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和減輕海洋災害刻不容緩
我國不但土地遼闊,同時也是一個海洋大國。領海麵積大約為3000000km2,大體占國土麵積的1/3。大陸海岸線有18000多千米,擁有6500多個大小島嶼。沿海均屬於經濟發達地區,有70%以上的大城市,55%的國民經濟收入都分布在東部和南部沿海地區。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隨著世界人口的急劇增加,陸地資源的逐漸短缺和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人們越來越多地把目光轉向海洋。海洋正以富饒的資源,廣袤的空間,給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新的希望,為全球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我國的遼闊海域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戰略地位。它是通往國內外的交通要道,為國內的物資交流和國際貿易做出重要貢獻;我國海域是資源的寶庫,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化學資源、海洋能源、水資源和空間資源等,這些資源具有廣闊的開發和利用前景。
然而,我國也是一個海洋災害頻發的國家,如風暴潮、巨浪、海冰、赤潮、海嘯、溢油等。這些海洋災害對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的生命財產構成巨大的威脅。據統計,在1989~2003年的15年中,我國由於海洋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平均每年高達155.6億元,因災死亡或失蹤人數達303人。一般把發生在海洋上和濱海地區的,由於海洋自然條件產生異常或激烈變化而引發的災害,稱為海洋災害。由於人類活動導致海洋自然條件改變所引發的災害,稱為人為海洋災害。下麵介紹一下主要的海洋災害:
在眾多的海洋災害中,風暴潮當屬海洋災害之首。風暴潮是由強風引起的劇烈增水現象,致使海麵異常升高,造成大量海水漫溢,席卷碼頭、倉庫、城鎮街道和村莊。風暴潮可分為台風風暴潮和溫帶風暴潮兩大類。
曆史上,我國由於風暴潮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也是觸目驚心的。1922年8月2日汕頭發生一次台風風暴潮災害,有7個縣市受災,死亡7萬餘人。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沿海地區發生較大的風暴潮災也很多。1956年8月2日一次嚴重的台風風暴潮致使浙江省4000人被淹死;1969年7月28日發生在汕頭地區的強台風風暴潮使千餘人喪生;2003年10月11~12日在河北和山東半島沿海,受強溫帶氣旋和寒潮冷空氣共同影響,發生了強溫帶風暴潮災害。天津塘沽潮位站最大增水160厘米,超過當地警戒水位43厘米;河北黃驊港潮位站最大增水200厘米以上,超過當地警戒水位39厘米;山東羊角溝潮位站最大增水300厘米,其最高潮位624厘米(為曆史第三高潮位),超過當地警戒水位74厘米。此次溫帶風暴潮來勢猛、強度大、持續時間長,成災嚴重。這次潮災造成河北黃驊港發生嚴重淤積,航道受阻。天津塘沽港進水,有22.5萬噸貨物被海水浸泡。附近沿海地區漁業、鹽業、養殖業等均受到嚴重損失。據統計,河北、山東、天津三省市直接經濟損失合人民幣13.1多億元。
巨浪通常是指浪高超過4米以上的海浪,其破壞力明顯增大,容易造成嚴重的海難事故。據統計,海上破壞力90%來自海浪,世界海難事故的70%左右是由狂風巨浪造成的。世界上最高的風浪紀錄34米,是美國油輪“拉梅波”號於1933年2月7日在太平洋航線上測到的。巨浪具有驚人的破壞力,它可推動二三千斤重的石塊和激起六七十米高的水柱,給沿岸工程帶來巨大破壞。
從1969年至1982年的14年中,僅在日本就有15艘萬噸以上的巨輪因受巨浪襲擊而沉沒。近幾十年來,海上油氣開發蓬勃發展,海上作業船隻和海上鑽井平台逐年增加。從1955年到1982年的28年中,因風暴巨浪而發生的重大鑽井平台事故在全球範圍內就有36起。1980年8月的“Allen”颶風,摧毀了墨西哥灣裏的四座海洋石油鑽井平台。
在我國海域,夏季常有台風襲擊,冬季經常有寒潮影響,春秋季每隔幾天就有一次溫帶氣旋入侵。這些天氣係統都會帶來狂風巨浪。因此,由強風巨浪引發的海難事故也時有發生,據原全國海上安全指揮部的統計,從1949年至1982年的34年裏,僅被交通部門和海軍救助的船隻就達6295艘,其中約1500隻船的海難事故是海上惡劣海況(巨浪)引起的。1979年11月,我國石油鑽井平台“渤海2”號受風浪襲擊,在渤海拖航中翻沉,77人遇難;1983年10月26日,美國“爪哇海”號鑽井平台在我國南海英歌海海域作業時,遭遇台風引起的8.5米的狂浪襲擊而沉沒,造成了數億元的經濟損失;1989年10月31日,渤海海峽和黃海北部的風力達8~9級,海上掀起6.5米的狂浪,4800噸的“金山”號輪船沉沒,有34人遇難;1990年11月11日8000噸的“建昌”號貨輪在南海遇到8級大風和7米狂浪,船受風浪襲擊沉沒,雖經多方救助,仍有2人遇難;1999年11月24日,山東煙台市“大舜”號客貨滾裝船,在距煙台牟平養馬島5海裏處被狂風巨浪推翻,造成死亡、失蹤280人的特大海難事故;2003年10月11~12日浙江一海運公司貨船“順達2”號和上海一船務公司貨船“華源勝18”遇到大風巨浪,分別在渤海中部和西部海域沉沒,“順達2”號船29人、“華源勝18”船11人下落不明,直接經濟損失5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