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寫的前言(1 / 1)

你曾有過這種感覺麼?

獨自在黑夜中醒來,身旁空無一物。白日中環繞著你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曾經認為很重要的東西,在此刻都不能帶給你一絲絲的藉慰。你在這黑暗中,茫然而不知所措。

宛如黑暗中,失去了燈塔的迷航。

這種恐懼來源與本能,來源於蠻荒時代茹毛飲血時代的鐫刻。天地間渺茫一粟,唯一能依靠的,便是身邊的同胞,同生共死的夥伴。

而我們今天,連這種依靠都失去了。人與人之間距離的疏遠,帶給我們的傷害遠比想象中更為嚴重。友人間的虛與委蛇,愛人間的貌合神離,親人間的利益糾葛……背叛,但最可怕的並不是背叛,而是將這種疏遠視為理所因當,視為所謂的自由與獨立。

白日,喧喧嚷嚷,現代社會給與我們的刺激讓人樂此不疲,也使我們淡忘了這種寂寞與空虛。而當夢醒時分,寂寞與空虛便會無數倍的放大,從我們的心靈上呼嘯而過,將我們的自傲與所恃強擊的粉碎,餘下的,隻有茫然。

隻有茫然。

在這個時候,你想要怎麼做呢?

發誓明天開始關心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決定善待你的親人?決定忠於你的配偶?決定明天便去和許久未見的朋友聯絡?

或許吧,不過明天從睡夢中醒來的時候,你還是你。那個永遠帶著麵具的,有著讓人羨慕或不羨慕身份的,有著讓人嫉妒或不嫉妒資產的,虛偽的人。

人,就是這樣的生物。一時的感動僅僅隻是一時,轉瞬間,便會忘了自己曾經追求的,自己曾經深愛的那些,繼續前進。

悲哀麼,或許吧,然而這就是人,這就是你我,這就是我們這個種族繁衍生存的方式。

然而終究,還是有些遺憾的吧。

於是,便有了這本書。作者試圖把此刻的他記錄下來,把此刻那已經將要淪陷於繁雜生活的那一點靈光化為指尖的躍動。人生一世,總要留下些東西,作為此刻自己存在過的證明,留待老來懷念當初的那種激情,當初的年輕氣盛,當初的昭華時光。

而本書的主題,是勇氣。

在這個世界上,有著絕望的時刻,也有著無法戰勝的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永遠堅持戰鬥下去,並且永不言敗的人,就被稱為勇者。

作者這樣寫道。

勇者……麼?

或許吧,某些時候,那些百戰不撓的戰士的確被成為勇者。但更多的時候,他們被稱為莽夫。其中的分界線便是——成功與否。

中國人的價值觀便是如此,成功便是英雄,自然有眾多人去分析他勝利的必然性,失敗便是莽夫,有無數人會戳著他的脊梁,說著無數的風言風語,以及無數“我早就知道會如何如何”的議論。看似荒誕,然而,這就是發生在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寫照。

這些人之中,包不包括你我呢?請捫心自問。

起碼我可以說,這些人中,包括我。

環境的影響是巨大的,你的人生觀,你的世界觀乃至你的人格,都是在這個社會中塑造,不可能不受到這個社會的影響。所謂出淤泥而不染,是因為蓮花和淤泥有著本質上的差別,而我們,則和那些腐朽的,或者披著華麗的外衣而仍舊腐朽的東西,並沒有什麼不同。

英國人類生物學家德斯蒙德·莫利斯說過,共有習慣是維持一個團體存在的基礎。在脫離了小氏族階段的人人相知,從而擁有歸屬感之後,共有習慣便是我們在新的時代塑造歸屬感的方式,是區分“我們”和“他們”的行為基礎。為了這種歸屬感,我們對那些打上民族標簽的全盤接受,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無論是必要的還是偽裝成必要的。否則,我們將失去立足的基點,失去為之奮鬥的目標。

對於這種人,我們稱之為民族虛無主義者。至於他們所受的誤解,嘲弄,在生活中特別是在網絡中所受的謾罵,並不是本文的重點,在此略過。

話題回到這本書上來。作者塑造的,便是這樣一個愚者,笨蛋,爛好人,在麵對著無數的謎團、艱難、偏見、誤解時,仍然堅持著自己的信念繼續前進的故事。

愚者不懂何為放棄,愚者不懂何為取舍。這種愚笨與智力無關,越是有著刻骨銘心信條的人,在麵對現實狀況時越不懂得變通。他們寧可守著自己的信念去死,也不會失去信念而苟活。這不見得是正確的人生觀,但卻是最值得敬佩,最能感動人的。

雖然他的觀看者們,留下的印象,也僅僅是感動罷了。如果要他們跟隨著前進,又是另一碼事了。

但是,當然,這不是愚者放棄的理由。他們從沒有在意過別人的目光,隻是沿著自己選擇的道路,一路前行。

前進!前進!迎接一個個勝利,直到努力地盡頭,那命中注定的死亡到來的一刻。

這樣的人,還當得上一個“勇”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