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永遠與有實力的人合作(1 / 2)

彭鴻斌讀高中時,老師用樸質的語言激勵這個農民的兒子,一定要考到北京去!考上,穿皮鞋;考不上,還穿草鞋。1986年,彭鴻斌以四川省文科類高考第二名的身份,跨進中國人民大學。

1990年夏天,彭鴻斌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外交部。在外交部當英語翻譯的日子裏,睿智勤奮的彭鴻斌得了個好人緣,領導和同事們待他極好。在他的人生道路上鋪滿了鮮花,他完全可以按部就班地往上一級級攀升,然而,1994年4月,彭鴻斌遞上了辭職報告。外交部的幾千人被震驚了:沒有這個先例嘛——報告自然無下文。

中國本質上是一個“官本位”思想濃厚的國度。幾千年封建統治灌輸的就是“學而優則仕”的思想,盡管到了新社會,“官本位”依然有它肥沃的土壤。從外交部“下海”去當個體戶,在同事和家人看來,彭鴻斌無異是個瘋子!

他的同學鄧元山是計劃經濟係的,現在是廣東聖象公司總經理。彭鴻斌在外交部任職時,他恰好路過北京看望他。那時候,彭鴻斌剛剛結婚,窮極了,住在南池子外交學會的一間小房子裏。為了招待老同學,彭鴻斌買了雞脖、雞雜來自己燒。缺盆少碗,彭鴻斌就去向同事借。一向關係不錯的那位同事不理解他,不肯借,大家弄得很尷尬。

在外交部呆了兩年半,彭鴻斌始終不能適應朝八晚五循規蹈矩的那種氛圍,他喜歡開拓冒險,他決意自己做點什麼。

剛開始,彭鴻斌在中關村開了一家公司,跟中關村大部分村民一樣,賣計算機。辦公司要幾萬元注冊資金。當時,彭鴻斌一貧如洗,到哪去籌這麼一大筆錢呢?張達叔叔是第一個向他伸出了無私援助之手的人。張達是四川眉山人。八十年代初,他是第一個在北京開餐廳的外地人,在中科院開了一家很有名的“東坡餐廳”。聽說彭鴻斌要在中關村闖天下,這位同鄉長輩把當天的營業額兩萬元全塞到彭鴻斌手裏。

憑彭鴻斌一夥人的嗅覺和鑽勁,馬上拉到了一筆生意:為一個部級機關做了30多台電腦整體配置,賺了萬把元辛苦錢。隨後的日子,一台計算機賺百八十元,居然也忙得樂滋滋。再後來的一年時間裏,計算機生意越來越沒勁。

有一件事情,令彭鴻斌和夥伴伍路鋼、趙斌、王威很不開心:他們替南韓一家計算機顯示器廠商做總代理,好不容易打開了市場,生意有模樣了,人家自己來北京幹了。

僅僅做高級搬運工,彭鴻斌覺得不會有出路。

隨後,彭鴻斌先後開了多家公司,以適應生意的需要:曼蘇爾廣告公司、曼蘇爾服裝公司等,還有西直門大風餐廳。

創業的日子很艱難。為了維持公司的運轉費用,彭鴻斌在花園村租了一層地下室,自己用幾間,餘下的轉租給其它小公司。下雨了,地下室裏積滿了水,他卷起褲腿就淘起來。

那段日子很清苦,可是彭鴻斌很快樂。有一次,通縣的客戶要計算機,他蹬上三輪車去送貨,來回70多公裏。回程夜深,天空飄起細雨,衣服濕透,彭鴻斌卻騎著三輪大聲嚎著流行歌曲,腳下蹬得飛快。

為了尋找合適的商機,彭鴻斌轉遍了北京城尋找商機。有一次,他為自己的公司攬到了幾筆家具生意。在新的天地裏,他隱隱約約感到建築裝飾行業裏麵大有文章可做。

1995年5月,彭鴻斌開始有了些初步的原始積累,於是關閉了自己的公司,準備自費到歐洲進行商務旅遊。彭鴻斌盤算:尋找新商機。彭鴻斌要到歐洲去旅遊,去看看人類工業文明的發源地,看看那裏的人們是怎樣工作、怎樣生活的。

彭鴻斌有自己一套獨特的見解:知識不等於見識,隻有有見識的人才能成功,而見識是由“知識+閱曆+領悟”三大要素構成的。現在,他就要行萬裏路到歐洲去閱曆一番。

辦簽證時遇到了麻煩,沒有外國人的邀請函和擔保書。心懷偉大夢想的彭鴻斌沒有被難倒。他用流利的英語對英國大使館的簽證官說,英國是工業文明的發祥地,還有很多偉大的作家和詩人,莎士比亞、狄更斯、雪萊——我從小就喜歡讀《呼嘯山莊》、《雙城記》,現在,我想去看看這個偉大的國家。矜持的英國人笑了,他從沒有聽過這樣友善的簽證理由,於是很紳士地“OK”放行了。讚美但不諂媚,這也是人類的一種美德。他先去了英國,然後輾轉歐洲大陸。名為旅遊,彭鴻斌卻無意於山水之間。去歐洲旅遊,與其說是花錢買閱曆,不如說是想“圓夢”——他要尋找一個有模有樣的商機。彭鴻斌認為:既然想尋找新的商機,就必須找出個能發展成一個行業、一個產業的新項目,讓你一介入進去就能成為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