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尋古歎今遊運河(1 / 2)

聽說經過不懈的整修,如今的運河已麵貌煥然一新,尤其是杭州至塘棲的水上巴士開通以後,千古運河更是成了一條別具風采的旅遊熱線,所以一直很想去看看。但也許是人的一種天性吧?潛意識中又覺得,好的東西,不如留待以後慢慢享用,於是想歸想,卻又遲遲沒有付諸行動。要不是作協組織的這次“千古大運河”采風活動,與久違了的大運河親密接觸的這次機會,又不知會被珍藏到什麼時候呢。

這是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早晨的陽光清朗而和煦,灑在身上有一種說不出的愜意,愉悅的心情不知不覺從心底陣陣泛起。不過給我帶來這份好心情的,不是那適意的陽光,而是即將開始的運河之旅。

從武林門碼頭登上窗明幾淨的水上巴士,兩岸的景象透過舷窗映入眼簾,第一感覺竟然有點陌生。有多少年沒有來運河走走、看看了?細細想來,都快有十五六年了!雖然一直與運河近在咫尺,雖然不斷地聽到有關運河的喜人變化,但實在是沒有想到,變化會有如此之大。

就像老友重逢一般,啟航的汽笛聲剛剛響過,我便帶著些許的激動和期盼,急切地步出船艙,走上了甲板。

河風撲麵而來,立即將我包圍在了一片涼爽之中,那風裏除了清新的水汽,竟聞不到一絲的異味。環望四周,寬闊的河麵上綠波蕩漾,兩岸邊綠樹成蔭,恢宏大氣的西湖文化廣場靜靜地矗立在運河北岸,與之隔岸相望的是鱗次櫛比的白馬公寓,回望身後,更是高樓林立,一派繁華的現代都市景象。這還是運河嗎?我不禁有些恍惚。

記憶中的運河是古老的、滄桑的,甚至是破敗沒落的。印在腦海裏最為深刻的景象,是那不時泛起氣泡的汙濁河水,散發著一種早已被我們熟悉了的難聞味道,還有河岸邊低矮破舊的棚戶老屋和一條條蜿蜒在老屋之間的狹窄小巷。這些遙遠的記憶必將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漸漸消失,這是必然的,可變化竟會如此迅捷、如此地徹底,這還是出乎了我的意料。希望運河的發展能合上時代的節拍,但又希望運河能始終保有那份與生俱來的古樸氣質,畢竟這是代表著中國悠久曆史的一條文化之河啊。

水上巴士駛離繁華的武林門鬧市區後,兩岸的風景很快恬靜下來。林立的高樓在兩岸滿目的綠樹掩映下,漸漸變得若隱若現,留在視野中的,隻有那一排排齊整質樸的石坎、蔥鬱茂密的林蔭、花團錦簇的綠地,以及賞心悅目的雕塑和園林小品。這般祥和的景觀,讓我情不自禁地聯想起了夜遊桂林市區“兩江四湖”的情景,也是這樣繞城流淌的涓涓河流,也是這般綠意蔥蘢的兩岸美景,再配上璀璨迷離的燈光,叫人宛若在夢境中暢遊。夜遊運河的感受,想必不會亞於夜遊桂林吧!

一座飛簷翹角的畫舫忽然在西岸的綠樹叢中凸現出來,那古色古香的造型與千古運河的氛圍甚是吻合。有人在一旁指點:那其實並非畫舫,而是一座新近建成的集餐飲服務、運河文化展示和水上旅遊集散的仿古建築,名曰“乾隆坊”。這般巧妙地融合了古風和現代服務功能的建築,倒是為運河增添了一抹亮色。

正讚歎著,水上巴士忽然減慢了速度,向著岸邊緩緩靠去。原來是候聖駕碼頭到了,相傳這裏就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上岸進入杭州城的地方。如今,經過政府投資複建和整修,湮沒的曆史終於又生動地再現在我們的眼前。

從候聖駕碼頭上岸後,拾級而上步入一片草木扶蘇的綠地,沿著蜿蜒的遊步小道漫步前行不到百米,一座石塔赫然矗立在眼前。據塔旁的碑文介紹,此乃香積寺西塔,雖是現代重建的,但那飛椽鬥拱、勾頭滴水,卻是精心細致、古意盎然,清代石雕藝術的風格被刻畫得淋漓盡致。

與這片綠地一路之隔的,便是信義坊步行街。三元樓、心曠神怡軒,漲橋暮雨樓……,一座座亭台樓閣般的建築,被運河的支流餘杭塘河串珠成鏈,露亭橋、草營橋、歸錦橋,三座古橋相連河上,形成了“街中有河,河中有街”的古代江河街市獨特風景。匆匆走過信義坊,雖不及細細品味,但“十裏銀湖墅”的韻味,我們已經真切地感受到了。

水上巴士帶著我們繼續北航,向著拱宸橋地區緩緩駛去。兩岸漸漸有了依岸而築的低矮老屋,時光似乎一下子被帶到了十幾年前,一股親切之感油然而生。不過,細看那些老屋,雖然古舊滄桑,卻顯得整潔有序,與記憶中的雜亂景象並不太一樣。原來,這些都是在運河整治過程中有意保留下來,並且修舊出新的民宅。古街小巷、民風老宅,使城市的記憶得以守護,使運河的曆史得以保留。

終於看到久違了的拱宸橋,似一掛長虹飛淩運河之上。任時光飛逝,任世事變遷,這座標誌著古運河終點的三孔拱橋,卻始終煥發著令人敬佩的厚重與大氣。踏上這座千年古橋,習習涼風中頓時吹來了一股怡人的氣息,那氣息中有悠遠的古韻,更有蓬勃的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