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是築前?”“秀吉自己率先帶兵到了。”“真沒……想到。”
事到如今終於醒悟的玄蕃允愕然了,他緊咬嘴唇,仰著蒼白的臉。
過了會兒,他語氣痛苦地下令撤軍:“撤退,隻能撤退了。來的是大軍,我們隻是支孤軍。”
直到傍晚都不願聽從舅舅勝家命令而堅持己見的玄蕃允,現如今卻火燒屁股般慌慌張張地命令旗本小姓們做撤軍的準備。
“蜂之峰的使者回去了嗎?還在不在?”玄蕃允上馬時向左右詢問,聽到回答說還在,便命令道:“趕緊回去,告訴彥次郎,我們主力部隊現在就撤軍,撤退時會路過清水穀、飯浦阪、川並、茂山,彥次郎的軍隊就留著掃尾巴吧。”命令完之後,玄蕃允就和旗本一眾往黑暗的山道出發了。
如果彥次郎在後麵的話,玄蕃允心裏多少放心些。掃尾巴就是殿後的意思,是從武士的土話衍生出來的說法。
佐久間主力部隊撤退是晚上十一點,現在約是十一點二十二分。至少三十分鍾之內不能讓敵人注意到行蹤,所以黑漆漆的一路都沒有打火把,隻是依靠火繩和星光。
玄蕃允的錯誤讓他的部下大為狼狽。小瀨甫庵的《甫庵太閣記》中描寫道:
“……玄蕃允的陣中也為了撤退喧嚷起來了。昨夜克服困境,今天白天一整天辛苦作戰,現在又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裏趕路。竹子跟竹子上的露水一起摔到地上,玄蕃允起了再跌,跌了再急忙爬起。借著月光趕路中,不知不覺二十日的月亮已經到山的一端了,發出灰暗的光……”
從這段文字中不難看出當時的混亂,等他們艱難爬過這些山頭,已經是第二天早上三點多了,也就是已經過了四小時。
另一方麵,玄蕃允開始撤退的時候,正好是秀吉從黑田村出發登上茶臼山,坐在衣箱上暫歇的時候。
秀吉在那兒接見了為了見他而從賤嶽趕來的丹羽長秀,秀吉給了他同貴客一般的待遇。對長秀來說,秀吉的禮數實在是太過隆重。
“真是過意不去……今早以來一定是很勞累吧。”說了這麼短短一句話後,秀吉讓長秀也坐在箱子上,接著詢問起敵情和地勢。兩人的笑聲時不時隨著山上的夜風飄到人們耳裏。在這段時間裏,落後秀吉的將士中有兩三百人都趕上來了,士兵如漲潮一般源源不斷來到他的周圍。不時有探子來報:“……他們在蜂之峰附近留了批殿後軍,玄蕃允的隊伍早就往清水穀撤退了。”秀吉命令長秀向諸寨傳達一些話:“醜時一到,我們就給玄蕃允來個突然襲擊。”
“聚集鄉民,讓他們黎明時分在各個山上大喊。”“在天亮的時候,會有無數槍聲同時響起。就在那個時候把囊中的敵人一舉拿下。”
“記住,天亮前的槍聲都是敵方的。總攻擊時會有信號,不要錯過時機。”
丹羽長秀告辭後,秀吉也站了起來,他讓馬旁的士兵向全軍傳話:“聽說玄蕃允已經撤退了,要追上他,一定要追上他。”
他還吩咐道:“天亮之前不要開炮。”這邊的山道跟平坦寬敞的大路不同,難走的地方很多。進攻的先鋒雖然陸續出發了,可是沒有如意想般順利前進。有的隊伍的士兵直接下馬來拽著韁繩前進,互相推著走過連條道都沒有的沼澤和山崖。過了半夜,二十日,月光更加明亮了,這幫助佐久間的軍隊更順利地撤退,對將要進行突然襲擊的秀吉麾下的將士們也是絕佳的條件。兩軍的差距,從投入行動的時間來看,不過隻差三個小時。秀吉為了這場決勝戰,率領了有著壓倒性人數的大軍前來,再加上高昂的士氣,雖然還未交戰,已經能清楚地推算出兩軍誰勝誰負了。
世人常評論說:“秀吉的兵法常常是以多勝寡,這一點和信長很不一樣。”
秀吉如果知道這種評價,估計不會讚同。
因為,大比小好,多比少好,這是最簡單的道理,稱不上是戰略或信條。如果條件允許,誰都會選擇大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