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讓人意外的是,在哈瓦那,居然還有一個正兒八經的“中國城”,雖然如今在這個中國城裏其實已經沒有多少華人了。但是作為中國人,這個異域的中國城無論是不是還那麼的正宗,自然都是不能不去看一看的。
位於老哈瓦那的中國城,是當年被販到古巴的種植園來做苦力的華工及其後代的聚集之地,據說,曆史上的華人區曾經規模龐大,但如今隻剩一條窄窄的商業街還可以讓人感受到一些漢味。
遠遠望去,那狹窄的街道口上,豎立著一座鐫有“中國城”三個篆體字的牌樓,牌樓雖然簡陋,但也還有些古色古香的味道,讓人情不自禁地產生一股親切的感覺。
走進中國城,隻見小街的兩邊都是鱗次櫛比的餐館,雖然不少餐館都懸掛著中國傳統的大紅燈籠,還用歪歪扭扭的中文寫著餐館的名字,但是再仔細看看餐館的布局擺設、還有他們經營的所謂正宗的中國菜肴,你就不得不承認,其實華人的氣息在這裏早已走了味。也難怪,古巴本來就是一個由各種曆史文化交織而成的一個國家,中國城在這裏自然也難免受到其他各種文化的交融演變,其實這又未嚐不是一種進步呢。
在這座中國城裏,除了我們這些來自中國的遊客外,其實已經幾乎見不到純正的華人了。在這裏經營著各種餐館、小店的幾乎都是白人或黑人,雖然在他們的血液裏可能有著八分之一或者十六分之一的華人基因,但是在他們的臉上早已看不到一絲漢族人的模樣。許是看出了我們的失望與無奈吧,導遊把我們帶到了小街盡頭拐角處的《光華報》館,在這裏,我們終於見到了一位能用中文和我們交流的老華僑。老人感慨地說,如今住在這裏的華人已很少了,而且都已經上了年紀。看到這個仍在使用鉛字排版印刷的報館正在趕印新一期的《華光報》,便鬥膽向老人要了一份。翻著這份油墨飄香的報紙,我們對華人在古巴的生存狀況總算有了更深一些的了解。
漫步在這條被稱為“中國城”的狹窄街道裏,我感受到的是一種變了味的漢味,顯然,大漢民族的氣息在這裏已經隨著光陰逐漸消逝,但是無論如何,“中國城”的名稱肯定會永遠保留下去。這,已經足夠我們驕傲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