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若是全依賴師長,將會失去自己;若是全靠自己,沒有指引,怎麼能因指見月?凡事應該少說空話,多做實事,放開手腳,輕裝上陣;一步一個腳印,才能過得輕鬆,活得灑脫。
洞山良價禪師在南泉普願禪師座下修道時,到了剃度恩師雲岩曇晟禪師的忌日,總要設齋上供加以紀念。有學僧問道:“禪師在令師雲岩那裏得到什麼開示?”
洞山答:“不曾垂蒙指示。”
學僧疑惑地問:“既然不蒙指示,為何要設齋供奉他?”
洞山說:“我怎敢違背他呢?”
學僧又說:“我真不懂你來南泉普願禪師處修道,為什麼卻為雲岩禪師設齋?”
洞山平和地回答:“且不說先師的道德佛法,我隻尊重他不為我說破。單憑這一點就勝過父母。”
學僧又問:“禪師既然為先師設齋,那麼是肯定先師的禪風了?”
洞山答:“一半肯定,一半不肯定。”
學僧問:“為什麼不全部肯定呢?”
洞山答:“因為如果全部肯定就辜負先師了。”
洞山良價禪師是在老師雲岩禪師圓寂後,看見水中自己的影子才開悟的。他的悟道偈雲:“切忌隨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
致祭恩師就是感謝他未說破,所以才睹影自悟。
有一次,清涼文益與紹修、法進二人結伴同行,天空突降大雪,無法趕路,正好路過漳州地藏院,他們便在那裏住了下來。
地藏院的住持羅漢桂琛禪師看到他們三人,便前來問道:“你們此行打算到什麼地方?”
清涼文益回答說:“四方雲遊,遍參禪師。”
羅漢桂琛禪師又問:“什麼是行腳事?”
清涼文益回答說:“不知道。”
羅漢桂琛說:“不知道便是最近的了。”
他們談論了一上午,雪停了,天晴了。他們三人便辭別羅漢桂琛禪師,繼續趕路。
羅漢桂琛將他們送到大門口,指著庭下一塊石頭問清涼文益:“這塊石頭是在你心中,還是在你心外?”
清涼文益回答說:“在我心中。”
羅漢桂琛又問:“作為一個行腳之人,為什麼還要在心中放一塊石頭?”清涼文益一時難以對答,感覺自己並沒有真正悟道,於是決心跟隨羅漢桂琛禪師專心學禪。
清涼文益在羅漢桂琛禪師處學禪倒是非常認真,但是他每天都在羅漢桂琛麵前發表自己的觀點,並沒有什麼切實的行動。
於是羅漢桂琛對他說:“學習禪師大法不應該這樣,應從實際的生活當中去體會。”
清涼文益說:“師父,弟子理屈詞窮,該說的已經說完了,再無話可說了。”
羅漢桂琛說:“如果談論大法,一切都是現成的,佛法無處不在,遠比你的論述玄妙。”清涼文益當下大悟,從此不再隻顧高談闊論,而是於平常事中體悟本心。最終他也獲得了正果。
百丈懷海禪師帶著徒弟四處雲遊,宣揚佛法。連日陰雨,路途泥濘,兩個人的鞋子上都沾滿了泥汙。
進客棧投宿前,百丈懷海禪師邊擦自己鞋子上的泥,邊叫小徒弟把他自己的鞋子也擦幹淨。
小和尚皺著眉說:“今天擦洗幹淨,明天還是要沾泥汙。”
百丈懷海禪師說:“好,你今天晚上的齋飯也不要吃了。今天吃了,明天還是要吃。”
今天的事情,就要把它做好,不要以為明天還是有很多的時間。因為,小處不懶,大事也就容易勤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有人以為參禪,不但要拚絕塵緣,甚至工作也不必去做,認為隻要打坐就可以了。其實不做工作,離開生活,哪裏還有禪呢?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時多?
去似朝雲無覓處!
——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