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一章(1 / 3)

隋 吉藏撰

法華玄論卷第一

胡吉藏撰

玄義有六重。一弘經方法二大意三釋名四立宗五決疑六隨文釋義。

第一明弘經方法有七意。初釋法師義。

論曰。法師品雲於我滅後欲說此經當安住三事。所謂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如來室者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諸法空是。慈悲有蔭覆之功喻之如來室。和忍有障蔽之用譬之如來衣。空理可以安心目之為座。然此三門則為次第。大悲拔苦大慈與樂。蓋是種覺之洪基弘道之本意。欲說妙法宜先建此心。是故第一明入如來室。既於惡世欲弘善道要多留難宜應忍之。是故第二明著如來衣。雖慈悲外覆和忍內安。若無空觀虛明二行不成何由悟物。是故第三明坐如來座。內具斯行外勤說法則道無不隆人無不利。故令住三事弘法華經。次束此三門以為二義。慈忍為福德空觀為智慧。福慧兼習大道可弘。謂福慧法師。是以經雲具二莊嚴能問能答。所言法師具問答者弘道之人必敷經說論。經論之中有問答。巧申菩薩之難為能問。妙顯如來之通為能答。巧申外人之難為能問。妙顯論主之通為能答。摧破九十六種外道為能問。妙顯諸佛如來正法為能答。又能破三乘異執為能問。巧顯一乘同歸為能答。能問能答佛教宣流故名大法師也。又慈忍為行空慧為解。解行雙備說必利人謂解行法師。自有行而無解。有解而無行無解無行。有解有行。前三始為弟子後一方是法師也。又經雲兼除老病死菩薩之謂也。譬如勝怨乃可為勇。具慈忍故則能利他。心修空觀名為自行。俱濟之德名為雄勇法師。又以慈忍故不滯涅槃由空觀故不著生死。以無所染謂無著法師。又以慈忍故越二乘地。具空觀故越凡夫境。非凡夫行非賢聖行名道行法師。又經雲菩薩住二諦中為眾生故說法。為著有者說空為滯空者說有。以慈忍故安住世諦。具空觀故住第一義諦。依二諦說法所言不虛謂誠諦法師又如論雲。了四悉檀善識佛意。於十二部經八萬法藏不相違背。以慈忍故依三悉檀具空觀故識第一義。入佛法中無所執著不相違背謂無諍法師。又即此經文又見佛子定慧具足。以無量喻為眾講法。以慈忍故名為禪定具空觀故秤為智慧。定慧圓備名具足法師。又如經言。安住二法魔不能壞。知諸法空及不舍眾生謂難壞法師。

又如論雲。以空觀故名為菩薩。具大悲故名摩訶薩。謂菩薩摩訶薩法師以有如是種種利益。宜住三行弘法華經。次會此二門圓成一旨。雖行慈忍常畢竟空。雖畢竟空常行慈忍。慈忍不妨畢竟空畢竟空不妨慈忍。指慈忍為畢竟空指畢竟空為慈忍。故地經雲悲慧合修行則其事也。得此觀成空有無礙。空有無礙名無礙觀。得無礙觀有無礙通及無礙辯。以無礙觀故心無礙。得無礙通故身無礙。得無礙辯故口無礙。以三業無礙故得六根清淨。備六千功德謂根淨法師。若但修十善何能。便有此用。故以三事修心六根無礙耳。

次泯於一句以歸無句。慈忍為空有空觀為有空。空有故不有有空故不空。不空不有名為中道。所以論雲遠離二邊名為中道謂中道法師。又前明二句則二諦觀。後明無句謂中道觀。雖二諦而常中道雖中道而常二諦。二諦不礙中道中道不妨二諦。是故論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則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則其事也。此之三觀名諸三昧王。內具三觀外說法者名說法中王。謂諸王法師也。又二諦為二中道為不二。經雲不著不二法以無一二故。如此卷之則不留一豪。舒之則彌綸法界。雖舒而不有雖卷而不無。瞻之在前忽焉後。仰之彌高鑽之彌固。若幻若化如忽如恍。欲見斯意可尋華嚴。華嚴雲無量劫一念一念無量劫。無來無積聚而現諸劫事。一切施為皆此類也。謂無礙法師。

