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3章 為了忘卻的草原之行3(1 / 2)

“果然是這樣。”他冷哼一聲。

“冷漠的家夥!”她白了他一眼,繼續聽導遊解說。

“下午我們會到賽罕烏拉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右旗北部,總麵積約為十萬公頃。保護區地處大興安嶺南部山地,是草原向森林、東亞闊葉林向嶺北泰加林雙重交彙的過渡地帶。”

導遊看了看兩人,繼續說:“這裏是契丹族的故土和發祥地。保護區境內至今尚留有遼代慶州城遺址、遼代釋迦牟尼舍利塔、遼慶陵、金代界壕等文物古跡,各位有興趣的話,可以在自由活動的時間裏參觀一下。”

契丹?

祖先的發祥地麼?

葉飛的嘴角揚起冰冷的弧度,眼中滿是不屑和嘲諷。

“和我說說契丹吧,這裏有好多和契丹、遼國什麼的很有淵源啊,”Niki好奇的問導遊。

“說到這契丹和遼國,那話可長啦,小姑娘你有耐心聽嗎?”

“當然!”

於是導遊來了勁,開始滔滔不絕的介紹起來:“契丹是東胡民族的一支,在第七第八世紀時,中國唐政府曾封它的酋長為鬆漠都督……”

“等等,東胡又是什麼民族?”

“東胡是東北部的古老遊牧民族。早在商朝就有東胡的活動記載。像烏桓、鮮卑以及由鮮卑分化出的慕容、宇文、段部、拓跋、吐穀渾、柔然室韋、蒙古等等都和東胡有著淵源。”

“那他們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始祖咯?”

“可以這麼說吧。而契丹真正強大起來是在十世紀的時候,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帝國,不久改稱遼帝國,定都西樓城,就是現在的巴林左旗。龐大的遼帝國崛起,塞北其他民族各部落在契丹兵團鐵蹄下,歸於統一,中國同時也恢複了北疆的傳統性的沉重外患。遼帝國於公元九二六年,向東征服位於鬆花江流域、比它文化水準要高得多的渤海王國,向西又陸續拓展到陰山以西,影響力直到新疆。”

“聽起來很了不起。”

“是啊,更誇張的是,歐洲人認為契丹就是中國,因為遼帝國向西的影響力,直抵天山,跟西方各國直接接觸的機會較多。現在俄羅斯等眾多國家稱呼中國直譯過來是‘契丹’。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俄語名稱,直接翻譯過來是‘契丹人民共和國’。俄國人到目前為止仍然稱中國為Kitan(契丹),稱中國人為Kitanyes(契丹人)。在中世紀從中亞直到西歐,‘契丹’一直是對中國的一個通稱。在他們眼裏認為契丹是古代中國的代名詞,可見契丹民族的對世界的影響。”

“想不到契丹族曾經這麼強大!曆史書上,我隻知道一個耶律阿保機,還有就是《楊家將》中提到的遼國蕭太後。”

“其實,遼國曆史上有名的人很多,隻是一般人不會注意罷了。明天,我們就要去遼上京遺址,依稀體會一下當年赤峰第一京的風采。”

“赤峰第一京?”一旁的葉飛喃喃自語,現在的上京不過是一片廢墟吧,至於當年麼,他已經看過住過體會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