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輕柔楊柳(1 / 2)

我國栽植柳樹的曆史十分悠久,據《山海經》記載,鬼山之西的,其木類多柳;又鳳伯之山、熊山、真陵之山,也是“木多柳”。平邱山爰,則有楊柳;“決民之國”,又有白柳。還有“降霜則葉赤,材理亦赤也”的赤柳。《神農本草經》中也有關於柳的記載,稱“柳花一名柳絮”,這說明,人們對楊柳早已有認識。

楊柳婀娜多姿,體態秀美,因而自古以來深受人們的喜愛。曆代文人以柳入詩文,可謂歌詠不絕。早在春秋時代的《詩經》中就已有“楊柳依依”的美好佳句。三國時代的魏文帝在《柳賦》中感慨十四歲植柳於中庭,則“始圍寸而高尺,今連拱而九成”、“上扶疏而孛散今,下交錯而龍鱗”;又稱讚“伊中國之偉木今,瑰姿妙其可珍。”其後,西晉傅雲《柳賦》亦讚柳“嘉木德之在春,何茲柳之珍樹……參剛柔而定體兮,應中和以屈伸。”後之東晉,木亙溫北伐經金城,見當年為王良王邪時種之柳,皆已十圍,感歎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南朝梁孝元帝,詠雲陽樓以詹柳詩說:“楊柳非花樹,依樓自覺春。”漢代枚乘《柳賦》描寫庭階之柳曰“白日遲遲,籲嗟細柳,流亂輕絲。”

及至唐代,詠柳的詩詞更是名篇迭出,甚至出現了專用於詠柳的歌詞形式──楊柳枝。白居易的《楊柳枝詞》便是這樣一首詩:“一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金色軟於絲。永豐西角荒園裏,盡日無人屬阿誰?”,前兩句描寫了柳樹的可愛風姿,後兩句發抒感慨之情,可謂詠物言誌,一氣嗬成。又有唐彥謙詠柳曰:“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鬥輕盈?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纖腰學不成。”詩中雖然沒有精工細刻柳的枝葉外貌,也沒有化筆墨點染柳的色澤光彩,但體態輕盈、翩然起舞的垂柳,卻栩栩如生地現於筆端。羅隱的詠柳七絕:“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賦柳喻人,句句生動貼切,在唐人詠柳絕句中,堪稱獨具一格。唐代大詩人李商隱對柳亦極有感情,在他的詩集中,以柳為題的,多達十幾首,“曾逐東風拂舞筵,樂遊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既寫出了春風拂柳的生動景象,又表達了詩人自傷遲暮、傾訴隱衷之情;“章台從掩映,郢路更參差。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也生動地勾畫出了秀色千裏的柳景,使人宛若身臨其境。雍裕之的《江邊柳》中“女弱女弱古堤邊,青青一樹煙。若為絲不斷,留取係郎船。”寥寥幾筆,就繪出了一幅美麗的古堤春柳圖。另外,劉禹錫等古代文人亦紛紛詠柳頌柳,名篇佳句不斷,如“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還有情。”、“雲霞出海曙,海柳渡江春”、“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柳絮飛來片片紅,夕陽方明桃花塢。”、“依依嫋嫋複青青,勾引春風無限情。”等等,不勝枚舉。在眾多詠柳詩詞中,把柳樹的柔美形象描述得最真切動人的,要數賀知章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糸條;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曆代文人愛柳者甚眾,他們除了詠柳頌柳外,還常常給自己取上一個與柳相關的名字或雅號。例如春秋時代有個柳下惠,本來他並不姓柳,就是因為自己特別愛柳才改了姓氏,之後,其後代也就都姓柳了。東晉的陶淵明也十分喜愛柳樹,他特意在自己的堂前栽植了五棵柳樹,並自稱為“五柳先生”。北宋的歐陽修在揚州平山溏掘土種柳,與柳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所栽的柳樹也被人們稱為“歐公柳”。明末清初的蒲鬆齡在居所附近的泉邊栽柳,便自居“柳泉居士”。現代亦有文人將自己的書齋以柳來命名的,如現代史學家陳寅忄各的書房名為“寒柳堂”、現代著名畫家豐子愷先生也曾將畫室命名為“小柳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