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時,我在青島長大,那時,它是一個遍布著歐式庭院的城市,一棟棟老房子依坡而建,眺望大海。
那時不知這個城市的美,因為那是我眼中的全世界,沒有對比,就沒有美醜。我隻管背著小書包,在一個個院子裏遊蕩,爬牆爬樹,捉蟲打鳥。
外公外婆家也是這樣的老庭院,近十戶人家擠在一棟三層老房子裏,院內有兩棵高大的銀杏,我還曾在樹下挖出一窩小刺蝟,一個個蜷縮著,刺極軟。
後來,我離開了那裏,隨父母返回故鄉中山。再後來,我懂得了一個道理:離開才會想念。也正因為對青島的想念,我喜歡上了建築。
又過了很多年,我才知道,那些我視若無睹的老庭院老房子不僅美麗,還有著無數故事。比如,它曾是一家餐廳;比如,它曾是一個官邸;又比如,它是某個人的故居——如今居住在裏麵的人們,往往並不知道過往的故事,哪怕他們在此居住了幾十年,生兒育女,從壯年到白發,熟悉這樓裏的每一塊木地板。
可我對此有著莫大的興趣,於我而言,建築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外觀,也在於故事,不管是滄桑悲涼,還是美麗動人。
我慶幸自己在這樣一個城市中長大,就在我出生的五十年前,這裏曾名家雲集,是當時中國的人文重鎮,梁實秋、沈從文、聞一多、洪深……我在青島尋找著一個個名人故居。再後來,我不局限於這個城市,開始背著包在其他一個個城市中晃蕩,或做足功課專程拜訪,或無心插柳隻盼驚喜,每當我在民國史料中見到一個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時,我便想去他的故居看看——那也許是最好的溝通,隻要我的手觸摸故居斑駁的牆,彼此時空便可重合。
尋訪故居,已成我旅途的最大目的。
這些年來,去過的民國名人故居已有一二百處,像上海、青島、杭州、蘇州、天津和南京等城市,建築均富特色,名人故居也最為集中。本書選擇了四十處故居,並無特別脈絡,隻是信馬由韁,想到一個便寫一個,青島的略多些,權當我“私心作祟”好了,畢竟,誰人不思鄉?
書中的插畫是必須要提的,感謝這些宛如夢幻的美麗插畫,它們不僅僅畫出了故居的神韻,也讓我的記憶完美盈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