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夫妻涉險忍割愛棄孤兒 親戚尋歡忽遭奸攘幼女(1 / 3)

詞雲:

窮途顛沛,進退真狼狽。隻道分恩割愛,誰知有天心在。雖然無賴,何曾加毒害。不是一番驚怪,怎得那人廝害。

右調《霜天曉角》

話說杜氏在飯店中,半夜忽然發熱,渾身叫疼,十分沉重。昌全無法,挨至天明,忙對店家說道:“昨夜拙荊忽然得病,甚是著急。不知此處誰是名醫?”店家道:“前街上唐希堯是祖代名醫,往往手到病除。奶奶有恙,除非請他來看方好。”昌全道:“既有名醫,煩老丈著人請來,感德不小。”

店主人不敢停留,不一時請到唐先生,看了杜氏的脈,說道:“此病內受七情鬱結,外感風寒,所以發熱,痛苦昏憒。須先以『桂枝湯』驅散外感,然後用『二陳理氣湯』散其鬱結,便自能平複。”遂撮了兩劑藥,用薑二片為引。昌全送了醫生去,遂即將藥煎起。

此時杜氏正在昏沉不醒,昌全將藥煎好,扶起杜氏,灌將下去。放他睡好。睡了半晌,忽見額頭微微有些汗出,知藥有效,昌全忙又將二盅灌下,把綿絮蓋好。不一時汗雨如潮。杜氏漸漸蘇醒,昌全見了大喜,道:“感謝天地不盡。”

到了次早,又將第二服吃了。杜氏身上早熱退了幾分。又請唐希堯來看脈吃藥,如此一連數日,杜氏方有起色。差人看見如此病重,也不好催他起身,隻得等他病好了走路。不期杜氏病才好些,昌全又病將起來,又是數日,方得平複。唐希堯憐他客途受病,日日來看,並不辭早晚。昌全雖然病退,行走尚覺艱難。坐在牀上,想起許多苦楚,因對杜氏說道:“你我這場大病,幸得不死。然想一想此去邊庭甚遠,倘到前途勞勞苦苦,禁當不起,尚不知做何結局?但你我受此流離,或是前劫命裏所該,說不得要受了。隻可憐孩兒,他孩提無知,怎也隨我如此受苦,甚覺心痛!”

因抱了在懷中道:“我兒,我兒,你縱無福,不生於富貴之家,就生在一個平民百姓之家,也強似生到我家,受此軍籍之苦!”言罷,涕淚隨下。杜氏道:“我今想來,你我之苦,該生該死,不消說了。今放不下者,止此子耳。今若戀戀不舍,與他同斃,又不若割恩忍愛,付托於人。令其獨生,倘若昌門不該絕滅,使他離脫災難,日後長大成人,尋源問本,接續了昌家後代。你我雖死,亦甘心地下。設若再邀天幸,你我生還重逢,亦不可料。若隻顧眼前依依不舍,此去前途日遠,明日到了異域之地,你我一旦不諱,使他棄於絕漠孤苦之鄉,雖生亦如死矣。又不如留於中原故土,還有可望。今若哀他、憐他,苦苦不放轉,是害他了。”

昌全聽了,連連點頭道:“賢妻之言甚有道理。但隻是一時間茫茫道路,不知誰是可付托之人?”杜氏道:“說便是這等說,也隻好慢慢留心,也不可一時性急。”遂日日調養,漸漸可以行走。差人就要催他起身。昌全又對杜氏道:“你我之病,虧唐希堯醫好,他雖存仁積德,你我豈可不謝而去。”杜氏道:“謝去應該,但恨無厚禮,隻好請他一飯,聊表我心罷了。”昌全點頭道:“是。”連忙取出些銀子,付與店家道:“我們深虧唐先生之力保全性命,無以為報,隻好煩老丈與我略備些酒肴,請他一敘。”店家應承,即安排停當。不一時唐希堯請來了,昌全再三致謝其匕箸之妙,遂同差人店家,共五人一席同飲。

飲到中間,唐希堯因問道:“小弟看昌兄言不妄發,舉動有禮,謙謙君子也。不知犯了何法,就直至偕尊閫遠戍沙場?”昌全見問,不禁啼噓泣下,道:“小弟之苦,一時也不敢告人。既承下問,又安敢不言。小弟雖不才,也忝列黌宮。隻因祖籍原係軍丁,忽奉旨勾攝而來,所以流離道路,受此苦耳。”唐希堯道:“原來為此!”因歎息道:“勾文填武,文武兩傷。此朝廷弊政也。但既奉聖旨,推辭不得。昌兄隻得慨然而行。若苦苦傷感,隻恐又生疾病。”昌全道:“愚夫婦死生,已置之度外矣。隻因出門一時舍不得,攜得小兒在此。到了此際,看見步步危亡,攜行又慮不保,付托又恐無人,事在兩難,所以躊躕。”唐希堯道:“令郎今年幾歲了?”昌全道:“今年八歲了。”唐希堯道:“昌兄南人,此去朔方,口外風高,尚恐禁當不起,何況令郎嬌養,又在雛年,如何消受?此去真不相宜,還是留下為高。若慮付托無人,小弟今年五十,並未生男女。昌兄若不棄嫌,竟將令郎繼我撫育,俟其成立,再尋根本,未為不可。不知昌兄以為何如?”

昌全聽了,大喜道:“若得仁兄惻隱收留,推誠撫養,即如重生父母矣!我夫婦此去,雖死他鄉,亦瞑目矣!有何不可!”唐希堯見昌全心肯,大喜道:“明日是黃道吉辰,小弟即登門相約。”昌全遂領了兒子昌穀出來拜見。拜見過,就叫他坐在席旁。唐希堯看見他眉清目秀,甚是喜歡。因大家暢飲,得盡歡而散。

唐希堯別過歸家,告知媽媽趙氏,如此這般,好一個清秀學生。趙氏聽見,歡喜不過,恨不得就過來抱他做兒。這邊店主婆,也在杜氏麵前,稱說唐家家私殷實,親戚做官。媽媽做人甚是賢慧。昌全夫妻聽了歡喜。

過了一夜,到了次日飯後,隻見四個小廝挑了許多禮物送來,後麵就是兩乘空轎子,要接昌全、杜氏過去。又是三個大紅名帖,是請兩個差人及店主人下午一飯。杜氏一麵叫店家收拾了禮物,一麵即同兒子坐了一乘,昌全也坐一乘,離了店門,轉過大街,徑往唐家。來到了門首,唐希堯同趙氏早在門前等他夫妻下轎。趙氏見了昌穀,果然十分清秀,連忙伸手來攙他出轎,就叫使女抱著,遂迎請昌全、杜氏到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