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在教官的帶領下去山上伐木,用來修建營壘和了望台,也有的就在營地裏沒有出去,而是做一些挖茅廁,打水井,夯築土坯房的活兒。
為了快速建造軍營,自然不可能再浪費時間燒磚蓋房,隻能就地取材建一些土坯營房,營房不大,隻有一間屋子,裏麵有一個很長的火炕,一間房住一個旗,編製12人,和現在的帳篷人數差不多,等一個月後的考核之後,到時候再重新整編,把現在的25人隊全都按照旗分下去,那個時候房子差不多也能住人了。
從這以後,大營裏就開始了嚴格的軍事化管理,早晨大約六點的時候擊起床鼓,鼓響一百聲,在一百聲鼓之內沒有穿好衣服出現在校場的人,就要被當眾仗責,這樣打了兩之後,就再也沒有賴床的新兵了,全都老老實實的爬起來站隊。
集結完畢之後就是列好隊在教官的帶領下圍著校場轉圈,這種折磨饒行為則是被教官們親切的稱為晨跑。
等晨跑結束之後,眾人才被解散,要求回去洗漱整理內務,當然也沒什麼內務可以整理,連個被子都沒有,就別指望讓他們疊豆腐塊了,能把餐具擺到規定的位置,把帳篷內的地方打掃幹淨,並且掀開簾子通風,這就已經很不錯了。
打掃完內務之後又開始排著隊去吃早飯,接著就是開始在教官的帶領下去幹活兒,中午吃飯休息一會兒後還要練習隊列,下午繼續幹活兒,傍晚的時候還要組織起來學習軍法,一邊學習軍法一邊用軍法學習認字,一群人就拿著樹枝在自己跟前的地麵上學習寫字,每五個,不多也不少。
軍營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新兵們已經漸漸的知道了這裏的規矩,不管是幹什麼,都要求整齊,要求速度,還有團隊合作,就像早晨的起床鼓一樣,是必須在鼓聲停止之前穿好衣服出來集合的,不然就要挨打。
就這樣過了一個星期之後,軍營裏終於有零羅衝想要的樣子,一圈高高的木頭柵欄被圍了起來,隔一段距離還有一座木頭搭成的了望塔,軍營的大門處也有了站崗的士兵,營地裏的公廁和水井也已經挖好,現在就差營房、倉庫、還有畜棚了。
而在同一時間的漢陽城裏,羅衝正在冶金工坊中帶著人試製銅管的軍號,軍號其實是一種最簡單的樂器,白了就是一個被擰了一圈的喇叭,發聲全靠嘴吹氣,聲調也全靠嘴唇的震動和吐氣量來定,沒什麼複雜的音階調節裝置,也就是開局一根管,發音全靠嘴的玩意兒。
碾壓銅板的技術漢部落已經非常成熟了,軍號的製作無非就是把薄銅板裁剪成需要的形狀,然後鈑金工或敲或碾成想要的形狀,最後用青銅焊料和烙鐵焊接縫隙,再一節節的焊接在一起,難不難,但也不是很容易,尤其是焊接這個步驟。
銅錫比例一比一的青銅熔點大概五六百度,再把這種合金製成細條狀,用的時候把烙鐵燒成暗紅色就能把焊條直接燙化,非常的原始,但是好用,還不會壞,就是想要掌握這項技術需要費些功夫練習一番。
漢部落沒有樂譜這種東西,所以羅衝隻能手把手的教人吹軍號的技巧,近代軍號有幾十種不同的作用,複雜程度難得一批,甚至可以專門總結成一種語言,和旗語類似,如果是友軍的話,看不見對方的時候就可以用軍號彙報自己的番號,不過那是在二戰期間的產物,當時連無線電步話機這種交流工具都沒有,才演變出了用軍號在戰場傳遞消息的方式。
但是在高度信息化的現代,自然不可能再用這種方式,所以慢慢的‘號語’也就失傳了,饒是羅衝軍人出身,但因為出生年代的關係,也隻記住了幾種常用的起床號、熄燈號、集結號、衝鋒號、開飯號、警戒號這些最基礎的號譜,其他的他壓根就沒聽過,更別記下來了。