昔無因反勸眾生令信仰故。後八順顯成益。謂能頓能圓令必受故。今初即第一明高遠。若泰華倚天岷峨拂漢。難仰其頂故。論語雲。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積行菩薩者。出現品雲。設有菩薩。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修行六波羅蜜。修習種種菩提分法。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大威德法門。或時聞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不得名為真實菩薩。以不能生如來家故。若得聞此如來無量不思議無障無礙智慧法門。聞已信解隨順悟入。當知此人生如來家等。如魚登龍門。若得登者即化為龍。如入華嚴之機也。若登不過者。曝鰓鱗於龍門之下。如假名菩薩。即權教次第修者。

疏。深不可窺則上德聲聞杜視聽於嘉會者。第二彰深妙也即法界品。初舍利弗等五百聲聞。彼歎德雲。悉覺真諦皆證實際。深入法性永出有海。依佛功德離結使縛。住無礙處。其心寂靜猶如虛空。於諸佛所永斷疑惑。於佛智海深信趣入。釋曰即上德也。在逝多林如來嘉會而不見聞。名杜視聽。杜猶塞也。在目曰視。在耳曰聽。雖在會下如聾如盲。故雲杜視聽也。故經雲。爾時上首諸大聲聞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訶迦葉。離波多。須菩提。阿[少/兔]樓馱。難陀。劫賓那。迦旃延。富樓那等。諸大聲聞在逝多林。皆悉不見如來神力。如來嚴好。如來境界。如來遊戲。如來神變。如來尊勝。如來妙行。如來威德。如來住持。如來淨刹。亦複不見不可思議菩薩境界。菩薩大會。菩薩普入。菩薩普至。菩薩普詣。菩薩神變。菩薩遊戲。菩薩眷屬。菩薩方所。菩薩莊嚴師子之座。菩薩宮殿。菩薩住處。菩薩所入三昧自在。菩薩觀察。菩薩頻申。菩薩勇猛。菩薩供養。菩薩受記。菩薩成熟。菩薩勇健。菩薩法身清淨。菩薩智身圓滿。菩薩願身示現。菩薩色身成就。菩薩諸相具足清淨。菩薩常光眾色莊嚴。菩薩放大光明寶網。菩薩起變化雲。菩薩身遍十方。菩薩諸行圓滿。如是等事悉皆不見。何以故善根不同故。本不修習見佛自在諸善根故。本不讚說十方世界一切佛刹清淨功德故。本不稱歎諸佛世尊種種神變故。本不於生死流轉之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本不令他住菩提心故。本不能令如來種性不斷絕故等。上來先列人。即是上德聲聞。次明不見等。即杜視聽也。何以故下。釋不見因劣者。不見猶未為深。上德不知方為玄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