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可遇也可求
機遇和人,一種雙向選擇的關係
長期以來,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一個思維定勢,即認為機遇是一種客觀存在,究竟誰能和它相遇,全看你的命運如何,若是能和機遇相撞,那是幸運;若是從不知機遇什麼樣,那隻有自認倒黴。這是對機遇認識的一個誤區。
機遇可以選擇人,這是機遇的必然性;人也可以選擇機遇,這是必然中的偶然。機遇可以改變人,人也可以改變和創造機遇。
因為機遇的類別和特性決定了機遇和人是一種雙向選擇的關係。
機遇從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類別,如從規模大小可分宏觀機遇和微觀機遇;從方位上可分垂直機遇和水平機遇,同向機遇和異向機遇。
宏觀機遇即大型的集結性機遇,比如高考、擇業、轉業、轉崗、突然得到巨額遺產、破格提拔等對人生前途有巨大影響的機遇。
微觀機遇即在日常生活中對整個人生影響不大,價值較小的機遇,如偶爾買到一件滿意的東西、碰巧考了一個100分、當選為班長等。
宏觀機遇和微觀機遇是可以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製約、相互轉化的。這與當時的客觀情況和個體對機遇的重視程度、努力程度有關。比如對一個學生來說,當選班長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機遇,然而,當上班長後工作的好壞會產生兩種完全不同的結果。由於當班長工作得好,也許從此青雲直上,又當選優秀幹部、入黨,進一步當選全校的學生會主席;如果當班長工作得不好,下次就會落選。
從方位上來分,機遇有垂直方向、水平方向、同向和異向等。垂直機遇或稱縱向機遇,主要指對人生的發展性機遇,如學習機遇、工作機遇、發明機遇等。水平機遇或稱橫向機遇,如交際機遇、愛情機遇等。同向機遇指與人生目標一致的機遇,以及與人生預定目標大同小異或基本一致的機遇。即通常所說的求之不得、正中下懷、“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之類的機遇;投桃報李、歪打正著、“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等機遇。
異向機遇即與人生目標截然不同甚至背道而馳的機遇,如弄假成真、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類的機遇。
機遇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不期而遇、偶然得知或偶然得識、出人意料等在生活中都是常見的事,這些都是機遇的偶然性。
如:被譽為“科學幻想之父”的法國科幻小說家凡爾納走上文學之路就是在他18歲讀大學時,參加一次上流人士的晚會,下樓時童心猶存的他沿樓梯扶手滑下,撞在了一位紳士身上,此人就是赫赫有名的作家大仲馬。從此他結識了大仲馬,並在其影響下,踏上了文學之路,並成為文學巨匠。類似的偶然事件而改變人生之路的故事舉不勝舉。
在競技場上,實力高人一籌的選手在正常情況下金牌垂胸或穩操勝券是必然的機遇。如高考,對於平時就成績優異的學生來說,發揮得好可能成為理科狀元或文科狀元,發揮一般也會考上名牌大學,總之,上名牌大學是在預料之中的事。運動會上的金牌預測,就是根據機遇的必然性。
不論哪種機遇,也不論是必然或偶然,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能得到很多機遇,而有的人卻總是感到自己沒有機遇,這就是機遇的選擇性。機遇可以選擇人,同時人也可以選擇機遇。機遇選擇人,這是一種必然,而人選擇機遇卻是一種偶然。必然和偶然不是絕對的,而是辯證的,可以相互轉化的,這全看當事人的態度了,即當事人是否有意識地去尋找機遇,是否具備了“有準備的頭腦”。如果二者皆備,不僅可捕獲機遇、創造機遇,甚至可以從別人手中奪得機遇。
迎接機遇的手應該是慎重的
20世紀50年代,豐田公司遭遇破產危機,工業公司和銷售公司發生分離。但是,不久爆發的朝鮮戰爭卻給豐田帶來了喜訊,美軍大量的卡車訂單使豐田汽車公司起死回生。對於親身體驗了產銷分離痛苦的豐田英二來說,自然希望回到以前產銷一體的體製。
但是事情並非那麼簡單,工業公司和銷售公司分離的體製已經形成,當時負責技術部門的董事豐田英二,深知即使他提出重新合並的建議,在當時也是行不通的。
豐田英二在確定豐田的未來發展方向時,決斷很慢,這是因為他在深思熟慮考察各種條件的同時,還要衡量各方麵的利益是否均衡。他認為條件不成熟,即使機遇再好也是要失敗的,他隻有耐心地等待成熟時機的到來。
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豐田的兩家公司才終於結束了長達32年的產銷分離,全新的豐田公司誕生了,豐田英二的等待終於有了豐碩的成果。
在處理豐田赴美建廠一事上,豐田英二也同樣小心謹慎,耐心等待時機的成熟。
豐田進軍美國,在日本汽車廠商中,是繼本田、日產之後的第三家,為此不少人抱怨為時太晚。會長豐田英二和社長豐田喜一郎的回答是:“我們在等待真正有利的時機,我們的行動並沒有落後。”由於采取了謹慎的戰術,豐田公司終於順利地打入了美國汽車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