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飛花詠夫妻小會合 玉雙魚父母大團圓(3 / 3)

唐希堯忽聽見有了兒子,已是千歡萬喜,又聽見得中榜眼,如此榮耀,真是快樂無窮。王夫人即刻著人請了趙氏進衙來同住,說知前事。趙氏大喜。過了些時,正要到華亭縣去認子,不期端榜眼已差人來下書,報知小姐之事。門上人傳進,鳳儀拆開看罷,不勝驚喜道:“原來我女孩兒有人收留,今表侄訪著,已結婚成親了。”

王夫人聽見大喜道:“女兒、侄兒既相會成婚,乃大喜之事。我們至親,何不大家同去認明,也是人生快事。況聞華亭也離此不遠。”鳳儀、唐希堯、趙氏俱說道:“有理,有理。”鳳儀遂吩咐衙役道:“本院有事公出。”遂同王夫人並唐希堯夫婦下船。

不一日,到了華亭縣。鳳儀著人報知端昌,端昌告知父親道:“鳳老伯即昌小姐之親父也。”端昌忙先到船迎接。到了船上,即走入艙中來見鳳儀。不期才跨入中艙,隻見左邊立著一個須鬢皓然的老人家,右邊又立著一個銀絲綰髻的老媽媽,端昌晉見,吃了一驚。因暗想道:“我看此二人頭鬢雖白,麵龐恰似我唐家的父母一般,他為何在此?”一時倉促,不敢輕易上前相認。

唐希堯、趙氏又見他烏紗圓領,氣象軒昂,也不敢輕易廝叫。鳳儀、王夫人早從後艙走出來,說道:“侄兒,這是你的父母,為何不來拜見?”端昌聽見果是他的父母,方搶上前,左手扯著父親唐希堯,右手牽著母親趙氏,跪下大哭道:“不肖孩兒自從被難,數年不能侍養,終朝思念父親、母親。今幸得第,指望少報寸恩,又不期父母潛身遠害,無處訪求。在萬死飲泣之際,不期得遇表妹。因幼時在家有約,今又蒙恩父母再三勸勉,遂從權成婚。今願二大人恕孩兒不告之罪。”

唐希堯、趙氏抱著端昌大哭道:“當日孩兒進場,不見回來,我二人思你、想你,肝腸寸斷,甚是痛心!隻說今生不複見麵,誰知見了你鳳老伯,方知我兒高中,又知你與表妹成親,快心不過,故特來看你。且喜你有誌成名,不負我二人之望。”說罷,遂攙了端榜眼起來。端居也來了,大家相見。端昌即告知緣故。端居方知二人是孩兒的親父母,今日重逢,也覺大喜。遂迎請到家。

這日恰是滿月,昌全、杜氏俱在內室,忽聽見有人先來報道:“小老爺去迎接鳳老爺,在船中忽認著了生身父母,如今同來了。”昌全又驚又喜,忙出來迎接,先拱請了鳳儀入去,再接第二個端昌新認之父,走到麵前,卻是一個老者,依稀認得像是臨清托孤的唐希堯。卻倉卒不敢廝叫,不期那老者看見昌全,早驚驚疑疑問道:“老先生莫非是數年前,在臨清見過的昌先生嗎?”昌全方大喜道:“老丈既認得昌全,則老丈果是我好友唐希堯了!”

二人認明,大驚大喜。遂同入廳來各各相見過。昌全因說道:“我小弟幸獲一女,得贅榜眼為婿,自謂邀榮矣。不期小女原係鳳老親翁之令愛,今不期小婿又係唐老親翁之令郎,如今看來,小弟之榮,實借光於老親翁多矣。”

唐希堯聽了,哈哈大笑道:“昌親翁道:『借光於小弟。』不知小弟實借光於昌親翁。昌親翁,你道小弟這榜眼之子是誰?即昌親翁昔年過繼與小弟之兒也!”

昌全聽了,驚喜非常,道:“原來小婿不是小婿,轉是我親兒昌穀,大奇,大奇!”端居聽見他二人說出始末緣由,亦大驚說道:“這樣看來,小兒端昌不是小兒,轉是我昔年之婿,大奇,大奇!”

正說未完,隻見端昌出來說道:“孩兒嶽父轉是父親,父親轉是嶽父,固已奇矣。誰知端家的媳婦,轉是昌家原定的媳婦;昌家的繼女兒,轉是端家的親女兒,不更奇乎?”

眾人皆驚問道:“這是為何?”端昌道:“方才昌母親說起孩兒幼年看會,因作對定端媳婦時,曾有一對玉雙魚,將一個與媳婦為聘,就將一個掛在孩兒身邊,以為比目之兆。後因遭難,將孩兒過繼在唐父母處,還留下這個玉魚以為記念。方才昌母親與端母親說起往事,因取出這個玉魚來,問端母親那個可在?端母親說是掛在女兒身邊,並女兒失去,不勝感歎。不期媳婦身邊也掛著一個玉魚,說是自小兒就有的。因愛其美,故至今不舍得放下。因取下來一比,兩魚合攏一處,中間樞鈕聯合,分毫不差。方知鳳老伯收養之女,即是端父母所失之女。既是端父母之女,豈不原是孩兒幼年所定之媳婦?顛顛倒倒,豈不更奇?”

眾人聽了,俱稱奇道快不已。忙叫取出玉魚來看,果然兩個湊成一個,是件寶物。大家歡喜無已,因說道:“一向胡塗,今既分明,則名分俱要改正。”仍上疏改名昌穀,以昌全、杜氏為生身父母,認唐希堯、趙氏為恩養父母,拜端居、李氏為嶽父母。彩文小姐以端居、李氏為生身父母,認鳳儀、王夫人為恩養父母,事昌全、杜氏為公婆。從新安排筵席,大吹大擂,拜見一番,方正了名分。正是:

昔日分離悲不了,今朝相見喜非常。

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自此以後,昌榜眼不忍唐希堯、趙氏遠去,端小姐不忍鳳儀、王夫人分開。鳳儀、唐希堯、王夫人、趙氏也舍不得分離。因商量共置了一所大房,三姓同居。鳳儀因離任日久,不便久住,隻得單身赴任,到揚州做了三年鹽院。複過命,就告了致仕,不回臨清,竟來華亭一起同居。

昌榜眼也起身進京,昌全吩咐道:“我當日若無恩人周重文,怎有今日之榮?父子怎能相見?你今進京,以德報德,方見孝道。”昌穀領命。端小姐也說道:“當年常勇求媳,虧春輝代替。若無春輝,我已骨化形銷。怎今日與你享夫婦、室家之樂?你此去若有可報處,可為我報之。”昌穀應諾,進京複命。官居舊職。

過了些時,在當事麵前吹噓,將周重文加了掛印總兵。又見常勇削職,又托人將常奇入學,以報春輝。後來周、常聞知,方曉得這些報德之處,俱是親戚,往來不絕。昌穀遂著人接了小姐進京。後來昌穀直做到大學士,見父母年老,方才告致仕來家。昌全直活到九十,鳳儀、端居、唐希堯俱各有壽,相次而沒。李氏、趙氏、杜氏俱無病而卒。昌穀生有四子,二子登甲,二子入泮。竟分接了三姓香火。以後夫妻相好愈篤,也活到八十而終。至今相傳為《飛花詠》《玉雙魚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