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的力量11(1 / 3)

第十章

分析者的解答

在當今社會,分析者需要成為信息專家已經是一個基本要求,而分析者成為知識方麵的複合型人才則是一個更高的要求。因此,掌握多方麵、多領域的宏觀、中觀和微觀分析方法和知識,決定了一個分析者能否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建立國際視野是分析者胸懷的體現;體貼洞察社會百態是一個分析者是非態度的體現;對經濟趨勢的變化異常敏感則是一個分析者觀察能力的體現。對金融市場每次重大波動的前兆捕捉、行業分析中側重點的尋找、企業探秘時的細節把握和發現,都考驗著分析者透視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素質。本章內容就是探討這些問題。

國際視野

在全球化的今天,分析者不可能僅僅了解本國信息就能應付日常分析工作,信息收集和信息分析國際化,才能更有視野、更好地完成信息分析工作。國際政治信息分析是職業分析者進行國際信息分析的切入點,也是以全球角度看待國家之間問題和本土問題的切入點。職業分析者不是政治愛好者,但應該懂得政治運作。從政治信仰的角度而言,他們應該屬於“無偏見,守法律”的政治觀察者。明確的政治信仰,就意味著有明確的立場;屬於某個政治組織,就意味著需要遵守某個組織的基本主張。而職業和道義要求職業分析者必須信仰和分析擁有客觀性和獨立性。這也就意味著,他們沒有某種特定的政治立場和必須遵守的政治性的組織紀律。

國際政治信息分析一般涉及兩個基本問題,一個是對國際知識的掌握,另一個是分析國際問題的態度。所謂國際知識就是指:(1)國際組織,比如聯合國及其相關機構、世界貿易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上海合作組織、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非洲聯盟等。(2)國際法,比如國際法庭、海洋法公約、外交豁免權、國際戰俘和人權法律等。

(3)一國政治體製,比如政黨特征、選舉製度、議會製度、總統製、內閣製等。(4) 外交習慣以及與他國交往特征。一國在國際交往或博弈中最顯著的特點與方式,比如美國、日本、朝鮮、菲律賓等。(5)國際曆史遺留問題,比如南北朝鮮問題、希臘和土耳其領土爭端、中東國家與以色列關係等。(6)國家領導人的思想、性格與行為特征,比如美國總統、德國總理、俄羅斯總統與總理等大國領導人。還有一些特殊國家的領導人,比如朝鮮、非洲、南美、中東等。(7)一些國家的民族曆史、性格與特征。

