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美國的人如果需要匿名的防止自殺幫助,可以24小時打免費電話:1-800-SUICIDE或1-800-273-TALK。自殺死亡率在世界各國有很大差距,美國是每10萬人裏大約有11個,日本是每10萬人裏25個,中國是每10萬人裏23個。自殺率跟當地文化對自殺行為的道德態度,有直接關係。
自殺的流行病學統計,老年人最高,其次是青少年,中年人最低。試圖自殺的頻率在大部分地區都是女比男多,但是自殺成功率則一般是男比女多。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自殺死亡率女性比男性高的國家,一般認為是中國的自殺者很多喝農藥,特別致命;而其他國家裏女性一般采用吃安眠藥的方法,死亡率比較低。自殺者裏至少90%患有精神疾病,單看數目以抑鬱症為最多,但躁鬱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自殺比率則特別高,死亡率也高,有數據估計躁鬱症患者的自殺死亡率是每10萬人中390個。
根據精神病醫生和專家的經驗,自殺風險最高的情況常常在病人剛住進醫院,或病情(看似)緩解而剛剛出院的時候,或者是剛剛開始吃抗抑鬱症藥物的時候。
一個常見的誤解是:老嚷著要自殺的人是不會真的去死的。另一個相關的誤解是:曾經嚐試自殺而未果的人,或者嚐試了但並不采用特別致命的方法的人,是不會真的自殺的。實際上,每一個“成功”的自殺之前,平均有8到12次的嚐試。病人開始害怕和顧慮,但是嚐試的次數越多,恐懼越減輕,心理越“習慣”自殺的考慮,越容易自殺“成功”。而且,多數的自殺的人都在實施自殺之前用不同的方式跟身邊的人提到或暗示過,但他們害怕被旁人批評或瞧不起,所以可能用開玩笑的口氣或者滿不在乎的態度提起。自殺是一個讓人不安的話題,周圍的人基本上經常岔開話題,錯過了同有自殺意圖的人對話的機會。所以,如果你知道有人曾經嚐試自殺或者自傷,或者有人跟你提到他想到過自殺,你不必害怕或者緊張,但是最好深入地誠懇地談一談。
另一個誤解是:如果你懷疑某友人有自殺或自傷傾向,決不能主動提出問他,這樣會把自殺的念頭“種”在他腦子裏。實際上(就像我的精神藥學教授愛說的),沒有人會因為別人提到自殺才去自殺的。如果他不想自殺,那麼你提了他也不會去幹的。如果他已經在想自殺,你提出來隻會起到讓他鬆一大口氣的作用--他害怕嚇著別人(尤其是親朋)又怕被別人瞧不起,又怕自己不正常,跟誰都不敢傾訴,你給他一個傾訴的機會和渠道,已經是幫他走出自殺陷阱的第一步。
或許我應該在這裏停留一下,討論一下大部分人對自殺現象的迷惑和不安。
我們每個人都認識或者間接認識幾個自殺的人,就好像我們都直接或間接認識得過精神疾病的人一樣,但是它們是難以對付的問題,我們都帶有莫名的害怕。為什麼難以名狀?也許我們的不安和擔心是建立在對精神上的現象的困惑和不了解之上--實際上現在的神經學和精神醫學已經發現了很多生理的解釋,但遠遠不及對生理其他係統的了解,主要是大腦的傳遞係統比其他任何的器官係統都要複雜,而我們的工具還很落後。另一個原因是,我想,可能我們都有點覺得“正常”的精神心理狀況之不可靠。或許,我們在內心深處覺得精神健康方麵的問題是可能傳染或被影響的,自己不知道怎樣就神秘地染上了。你看他們不都是看上去好好的,正常的,忽然某天就出事了?
不過,如果你認識得過抑鬱症或躁鬱症的人,或者家人親友中有過例子,或者讀一讀病人親身經曆的書籍,就會發現精神疾病跟其他器官的疾病的類似。了解越多,越不害怕,越看得出健康與患病的分別。
在絕大多數的案例中,清醒而合理地選擇自殺的例子是極少數的--不是沒有,例如癌症晚期不堪忍受病痛,且無治愈希望;或者外界環境不正常,令人無法忍受。這些是“合理”的自殺。在相對和平相對安穩的大環境中,絕大多數的自殺是可以治療和避免的,而不是一個選擇和自由的問題。
我的那個教授曾經講(很多年後我還記得):自殺不過是一個長長的單子上麵的一條,這個單子是“選擇”,而自殺應該在單子的最底下。如果一個人,把各項可能的選擇都試過而不得已,死亡則是最後的一個合理選擇。但是抑鬱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的病人的大腦化學和生理的功能被破壞了,不能正常地有效地運作,他們就無法清醒地使用邏輯麵對和處理現實,那麼他們可能錯誤地以為外界的選擇已經用光,而死亡是個合理的出路。就好像,一個人被關在黑屋子裏,被告訴“現在是晚上”,那麼他會關燈睡覺;而實際上外麵是大白天,但是他用不上親眼所見,所以作出錯誤的判斷。我們都依賴大腦,處理信息、作出判斷,應付外界環境變化,進行主動行為保存自己,但是當這個唯一的工具出現故障時,我們並沒有備用機器來接手維持正常的運轉,結果明明是不合邏輯的思考和計算有誤,自己也不知道。所以,多數人在選擇自殺時真的認為自己別無選擇,但他們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