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進行綜合性製度創新,加大城鄉一體化保障力度
根據城市化進程的要求,成都市建立了城鄉一體的新型戶籍管理製度,逐步對本市人口取消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的戶口性質劃分。其具體措施是通過改革戶籍製度轉換農民身份,為失地農民再社會化提供便利;通過就業製度的改革,擴大農民就業;通過社會保障製度改革,建立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製度,並在法律上為失地農民提供多種方式的援助;積極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建立城鄉一體的衛生體係,提高了城鄉公共安全保障水平。
3.改革行政管理體製,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水平
為實施城鄉一體化戰略,成都市改革行政管理體製,提高行政效率,構建城鄉一體的新型管理體製。其具體內容是:調整各級政府部門的內設機構和行政職能,工作向農村延伸、投入向農村傾斜,重心向農村下移;將市級行政職能單位集中起來,提供標準化的服務,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減少了行政人員尋租的機會,提升了政府的形象。根據城市化發展的需要,成都市的機構實施的是一種動態改革措施,在不斷進行調整。1997年和2001年,成都市進行了兩次機構改革。2005年,再次進行更大規模的機構改革,進一步深化鄉鎮機構改革,精簡鄉鎮人員編製,優化鄉鎮人員結構,減少鄉鎮財政支出,完善鄉鎮管理體製,歸並鄉村設置,撤銷27%的鄉鎮,精簡鄉鎮人員5000多名,將4325個村調減為2288個,減幅47.3%。
4.製定和完善配套政策,形成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合力
為了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成都市通過全麵推進規範化服務型政府建設,規範政府對市場主體的服務行為,提高了在統籌城鄉發展中運用市場機製配置資源的能力。為全麵深化投融資體製改革,減少市場準入限製,搭建城建融資平台,對政府投資項目實行投資、建設和管理“三分離”。通過改進財政管理方式,進行縣鄉財政體製改革,調整市、縣、鄉三級財政支出結構,改進財政管理方式,加大了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和領域,加大市級財政對困難區(市)縣的轉移支付力度,初步建立起了農村公共財政體製框架。此外,成都市還努力加快重點城鎮發展,構建以城帶鄉的城鎮體係;加快產業發展,推動三產業互動;建立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機製,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等。
在成都市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過程中,取得了城市和農村共同發展的局麵:2005年,按戶籍人口統計的城鎮化率為50.3%,同口徑提高了7.5個百分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59元,同比增長9.3%,農民人均純收入4485元,同比增長10.1%,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率超過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長率;新型工業化步伐加快,實現工業增加值757.3億元,同比增長19.7%;工業布局不斷優化,21個工業集中發展區的承載能力增強;城市的服務業發展提檔升級,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181億元,同比增長9.6%;農業產業化水平提高,實現農業增加值182.3億元,同比增長5.7%;土地的規模經營麵積擴大,農村流轉土地麵積110萬畝;新增城鎮就業人數12萬人,失地農民和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就業10萬人,勞務輸出81萬人。此外,成都市的城鄉統籌的教育、社會保障體係等都得到長足的發展。
在挖掘城市核心競爭力過程中,成都市通過對城市現有資源進行整理,通過體製和技術不斷創新,形成了有特色的發展模式和能夠支持可持續性發展的能力。2004年11月,在中央電視台舉辦的“中國十大最具經濟活力城市”評選活動中,成都被評為10大最具經濟活力城市。根據《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05·2006)》顯示,成都的城市綜合競爭力指數排名已躋身於世界100強行列,在中國中西部城市中排名第一。在2006年3月中國社科院發布的《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4》中,成都的產業本體競爭力、生活環境競爭力、商務環境競爭力和創新環境競爭力四項排名都進入了前20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