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參悟菩薩境界(1 / 1)

禪宗就是讓人認識世界與自我,回歸到一個真實與率真的世界。修佛的最高境界便是重新認識整個世界,包括生與死、貧與富。所有一切回歸本性,回歸自然。

馬祖道一禪師有一次在打坐時,忍不住朝佛像身上吐了一口痰,侍者見了很不以為然,責備道:“老師!你為什麼要把痰吐在佛像上麵呢?”

馬祖道一禪師咳嗽了兩聲,然後反問侍者道:“虛空之中到處都有法身,我現在還要吐痰,請問,該往哪裏吐才好呢?”

侍者茫然,不知如何回答。

又有一次,馬祖道一禪師很不高興地朝虛空吐了一口痰。

侍者不解地問道:“老師!剛才吐痰為什麼要生氣呢?”

“我在這裏打坐,虛空之中,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都顯現在眼前,叫人覺得厭煩。”馬祖道一禪師解釋道,“所以我就忍不住要吐痰。”

“那一切都是修證的瑞相,都說是好事!”侍者更不解地問道,“老師為什麼要厭煩呢?”

馬祖道一禪師說道:“對你來說固然是好事,可對我而言,卻令人討厭!”

侍者茫然地問道:“這是什麼境界?”

馬祖道一禪師答道:“菩薩境界!”

侍者皺著眉搖搖頭,說:“這種境界真令人難以理解啊。”

馬祖道一禪師說:“因為你是人,不是菩薩。”

沒有一定的曆練又能如何理解佛理的玄妙呢?禪宗的參修可以啟迪人生的智慧,開拓大腦的思維,真正領悟人生的真諦。

秀才問趙州禪師道:“佛陀慈悲,普度眾生時總是顧順人的心願,不違眾生所求,不知是不是這樣?”

趙州禪師答道:“是!”

秀才又問道:“我很想要禪師您手中那根拄杖,能如願得到嗎?”

趙州禪師一口拒絕,說道:“君子不奪人所好的道理,難道你不懂嗎?”

秀才機辯道:“我不是君子。”

趙州禪師當頭大喝道:“我也不是佛。”

秀才雖然無以為對,心裏卻不服輸。

有一天,秀才坐禪時,趙州禪師從他身旁經過。秀才看看禪師,但沒理睬。趙州禪師責問道:“青年人見到長者,怎麼不行禮迎接?”

秀才學著禪師的口氣說道:“我坐著迎接你,就如同站起來迎接你!”

趙州禪師聽後,忽然上前打了秀才一個巴掌!

秀才大怒,質問趙州禪師道:“你為什麼打我?”

趙州禪師卻溫和地說道:“我打你就如不打你!”

“形變性不變”,變動的是外在的皮肉,不變的是內在的精神,也說明了萬物的無常與法性的永恒。禪師在嬉笑怒罵之間,道盡了禪的平凡與精妙。變與不變,有限與無限,我們該如何把握它呢?

天寶三年,敕令中使楊光庭前往司空山禮拜本淨禪師。到了寺中的禪師院,和禪師互致問候完畢,中使急切地說:“弟子生死事大,一心慕道,願和尚慈悲救度。”

本淨禪師婉言相拒:“大夫自京城來,那裏是帝王之地,參禪悟禪的人特別多,應該在那裏參問,某甲老病一無知解。”

中使設禮再請。本淨禪師見他虔誠,就說:“中使是求佛還是問道?若求作佛即心是佛。若欲問道無心是道。”

中使不能領會,再次懇請禪師解說。

本淨禪師便又耐心地開示:“若欲求佛,即心是佛,佛因心得。若悟無心佛亦無佛。若欲會道,無心是道。”

中使大悟說:“京城大德都教導通過布施、持戒、忍辱、苦行等求佛,今天禪師讓我明白,圓滿的智性是本來就具有的,本身就是清淨自如的,並不通過一些外在的形式得來。現在才知道以前是白用功了!”

禪宗的特色即在於心有所悟,若無慧心法不可得;而一旦做到了這一點,就明白此心原來不過是無。

五月西湖涼似秋,

新荷吐蕊暗香浮。

明年花落人何在,

把酒問花花點頭。

——道濟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