問。何故但舉三喻以勸弘經。

答。夫說法人必具三事。一入講堂二著法服三登高座。外形既爾內心亦然。若無慈悲不入講堂不修和忍便無法服。心若滯有不登高座闕此三德安可弘經。

問。何故三事並秤如來。

答。入室但有覆己佛室普欲蔭他。是故慈悲名如來室。既欲普化群生則遍忍汙辱。以此自嚴無醜不覆。是故和忍稱如來衣。空理虛通可導群有。踞此敷弘無緣不蓋。是以空解為如來座。次就安樂行品明弘經方法。經雲菩薩摩訶薩安住四法。能於後世說法華經。四行不同後當廣說。一智慧行二離憍慢行。三無嫉妒行。四慈悲行。安住四行身心快樂故名安樂行。智慧行者具足二慧。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謂實慧也。而知諸法從因緣生謂方便慧也。此二慧是菩薩之妙悟利人天之明術。夫欲自行化他必須正解。故先明二慧。雖有智慧恐恃解淩物美己惡人。宜應離之。是故第二明無憍慢行。雖不舉我淩他猶恐忌他勝己則是弘經之巨患傷大士之本懷。是故第三明離嫉妒行。初具二慧為明解。次無兩過為高行。行解內成故慈悲外被。是故第四辨慈悲行。備此四行則德無不立化無不隆。欲弘大道具應習之。

問。前明三德後辨四行。末世鈍根雲何能習。

答。從初發意必須漸學。若乖此行便非法師。

次明失義。

問。有所得說法有何過耶。

答。此經雲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若有法可說乃說非法非說法也法不可聞。若有所聞乃聞非法非聞法也。

問。法不可說何故勸說法華。

答。法不可言而遂言。於無言者蓋是無名相中假名相說。欲因假言令悟無言耳。故淨名雲其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當建此心然後說法也。正觀論雲離空欲問問不成問。離空欲答答不成答。有所問答悉須依空。況求離苦寂滅相者。論明依空即是斯經不可示法。斯乃經論明軌宜可依之。又佛藏經中廣彰其失。今略示一文以為鑒針。彼雲若以刀輪害閻浮提眾生其失猶小。若以有所得說大乘者罪過於此矣。

問。有所得說法何故有是罪耶。

答。斷閻浮提人命者即有二義。一者但殺肉身。二者所害猶少。若有所得說法者一害諸佛法身。二遍毀正教。所以然者。生死肉身以愛著為本。諸佛法身從無住而生。是故殺生過輕。而說有所得罪重也。

問。佛藏所說乃是一方之言何得遍用。

答。非一經意然而眾教皆爾。如涅槃雲有所得者是魔眷屬。夫論魔者欲滅佛法有所得說佛法故名為魔。又像法決疑經雲。我滅度後諸惡比丘如文存義。作決定執破滅我法。是人名為三世佛怨。又涅槃辨諍論雲。若人於中生疑心者猶能摧壞無量煩惱。若決定解是名執著。如是執著能斷善根故。弘法之人宜虛其心實其照矣。論弘經難義。

問。現見受持讀誦講說書寫者遍滿世間雲何。現塔品雲假使有人手把虛空。而以遊行未足為難。暫讀此經是乃為難耶。

答。此經反三之始歸一之初。外國多小乘學小執已成難可移改。故能信者難也。

問。何以知外國學小乘者多。

答。釋論雲。佛滅度後有五百部。聞大乘法說畢竟空。如刀傷心。故知皆小乘學。又龍樹傳雲。讀小乘已周尋大乘。不得遇沙門於岩下。方乃聞之。又論主嗬言。是迦旃延諸弟子輩不讀不誦摩訶衍經。聞大乘法心不信受。又如曇無讖三往外國尋涅槃經猶不得盡。又朱仕行欲將大品至漢地。諸小乘學人皆不許之。然後求燒經為誓始得來耳。又如睿法師喻疑論雲。天竺三十六國皆小乘學不信方等。故知學小者多信大者寡。

問。天竺乃多學小乘震旦皆信方等。何難之有耶。

答。大品雲是波若從南方轉至北方。是中四眾當行之。肇公雲北天之運數其然也。震旦之望於天竺即是北方。但世界遐廣一方之信未足秤多。又考而言之終日弘宣終日不信。何以知之。靈墳踴現分身普集盛開二身。而講者但謂證法華人不知開跡顯本。雲何信耶。又分身明其不實壽量定其非數。逸多不見其始。補處莫側其終。而猶謂無常。遂同灰盡。可謂窮子反走於宅中。獨老掩目於道上。誰肯信哉。又法師品雲。令升寂滅之床吐無言之教。雖複破三心不染一。而封言之徒隨名存相。雖複舍三心複滯一。何由能信。

問。心無所得乃是偏空義耳。大經嗬雲汝等勿謂如來唯修諸法本性空寂。故知空者空耳。蓋是二乘所見。又大品三論可得明空。法華開權顯實。涅槃明常住佛性何得明空。將非田夫啞鹽舊醫用乳。

