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事物又何嚐不是如此?靜下心來思考,其實每個女人的需求並不是很多,一座足以遮蔽風雨的居所,簡單的事物和勞作,平淡的人生和興趣,足以讓大多數女人感到幸福。但是自從那個“杯子”開始,有些人便已經在幸福欲望的驅使下,逐漸偏離了幸福的本源,以至於她們徹底忘記了最本真的追求。直到繁華洗去,塵囂落定,才想起原來自己想要的東西早已丟失,自己的幸福也早已不知去向。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所以,問問自己內心的真實聲音,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並且時刻提醒自己,反思自己的追求有沒有被現實中的人和事物所扭曲,堅定不移地守護自己的幸福,就成了能否最終得到真正幸福的關鍵所在。
完成了自己對幸福的理解,就需要確定自己的社會屬性和定位。一個人擁有一技之長,在社會分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僅可以得到物質生活的滿足,同時也是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可以最終得到內心的安定。
確定了自己的社會屬性,接下來就要注重修養自己的行為,也就是個人道德修養的培養。道德修養沉澱在內心,但表現在具體行為上,所以也需要從具體的行為上進行規範和修煉,比如規律嚴謹的作息時間,這是保障身體健康及一切活動的根本,同時也是進行一切道德修煉的基礎。然而,因為對舒適的留戀、懶惰、時間分配不合理等,作息規律很容易被打亂,甚至很多人的作息時間長時間混亂,這自然會影響他們的工作效率,而且這種狀況會越來越糟糕,並且形成惡性循環。而如果能夠保持規範的作息規律,並養成習慣,那麼就可以保持一個良好的精神狀態。至於其他的諸多行為規範,也必須通過不斷地修為和完善,才能最終達到一個較高的道德水準。
道德不是用來闡述和談論的,它是一種具體的行為指導,因此必須體現在實際行動中,然後通過一次次的實踐來把握合適的度量。得到幸福的秘訣,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善良。善良是人的天性,任何違背了這一做法的行為,都無法得到心靈上的寧靜。然而,人類的天性除了善良之外還有邪惡,它們都有可能左右一個人的行為,每個人心中也都住著一個天使和一個魔鬼。但是沒有人會喜歡魔鬼,為了保持天使的本性,就必須要時刻抑製魔鬼的衝動,並適時刺激天使的欲望。這樣一來,世界才會更美好、更和諧,我們也才可以在此過程中更加心緒安寧,得到自己的幸福。
此外,幸福是一件需要終身經營的事情,任何企圖一勞永逸而得到它的人,都是徒勞的。可以說,幸福是一種心態。如果一個人內心是幸福的,那麼她即使看到一花一草,也會充滿幸福感;而如果一個人是不幸福的,那麼無論她看到什麼,都將產生負麵情緒。
以人為本,幸福和上帝無關
宗教是很多人尋求精神慰藉的手段。美國人民在世界各國人民中的幸福指數最高,但是維護他們這種幸福指數的不是上帝的意誌,而是他們的堅船利炮和霸權經濟。因此,如果把自己的幸福完全寄托在上帝身上,這種精神層麵的幸福是無比脆弱的。法國女人也熱愛上帝,但她們知道自己熱愛的是一種信仰,是一種精神,而不是虛幻的上帝。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伊壁鳩魯指出,人類不應該去擔憂死後的事情,更不能將一生的精力投注到為死後幸福而努力的事情上。靈魂不可能以物質形式得到永生,天堂也絕非存在於另一個世界,更不可能在人死後出現,它應該在我們的心裏。所以,保持自己的幸福,關注當下的生活,才是擁有幸福的根本做法。伊壁鳩魯的理論介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它既可以引導人們走向健康的精神修為,又可以讓人們脫離宗教束縛,爭取自己該爭取的,得到自己該得到的,最重要的是要享受自己該享受的,而不是一味地去贖罪。
伊壁鳩魯將幸福分為兩個方麵:一是身體層麵的幸福;二是精神層麵的幸福。其中,身體方麵的幸福包括身體健全和避免病痛等,可以通過建立規範的作息、合理膳食搭配、做適量的運動、注重生活環境等來獲得;精神層麵的幸福就包羅萬象了,基本上所有益於心神寧靜的行為,都可以稱為精神幸福的追求,包括適當追求物質生活的豐富。但是精神層麵的幸福追求必須建立在理性和道德的基礎上,要注重取得的方法,更要注重使用的方法,尤其注意不能發展成為享樂主義和縱欲主義。
舒展的身體和寧靜的心靈,都是法國女人獲得幸福的源泉。其實,學會遵循幸福規律和道德規範,也是獲得幸福的重要條件。每個人在麵對生活時,都會產生自己的見解,但它是否符合客觀規律,很多人並不會去考慮,而隻是一味固執地堅持自己的觀點,哪怕最終頭破血流,仍然不知反思。這就是對幸福規律的完全漠視,如果一直執迷下去,隻能離幸福越來越遠,幸福是有其自身規律的,我們既不能在渴望幸福的時候饕餮大餐,也不能在平時完全忽略對幸福的發掘。幸福應該是一種需要長期經營的事業,隻有心態平穩了,才可能洞察到幸福的真諦。而道德規範是幸福追求的保障,一旦失去,追求幸福的道路很可能會因為一時的不慎和癡迷而偏離應有的軌跡,從而失去對幸福的健康感知,最終反而因為追求幸福而遠離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