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春冬季節的風暴潮一般是由溫帶氣旋引起的。這種溫帶氣旋引起的風暴潮水位呈緩慢變化,而不是急劇變化,這點與熱帶氣旋引起的風暴潮有明顯的區別,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熱帶氣旋移動速度要比溫帶氣旋快。
前麵我們提到,還有一種渤海和黃海特有的風暴潮。一般發生在春、秋過渡季節,這是因為這個時候,渤海和黃海是冷、暖氣團角逐較激烈的地域,引發由寒潮或冷空氣激發產生的風暴潮。因為寒潮或冷空氣具有低壓中心,所以又稱這類風暴潮為風潮。這種風暴潮的特點和溫帶氣旋引起的風暴潮特點差不多,水位變化持續但不急劇。
風暴潮發生區域與時間
主要發生區域
根據氣象學,全球可以劃分出8個熱帶氣旋多發區:東北太平洋、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南太平洋、孟加拉灣、阿拉伯海、西南印度洋和東南印度洋。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風發生最多的地區,全球一多半的台風都發生在這裏,其次是印度洋占26%,西北大西洋占11%。
遭受台風風暴潮侵襲最為頻繁的國家都分布在上述的三大洋沿岸,主要包括中國、日本、朝鮮、印度、越南、孟加拉、菲律賓、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由於地理位置、海底地勢等因素的不同,台風登陸造成的風暴潮災害也不同,但是風暴潮發生的頻率與台風出現的頻率基本是一致的。北緯20°以北的海域是受溫帶風暴潮影響嚴重的地區,而在北緯20°以南一般較少出現,即使出現,影響也很小。
我國是世界上遭受風暴潮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經常遭遇到風暴潮的正麵猛烈襲擊。除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寧夏、四川以外,其餘各省、自治區都有遭受熱帶風暴襲擊的可能。南起北部灣,北到渤海遼東灣,這一區域內的沿海是台風特大暴雨帶,強度從沿海向內陸呈迅速遞減趨勢。福建、浙江、廣東、廣西、海南、台灣是台風登陸最多的省和自治區,也是台風風暴潮規模最大和發生次數最多的地區。
除我國外,世界上還有兩個風暴潮災害嚴重的國家,它們是美國和孟加拉國。美國地處中緯,其東海岸以及墨西哥灣沿岸,瀕臨大西洋,多在夏秋季節發生颶風風暴潮,每隔四五年發生一次,每次損失均高達數億美元。孟加拉國鄰近印度洋,位於孟加拉灣的海岸呈喇叭口狀,麵向印度洋,極易受風暴潮的侵襲。
溫帶風暴潮大多發生在中高緯度地帶的沿海國家。我國是亞洲最易遭受溫帶風暴潮災害的國家之一。在渤海、黃海北部沿海地區的渤海灣、萊州灣周圍地區,經常遭受東北大風襲擊,產生的溫帶風暴潮,淹沒大片土地,居民生命及財產都受到嚴重損失。新中國成立後全國較為嚴重的溫帶風暴潮災害多發生在渤海沿岸。朝鮮、日本也經常遭受溫帶風暴潮災害。
歐洲最易遭受溫帶風暴潮災害的是地處北海和波羅的海沿岸的一些國家,如荷蘭、英國、德國、比利時、挪威、波蘭、丹麥、俄羅斯等。特別是荷蘭,溫帶風暴潮引起的災害極其慘重,1953年2月的溫帶風暴潮,水麵高出平均水位3米多,淹沒了荷蘭30萬公頃的土地,洪水衝毀了防護堤壩,造成800多人死亡。這次溫帶風暴潮同時波及英國,導致英國300多人死亡。美國和加拿大是美洲最易遭受溫帶風暴潮災害的國家。
主要發生時間
一般每年5~11月都有可能發生台風引起的風暴潮,發生最多的是夏秋季節,即7月、8月、9月三個月。台風風暴潮來勢迅猛、速度極快、強度很大、破壞力超強。
有關資料顯示,影響我國近海的溫帶氣旋平均每年約有50個,最多的年份還會超過100個。比如,1989年就有115個。溫帶氣旋全年都有可能發生,但它造成的風暴潮則比較集中,多發生在春秋季節,夏季也時有發生。
風暴潮的成災因素
當暴風從大洋刮向海岸時,就會導致海水不斷以風浪的形式推向海岸。而海岸對於這些海浪必然會起到一定的阻擋作用,正是這樣的阻擋促使沿岸海平麵增高數米,尤其是淺水域水位增高更為明顯。除了潮位非常高造成的潮災外,風暴潮能否造成災害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風暴潮與天文潮的相遇。
其次是當地環境,例如,地理位置、海岸及沿岸地形等。再者就是當地防禦措施的興建程度。
當風暴潮與天文潮相遇時,會導致特大潮災發生。如1992年的8923號和9216號台風風暴潮就受到了熱帶風暴和天文大潮的共同影響,致災情況嚴重。
從1992年8月28日至9月1日,巨大的風暴潮先後波及了我國福建至遼寧省長達近萬千米的海岸線。風暴潮、巨浪、大風、大雨的襲擊,使受災人口達2000多萬人,194人死亡,毀壞海堤1170千米,受災農田193.3萬公頃,成災33.3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90多億元人民幣。與風暴潮的區別
海嘯的定義
談自然災害不能不提到風暴潮,風暴潮是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在加勒比、北美地區和東太平洋地區,人們稱它為颶風。在太平洋地區被稱為台風,在印度被稱為旋風。
產生於赤道附近的風暴潮具有巨大的能量。風暴潮在海麵上運動時,伴隨著暴雨、狂風以及巨浪,衝到陸地後,仍然保持著暴雨和狂風。把海麵波浪、風暴潮與海嘯對比一下,才能深切體會到海嘯的傳播速度有多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