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吧,說吧:給予父母隔“牆”的孩子
在我家的西窗口有一棵樟樹,樹上有個鳥巢,是隻小麻雀的家。我看著它一點點建成,心裏想:等小鳥的羽毛長豐滿,就要離開爸爸媽媽單飛了。
這就是長大。
小鳥長大,人也長大。
人長大的過程可比小鳥複雜得多,誰讓我們是“高級動物”呢?人可不會像它們那樣翅膀稍稍硬朗馬上就離開父母。不急的,剛擺脫掉兒童期的影子,生命之旅還很長。但少年的思想不可能如兒童般依戀父母,我們開始不像從前那樣事事跟父母說,並將他們的叮囑視做“嘮叨”。每個人到這個年齡都會遇到同樣的情況,這是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現象。因此,成長的小孩,不要害怕,十七八年前的我與你現在很相似,一艘叫做“獨立、孤獨、迷茫”的小船乘風破浪,載我度過那段時期,然後磕磕絆絆地走到了今天。
成長就是這樣。
麵對你的困惑,我想你是個很好的孩子,非常愛你的父母,能夠麵對問題,並以積極的態度尋求解決的方式。
可不可以試一試?在某天的晚飯之後,對爸爸媽媽說:“我們一起去看晚霞!”微冥的天空、清爽的晚風、悠閑的路人,最適宜溫情的傳達和交融。或者懶洋洋的午後,把躺椅搬到媽媽床邊,小時候的故事和現在的心情自然而然伴你們進入夢鄉。還有,跟你的爸爸媽媽去采購,拎著沉沉的袋子與他或她一路走回家,這時你們會悶頭不開口嗎……總之,我覺得最好的溝通之橋是“表達”。既然感覺到“不願與父母交流思想”,就提醒自己選擇機會主動跟他們說話,告訴他們你的生活、你的想法。與父母對話,不僅讓他們更好地了解你,另外他們作為成人的經驗,也會是你建立自己信心與信念的借鑒,千萬不要輕易放棄唾手可得的“大財富”——你不要,我搶啦!跟你開個小玩笑。不過千真萬確:父母是孩子永恒而最好的港灣,他們等候你歸航,有什麼要求和想法盡管大膽說。
表達的方式除了語言,我想也可以是寫信以及請父母看引起你共鳴的文章、影片等。我聽說過一件事,有個男孩把喜歡的一份電子讀物打印出來,給他的母親看,以此溝通。夠聰明的,其實這就是你和你的同齡人!動動腦筋,隻要自己覺得好的方法,趕緊去做吧。
我還要告訴你一份自己的體會:成長意味著越來越懂事,與父母的溝通也應體現在對他們的關心與體諒上。我有緣與一個孩子共同生活,看她漸漸長大。在我被病痛弄得麵容憔悴時,是她告訴我“你看上去依然年輕”。今年母親節的時候,這個小鬼頭竟然送我一張非常漂亮的卡片。那種心跳的感覺,我相信你們的父母都不會陌生。這也是你的信息啊,它們在這個過程中直抵入他們的心底,永遠都不會消逝。
最後請告訴你的爸爸媽媽,一個叫張潔的人邀請他們重溫少男少女時代的夢;她請他們:無論多繁忙,千萬別忘了抽時間來傾聽孩子,觀察和思考他。青少年階段的人,需要成人的幫助,有時卻不能直白地表述,尤其是對自己的父母。因為親密至極,反而成為“叛逆”最直接的對手。大人是過來者,都有“父母稍稍的冷靜對孩子多麼重要”的體會。那麼,為了讓你的小孩更加好,你必須飛翔:來往於自己的生存空間和孩子的世界並棲息到孩子的枝頭,跟他聊聊天,問問他“你怎麼想”吧!
牆由磚堆砌而成,我們就不給它加一塊磚;而樓房都可以在頃刻間夷為平地,何況一堵牆壁呢?勇敢地伸出手,與父母相握。很願意你開心,有幸福的家庭;很願意全世界每個家庭都和睦、溫馨。
男生/女生:致《幽秘花期》的讀者
十七歲的男孩女孩不懂成人式的“愛情”,無法知曉成熟的情感,但是十七歲的男孩女孩也有“情”——走向將來那份大人之情所必經的——情竇初開時的感情。每一個人都是從這兒起步,走向和走入真正的愛情,直至後來進入婚姻。
在你讀的《幽秘花期》這本書裏,我說不習慣用“早戀”來言之。因為從生理和心理發展角度,這是人生的必經之途,無法回避。喜歡異性或者對一個他(她)心動很正常,也很純潔、美好。
(張艾嘉拍過一部影片,就叫《心動》,嗬嗬!)
然而又如你所說,“學習非常緊迫,根本沒有精力再談這些事情”,除此,還會有其他的原因和問題,比如:十七歲的心靈到底懂它有多少?足夠承受它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