國際組織、國際法、國體等可以在網上搜尋到其詳細解釋。一國的

外交習慣以及與他國交往特征,則必須通過專題研究才能更好地了解,

其中國家之間的博弈,必須研究曆史案例才能得到規律性的東西,包括

一國常用的博弈手法(與該國體製與文化有關)。比如古巴導彈危機、朝

鮮核問題、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衝突等。對一國領導人的了解,一般通過

傳記或媒體專題評論可以獲得。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研究曆史性典型案

例,是最好、最直接地學習國際知識的方法,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

一些經典國際案例。案例研究不在多,透徹分析一個典型的案例,將帶

來大量的國際政治知識和經驗。然後運用這些知識和經驗,以當前的國

際熱點問題作為標的,進行分析預測實踐,來看看自己運用知識的能力

效果,並且在實踐中,進一步學習相關知識點,積累經驗。分析者會發

現,當分析過一個國際政治問題,並總結其中實踐經驗之後,再回頭分

析本土問題時,自己的視野、分析角度、判斷問題的能力都有了明顯的

提升,更加輕鬆、更加透徹、更加理性。

做任何事情,態度決定一切。所謂國際問題的分析態度,是指在分析國際問題時,應該持有何種態度。這種態度將決定分析結論,以及立場和價值取向。合格的職業分析者標準隻有一個,就是分析和預測的結論,能夠經得起未來事實的檢驗。在國際政治信息分析中,必須避免一些認識誤區,因為它們有可能影響分析態度,從而影響分析結論。出現認識誤區來自顧慮和一些幹擾因素。這種顧慮和幹擾因素,一般與意識形態、種族文化有關。分析國際問題,分析者必須首先忘掉自己的國籍,以全球化視角來看問題。否則必然有預設立場,必然有禁忌性語言和討論問題的禁區。其次,不能把國家與政府看作一個概念,要將其完全分開來看。國家是至高無上的,很難有一個標準尺度來衡量。但是一個政府是否有作為,則是有衡量尺度的,比如在某個具體問題處理上,政府外交政策是不是恰當?政府在某個國際問題走勢上的判斷是否有誤?政府在一個國際談判中爭取到的本國利益是否足夠?等等。如果把政府與國家等同,那麼很多問題就無法談也無法分析了,更談不上總結和監督。政府不是聖人,無論什麼體製下的政府都會犯錯誤,這是常識。但是也不能因為政府可以批評,就動不動在外交問題上給政府扣以“賣國”的帽子。這種充滿戾氣、非常情緒化的粗暴言論,是理性分析者必須避免的。隻有在一個國家有外敵入侵時,或者極度殖民化時,才有愛國還是不愛國的選擇問題。其他大多數時間裏,並不存在使用這個詞彙的語境。庸俗化“愛國”一詞的後果是,真正需要愛國時,人心已經散了,被大量內部問題消耗了。最後,是視野不能狹隘。比如看起來是兩國雙邊問題,但是分析者不能簡單地就將其認為是雙邊問題,也許是個多邊問題,信息收集時必須更加全麵。至於一國政府為了解決問題,把事態控製為雙邊問題,則是另外一回事,那是分析標的行為或者博弈手法的體現,是當事者在外交行為和策略上需要注意的問題,而不是分析者考慮的問題。分析者必須與當事者在情感上形成間離狀態。雙邊當事者在外交問題上,屏蔽一些對自己不太有利的信息,並不是一個所謂醜惡的行為,而是一個自我保護行為,任何政府都會這樣做。分析者在這個問題

上,不要做道德評判,注意力應該更多地放在信息發現上(當然包括被

雙方屏蔽的信息)。比如正在發生的朝鮮核問題,顯然已經不是朝鮮與韓

國及美國的問題了,中國、日本、俄羅斯都不能獨善其身。如果局限於

前者,那麼對國家之間爭鬥的解讀,就可能出現戰略性失誤,甚至導致

誤判。另外,對於防空識別區問題和南海問題,不管主觀如何認為,客

觀上這都已經是區域性問題,並且涉及國家,已經不是雙邊問題,而是

多邊問題。如果問題激化,還有可能上升為全球性問題。這些問題演變

的更大風險是,原來的多重焦點,變成單一焦點,原來雙邊各自承擔責

任,變成單一一方被指責。

要解決國際政治問題的信息局限性問題,不但要了解當事方信息(立場與態度),周邊國家的信息(反應與評論)也需要了解,包括雖然

不是周邊國家,但是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它們的相關反應更需要了解。

一旦信息全麵,沒有盲點,有些問題自然而然就可以看清楚了,尤其是

在國際政治信息分析中。信息充分是解決分析問題之道。

社會洞察

社會信息是新聞信息中最為繁雜多樣、最有現場感的,內容常常為負麵,讓人情緒化。由於社會信息屬於環境背景信息,因此職業分析者不可能對其視而不見,事實上,它是必不可少的信息來源之一,也是了解所處經濟和市場背景下,各種社會關係的窗口。一般能夠被新聞所采納和選取的社會信息,都有強刺激性。

在閱讀社會信息時,從人的本能意識上,非常容易跟著感覺走,即情節化、情緒化。而忽略分析事件中的基本背景邏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忘記從現有社會學理論中找答案。中國目前處於各類事件頻發期,社會信息處於“雜、亂”的失序狀態。有的評論把這種情況歸結於轉型期特征,有的評論把這些現象歸結於信息失控,還有的觀點認為這是時代特色。其實如果仔細觀察和研究過其他國家的發展曆程,中國出現的這些社會問題和現象,並沒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其他國家的曆史上都曾經出現過,或發生過類似事件和問題。可以說,中國近些年出現的各種社會問題比較集中,幾乎人類工業化以來出現過的所有社會問題都一起發生了。比如,由於城市化原因而出現的房屋強拆事件,美國七八十年前也曾經大量出現過,其中帶有黑社會性質的暴力拆遷,某些地方政府的不作為,不過是社會學裏的“西西裏化”a再現。在中國醫院發生的越來越多的“醫鬧”事件,其他亞洲國家和拉美國家曆史上也都曾出現過,這是社會失德和失序的雙重結果,是以生命名義斂財(醫院過度商業化)和以生命名義抗爭(患者沒有法律意識)的必然結果。如果醫院過度商業化的問題不能解決,那麼簡單用警力去解決患者暴力問題,顯然是“懶政”的表現,也是一種“以暴製暴”的惡性循環,隻會造成更大的對立和警力濫用惡果。老人在街上摔倒沒有人救助攙扶,是社會學裏“冷漠社會”的典型表征;中國式過街、寧可信傳言不信官方說法等,則屬於主流價值和信譽缺失,相互信任潰敗社會學經典案例。另外,食品安全危機(日本20 世紀60 年代出現過)、環境危機(英國20 世紀初出現過汙水危機)等,都不是中國的單獨現象。