答。法花盛開三軌以空為高座。廣明四模以空為安樂。子不信之即事為驗。又大經雲佛性者名第一義空。佛性是三世諸佛之根本也。又雲迦毗羅城空大般涅槃空。大涅槃是諸佛之極果也。又花數雲如來覺諸法如幻如虛空。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此明佛菩薩所悟皆空。又雲遊心法界如虛空。是人乃知佛行處。此明以了空故入佛境界。斯乃方等之格言至人之妙悟。子不受之。故知深信者寡。今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如是五句皆無所得。不知何以目之。強名空耳。大經所嗬者嗬二乘斷見。釋論所斥外道邪空耳。可謂乳色雖同甘毒為異。子未別之。不應相渾也。又今明無所得義。若有空可得是有所得。何名無得。乃至有無得可得猶是有得何名無得。又今以無所得故無所不得。不動等覺建立諸法。說斯為空耳。若以凡夫所解空之與有。亦有亦空非有非空。皆是戲論不應用此。以講佛經一乘義後當廣說也。又佛說教者令心同教不令教同心。心以存相為根教以無得為主。若心同教教既無得即心無所得乃名說教。若教同心心既存相即教成住著。但迷倒心終不弘教。故嗬迦旃延雲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若以生滅心說實相實相成生滅。若實相心說生滅則生滅成實相。故聞說生滅皆入實相門。但弘經之人多以教同心。不能令心同教。故信者難。此豈虛哉。又弘經者必多留難。喜生退心故信者難得也。

問。何故爾耶。

答。既弘正道必損非道。故非道政之如服良藥必動諸病。故病來政身然後疾乃得消。蓋是數之然也。

問。誰力故令留難退耶。

答。大品雲佛力也。今明理而言之還是經力。以弘道力能攘非道。故是經力也。

問。子雖廣引眾經誠如所說。但法華正明會三歸一顯實開權。雲何乃明空義。

答。十二門論雲。摩訶衍者是十方三世諸佛甚深法藏。為大功德利根者。說摩訶衍者名為大乘。大乘凡有六義。一出二乘之上故名為大。二諸佛大人之所乘故故名為大。三觀世音彌勒等大士之所乘故名為大。四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為大。五能滅眾生大苦與大利益故名為大。六能盡諸法邊底故名為大。大分深義所謂空也。若通達是空則通達大乘。具足六波羅蜜無所障礙。論明大乘是十方三世諸佛甚深法藏。空複是法藏中之甚深。故知空者是深中之窮深。大中之極大。是以法華盛開三軌以空為高座。廣明四行以空為安樂。豈非菩埵之明訓道場之玄範耶。

難曰。夫會三歸一者正會有中諸行。以歸一佛乘。雲何乃說空耶。將非指南為北以曉迷徒。論雖有誠言猶未鑒意。請為會通令無豪滯。

答。若領龍樹玄文已解會三妙旨。子既未悟。今當重明。夫會三歸一者本令二乘趣佛道。必由鑒乎實相。實相本亡言息慮。不知何以目之強名為空。以見空相故心無所依。心無所依故能動能出。乃名為乘。若不見空相則情有。情有所依所依則名有所得。若有所得不動不出。雖複終身舉手曆劫低頭無得佛義。是故歸一要悟空豈不勉哉。

次明翻譯緣起。

此經凡有二本。一正法華經。晉長安竺曇摩羅刹此言法護之所譯出。二妙法蓮華經。晉鳩摩羅什此雲童壽。於偽秦弘始五年四月二十三日。於長安逍遙園譯出大品。後於草堂寺譯出此經二十七品。此二本有今古文質廣略之異。而大意同矣。複有大悲蓮華經。廣明慈悲之德。異上二經。是曇無讖所出。其中複有華首華嚴諸華經不一也。然晉有前後昔在江右名為西晉得五十二年。此經猶在外國。自元王渡江左稱為東晉。至晉安帝義熙中此經始度。然宋得六十年。齊得二十三年。梁得四十四年。合二百二十九年。從梁至今五十年將三百年矣。

