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風暴潮的危害(1)(3 / 3)

渤海、黃海北部

渤海和黃海北部地區,冬季的大風天數最多,且平均風速最大,春、秋季次之。因緯度較高,該海域受熱帶氣旋的影響較小,夏季的大風天數和平均風速均不及春、秋兩季。

該海域冬季的平均風速為6~7米/秒,並有11%~19%的時間處於6級以上的大風天氣之中。春季和秋季平均風速均為4~5米/秒,6級以上的大風天氣約占5%,夏季的平均風速為4米/秒左右,發生6級以上的大風天氣隻有2%~4%。

對於黃海北部海域,全年有半年以上的時間處於大風多發階段,且以4月份的大風天數最多。就風向而言,9月至翌年5月以西北大風為主,夏季則以東南大風為主。

黃海中南部

黃海中南部海域,盛行北風或西北風,冬季的平均風速和大風天數均較大,夏秋季次之,春季最小。該海域冬季的平均風速為6~8米/秒,有10%~24%的時間發生6級以上大風天氣,夏秋季的平均風速為5~6米/秒,6級以上的大風天氣占5%~10%,春季的平均風速為4~6米/秒。

東海

東海海域盛行東北風,雖然夏秋季受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的影響較大,但仍以冬季的平均風速為大(大風天數為多),夏季次之,春秋季最小。冬季,該海域的平均風速為8~9米/秒,6級以上的大風天數占20%~25%。

夏季,平均風速為6~7米/秒,6級以上的大風天數占7%~9%。春秋季,平均風速為5~7米/秒,6級以上的大風天數占6%~9%。

由於地形的影響,台灣海峽的平均風速及大風天數的季節變化更為明顯,冬季的平均風速可達10~11米/秒,6級以上的大風天數占20%~25%,夏季的平均風速隻有5米/秒,而春秋季的平均風速則可達7米/秒左右,6級以上的大風天數約占20%。

南海

南海海域盛行偏東風,雖然夏秋季節易受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的影響,但仍以冬季的平均風速為大(大風天數為多),夏秋季次之,春季最小。冬季,大風區主要位於呂宋島以北、巴士海峽和南沙群島以西的海域,平均風速可達11~12米/秒,6級以上的大風天數占40%~55%。夏秋季的平均風速為7~8米/秒,6級以上的大風天數占15%~20%。春季的平均風速最小,僅為4~5米/秒,6級以上的大風天數2%~4%(北部灣稍大些)。

引發我國近海大風的因素

冷空氣

冷空氣活動在地麵氣壓係統上表現為北方冷性高壓(反氣旋)的積聚生成,向南侵襲,最後入海變性的過程。冷空氣(冷高壓)活動是引起我國沿海和海區大風的主要天氣係統之一,特別是一次強大冷空氣活動,往往反映了大氣環流的巨大變化。當歐亞大陸環流比較平直、鋒區偏北時,經常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到新地島之間,由極地向南伸出一個小槽,然而,往往就是從這一小股冷空氣活動開始,歐亞大陸的環流調整為經向環流,使鋒區壓到很南的位置。

又當歐亞大陸環流經向度很大時,烏拉爾山附近有強大的阻塞高壓,但遇北歐來的冷空氣能使阻塞高壓崩潰,導致一次強大冷空氣活動。冷空氣活動在天氣變化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對我國沿海及海區影響較為頻繁,特別是對中高緯度沿海及海區,在冬半年作用更為顯著。

首先我們了解一下冷空氣活動的氣候概念,中央氣象台規定:長江中下遊及其以北地區48小時內氣溫下降10益以上,長江中下遊最低氣溫達4益以下,陸上伴有5~7級風,海上伴有6~8級風,稱為寒潮。如果48小時內,降溫達14益以上,則為強寒潮。24小時內氣溫下降8~10益,最低氣溫在5益以下時,稱為強冷空氣;24小時內氣溫下降5~7益,最低氣溫5益以下時,稱為中等冷空氣。

據統計,影響我國的冷高壓平均每年有91次,平均約4天就有一個冷高壓進入我國。冷空氣的活動,在春季(3~5月)最頻繁,平均26次。秋季(9~11月)次之,平均24次。夏季(6~8月)平均21次。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最少,平均20次。

影響我國冷空氣的源地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在新地島以西的洋麵上,冷空氣經巴倫支海、俄羅斯進入我國。它出現的次數最多,達到寒潮強度的也最多。第二類是在新地島以東的洋麵上,冷空氣大多經喀拉海、太梅爾半島、俄羅斯進入我國。它出現的次數雖少,但是氣溫低,可達到寒潮強度。

第三類是在冰島以南的洋麵上,冷空氣經俄羅斯、歐洲南部或地中海、黑海、裏海進入我國。它出現的次數較多,但是溫度不很低,一般達不到寒潮強度,但如果與其他源地的冷空氣彙合後也可達到寒潮強度。

侵入我國的冷空氣95%都要經過西伯利亞中部(東經70°~90°,北緯43°~65°)的關鍵區,並在那裏堆積加強。從關鍵區入侵我國的冷空氣的路徑有四條。

1.中路(西北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