職業分析者必須熟悉這些典型社會學案例,從其他國家的發展曆程中了解其演變和影響,清楚其並非中國特例。但是,在一個時間段內,如此多問題同時出現,則確實是“中國特色”。這與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太快有關,也與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進化不同步有關。不願意承認這一點,一般是出於兩個考慮:一個是拒絕外部批評,另一個是擔心民族自信心受損。拒絕外部批評是指,認為我們的發展道路具有特殊性,外部不能以他們的標準來評價我們;擔心民族自尊心受損是指,我們經過如此快速的發展,出現的卻是其他國家幾十年前甚至百餘年前出現的問題,還給人以落後的印象,是會影響剛剛點燃的民族自信心的。

a “西西裏化”,指在公認的社會規則嚴重稀缺和起碼社會信任極度缺乏的環境中,受利益的驅使,黑社會組織與地方政府組織互相滲透、互為依靠,而衍生出的一種高度畸形、以赤裸裸的暴力作為維持社會運轉主要機製的秩序生態。

對社會信息的分析,有時需要有比分析政治信息時更強的敏感度。比如在涉及一國或者國與國之間的族群習慣、地域文化、民族特性等問題時,其敏感和尖銳程度超過了政治問題。政治問題具有典型的時效性,而敏感的社會問題則具有長期性,其中包含偏見、成見和異見,以及對特定人群和地域文化的評價等。因此,職業分析者必須了解,凡是涉及這些方麵的社會信息,必須極為謹慎地對待和處理,尤其在公開的表達上,不論是口頭還是文字。

社會信息分析能夠帶給職業分析者一些非常直觀、充滿質感的知識和經驗。它能夠警示分析者社會的複雜性,更加立體地看待事件和事件中的人。

達爾文主義的“適者生存理論”是社會學的基礎,也是分析社會信息時的基礎角度之一。它揭示了人類曆史上長期的生存狀態和生存態度,勾畫出人的殘酷性一麵,即追求自由本能私欲屬性(壓製其他人的生存自由),而絲毫沒有涉及目前被廣泛推崇的尊重他人自由( 自由的高級階段),以及價值取向的公共屬性即民主精神。因此,隻有達爾文主義角度下的社會學基礎分析,對於當今的社會信息分析顯然是不夠的,還需要從公權、民權、私權視角,分析社會事件和其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大多數時間表現為矛盾衝突)。其實社會信息分析和社會學研究本質,都是對社會現實文化和社會文明進化之間的衝突進行研究。它給予經濟和市場事件或現象中人扮演的角色及其行為更為深刻、更為人文化的注解。社會學的研究和社會信息分析在不同國家有著不同境遇,職業分析者必須了解自己所處的政治和文化環境,是否可以自由地談論這些話題,並且由此評估其是否會給自己帶來風險。

經濟體驗

經濟信息分析是職業分析者最主要的工作。經濟信息包括經濟動態信息(含經濟事件)和經濟數據信息(公共數據和調研數據)。經濟信息分析的目的,就是給商業客戶提供谘詢意見(機會和風險提示)。職業分析者偶爾也會通過媒體公開表達自己對經濟走勢的看法,也會在特殊情況下,給政府提供政策建議,但這些不屬於常態。這是職業分析者與經濟學家最大的區別之一。比如在醫療改革的討論階段,中國政府邀請了近10 家谘詢機構(初始階段)為其提供谘詢意見和政策方案,但這隻是一個個案,而非常態。政府邀請經濟學家提供谘詢意見則屬於常態。至於社會輿論,有時會責難職業分析者,“你們總是提出問題,為什麼不提出政策建議”,即所謂不夠樂觀,總是提出風險警示。其實這種要求就是所謂的希望分析者成為經濟方麵的公共知識分子。這種要求可以理解,但實際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因為職業分析者的主要服務目標是滿足商業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