次明講經緣起。

法華既有新舊兩本講者亦應二人焉。名僧傳雲。講經之始起竺法護。護公既親譯斯經理應敷闡。自護公之後釋安竺汰之流唯講舊本而已。及羅什至長安翻新法華竟道融講之開為九轍。時人呼為九轍法師。九轍之文今所未見。講新法花始乎融也。自融已後曇影道生之流染翰著述者非複一焉。次乎齊代有清信優婆塞劉虯。與十許名僧依傍安林壹遠之例什肇融垣之流。撰錄眾師之長秤為注法華也。爰至梁始三大法師碩學當時名高一代。大集數論遍釋眾經。但開善以涅槃騰譽。莊嚴以十地勝鬘擅名。光宅法華當時獨步。但光宅受經於中興寺印法師。印本壽春人俗姓朱氏。少遊彭城從曇度受論。次從匡山惠龍受學法華。而印講斯經自少至老凡得二百五十遍。春秋六十六。永明元年卒。光宅雲法師息慈之歲隨印在鍾山下定林寺聽法華經。下講竟住寺後石澗中累石為高座及以聽眾。於是自登石座霞述所聞。印未知之密聽其所說。一言靡遺。年至三十於妙音寺開法華淨名二經題。機辨縱橫道俗歎伏。由是已來法華譽顯。

餘流遁禹川疏記零落。因於講次略撰所聞目為評解。敢秤傳訓。蓋是以備漏失正自壞之路耳。

序其評意略有五焉。一依大乘論以通方等。蓋是釋經之弘軌通教之本宗也。大乘論者凡有二種。一通解大乘。謂中百十二門地持攝大乘論等。二別釋一部。謂大智度論地論金剛波若論法華論等。具解通別二論者始鑒大乘旨趣可講大乘經也。小乘論者亦有二焉。一通釋三藏。謂八幹度婆娑成論等。二別釋一教如脅比丘造四阿含論以別釋四阿含教也。十八部婆娑別釋十八部律如善見之流。舍利弗毗曇別釋佛九分毗曇藏也。具解通別二論可講小乘經矣。故馬鳴龍樹造大乘論以通大乘。法勝訶梨著小乘論以解三藏。斯則朱紫異貫涇渭分流。而宗習數論以通方等。進無弘經之功退有傷論之失。

問。數論是弘經之長寧有乖傷之過。

答。通三藏之長如跋摩之序。障方等之失現法華之文。故言安住四行演說斯經不得親近小乘三藏學者。經有誠誡可不慎哉。

問。安知成論但解小乘。

答。訶梨自秤正論三藏寧非小乘必言斯實亦通方等者過在門人。非跋摩之咎也。又羅什翻成論竟命僧睿講之。睿序雲。地水火風假也色香味觸實也。而精巧有餘明實不足。此三藏中之實耳。非方等之謂。序末又述什公語。秦人謂成實論所明滅諦與方等均致。什歎曰。秦人之無深識何以乃至於此乎。吾每疑其普信大乘。當知悟不由中迷可識矣。成論所明滅諦比於方等。其猶龍燭之於螢耀夜光之於魚目。未足喻其愚也。

問。以論通教過彰於前。用數弘經複有何失。

答。釋論解四緣義。有人問欲學四緣應學毗曇。雲何乃學波若。龍樹答言毗曇初學似如可解。轉久推求則成邪見。以此詳之過逾於前。此評得失之一也。妙法蓮華經者蓋是群聖喉衿方等之秘奧。其文巧妙其義深遠。考經推論可謂教圓理滿。究竟無餘之說。自古爰今受持讀誦者則尤累滅於內。嘉瑞陳於外者不可稱言也。而人秉五時之規矩格無方之聖化。妄謂此經猶為半字明因未圓辨果不足。五時既爾四宗亦然。廢五四之妄談明究竟之圓旨。進有稱歎之福。退無誹謗之罪。評得失之二也。外雲自見不明自強不勝。內辨長守一見喪其無方。偏用隻文失其圓旨。故廣集異論捃采眾師。擇善而從有能必錄。至如慧基以空為乘本會無量義經。道生解壽量明常符法華之論。如斯之例皆可用也。如言昔有遍行六度之人。今教辨四車之說。又雲未免二種生死已度五百由旬。斯皆經論無文。即事鉾楯皆所棄之。此評得失之三也。大智度論釋無作品。明巧說波若凡有十門。最後名為分別深淺難易。深淺難易者如深水難度。若巧分散則深者為淺。而度則易也。而好事君子廣生細章略示大意。則昏彼清實翳其弘旨。或至前而進誦後至後而退誦前。進無益於文理退有勞於說聽。今刪其繁重正於乖闕使昏明殊鏡。冀有過半之功。評得失之四也。書雲華言不信信言不華。經雲深悟者愛義淺識者好文。如見後章辨果謂初段明因。欲因果相對。又文始現六瑞於此土。亦現六瑞於他方。欲以二六文成雙。斯皆巧言在餘而義勢不足。文具詳之。今觀龍樹之釋大品天親之解華嚴。唯使文顯理彰竟無斯意。故聖軌須依凡模宜棄。評得失之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