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類與岩石就有著密切的關係,早在新石器時代,遠古的人類就用天然石塊加工成石斧、石皿、網墜或裝飾物,從而開啟了石文化的曆史。賞石是石文化的組成部分,最早則可追溯至四千年前人類對玉石的欣賞。據有關部門史料記載,黃帝乃我國“首用玉者”。《說文》中也有記載:“玉,石之美者”。到了秦朝,觀賞石在造園中得到了發展,有史料表明,在著名的阿房宮內就有許多景石點綴。三國及魏晉南北朝時期,在皇族富豪的宅院中,布石造景更是這樣風極一時。經濟空前發展的唐宋時代,賞石文化更趨繁榮,很多文人雅士愛石成癖,他們將小巧的觀賞石供置於案幾之上,藏石、頌石,留下了許多千古詩篇,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太湖石記》就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賞石盛況。宋代書畫家米芾不僅寫石、評石,還創出了著名的賞石四字訣:“瘦、漏、透、皺”。
如今,賞石已成為一種深受大眾喜愛的藝術收藏活動,民間不斷有傷痕石藏石高手湧現。綜觀他們的藏品,大體可以歸納成四大類:一是象形類觀賞石。指的是那些整體形態能夠惟妙惟肖地反映出人物、動物、植物、器具等具體表象的天然石塊,例如前不久曾有報道的中國地圖形狀的天然石塊,便屬象形類觀賞石;二是表麵圖紋類觀賞石。指那些通體或局部具有自然形成、能表現一定內容、意境的圖像、紋理、色塊、皺褶等觀賞價值的岩石;三是天然質美類觀賞石。指那些天然質地特殊,具有觀賞價值,能直接反映產石的地質狀況的岩石,如彩陶石、菊花石、龜紋石、雨花石、鵝卵石、瑪瑙石、水晶石等等;四是抽象奇巧類。指那些整體或者局部形態美好、奇特或者罕見,但又難以確定其為何物、何景、何意的抽象形態的觀賞石。
觀賞石是在自然界中經過千百萬年甚至更長時間,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其鑒賞的標準因時代變遷而有所不同。古代品石講究“瘦、漏、透、皺”,而現代賞石更注重“形、色、質、紋”。觀賞石的形態千姿百態,其中以形神兼備者為上品。色彩好壞又是評價觀賞石價值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由於色彩的變化,才衍生出許多圖案,從而賦予觀賞石以生動的內涵。觀賞石的質地主要取決於岩石形成時的物質結構,岩石的結構和構造以及風化的程度,都影響著觀賞石的價值,一般以堅硬、細膩、光滑、潤澤者為上乘。觀賞石的紋是石體表麵上層理、脈絡、花紋、裂縫、蝕跡等的總稱,觀賞石的紋理美,神似勝過形似,因為它更能反映觀賞石的內涵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